1949年8月,長沙解放,人們爭相走上街頭,為這全新的時刻、為這新鮮又自由的空氣而慶賀。
79歲的向振熙等這一刻等了近二十年。
她的眼中飽含淚水,嘴唇哆哆嗦嗦地張開,對兒子楊開智說:“我還能等到這一天,我等到了這一天,潤之現在在哪裡?岸英他們呢?……”
她最掛念的就是女婿毛澤東以及女兒楊開慧所生的三個兒子。
楊開智知道毛主席就是北京,他趕緊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將家裡的情況告知,並轉達了母親對毛主席父子四人的掛念。
收到楊開智的信,毛主席也很高興,當即回電:“來函悉。老婦人健在,甚慰,敬至祝賀。”
自此之後,斷了二十餘年的聯絡重新續上,毛主席盡心贍養岳母向振熙老太太,託王稼祥夫人給岳母向振熙和大舅哥楊開智夫婦送行禮物,讓毛岸英去給向振熙過八十大壽,讓毛岸青去看望老太太。
老太太九十大壽的時候,毛主席又寄錢去,而且自從1955年全國開始實行工資制以後,毛主席每月都要給老太太寄去生活費,直到老太太去世。老太太去世之後,毛主席再次寄去500元,並讓老太太和楊開慧同穴而葬。
毛主席對老太太是真的非常孝順,當時楊開慧已經犧牲多年,很難想象,毛主席對岳母會如此孝順,就是親生母子,也不過如此。
當然,向振熙之於毛主席也不僅僅只是岳母那麼簡單,她還是他的師母,在文七妹去世之後,向振熙某種程度上也充當了母親的角色,和毛主席的感情極深,當然,這中間也有楊開慧的關係。
所以建國之後,毛主席盡心贍養老太太,既是贍養岳母,也是贍養母親,同時,也替楊開慧贍養母親。
楊開慧生前和母親的感情極深,可以說,楊開慧能成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和向振熙的培養是有很大關係的,這個開明的老太太,在那個時代是一個很不一樣的母親,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向振熙出生於1870年,比丈夫楊昌濟還要大上一歲,她出身書香門第,雖本身讀書不多,但卻是一個難得的溫柔賢淑的大家閨秀,和楊昌濟是表姐弟的關係。
1888年,18歲的向振熙和17歲的楊昌濟成婚,彼時楊昌濟的父母都已經離世,而他自己還正在讀書,向振熙嫁過去之後就承擔起家中的各項事務。
為了支援丈夫的學習,她用並不寬厚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其實最開始的十五年雖然生活艱難,但並不是那麼難過。
楊昌濟一邊在鄉間授徒,一邊自學,倒也能補貼家用,一家人在一起也算是快快樂樂,除了大女兒的夭折,也沒有別的大事發生。
到了1902年,楊昌濟開始為出國留學做準備,然後於第二年東渡日本,這一去就是十年,從日本到英國,又從英國到德國,一直到1913年才回國。
這十年裡,向振熙獨自撫養楊開智和楊開慧,楊昌濟當初走的時候,楊開智只有5歲,而楊開慧才兩歲。
向振熙不僅有那個年代母親身上所具備的堅韌、勤勞、樂觀、善良和默默付出的品質,還願意上進,不僅兩個孩子都讀書,她自己也去讀書。
楊昌濟曾經來信,讓向振熙也去學校上學。
向振熙接到信之後,竟然不曾猶疑,要知道她當時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已經四十歲左右,這樣的一位母親,讓她進學校讀書,幾乎是沒有誰有勇氣答應的。
但向振熙答應了,她本就是出自書香門第,丈夫又讀了很多書,甚至出國留學多年,兒子、女兒也都讀書,她不願意落後太多,所以即便已經四十歲,她也沒有猶豫的進了學校,還和楊開慧在同一所學校讀書。
她們讀的是離家二十里遠的衡粹實業學校,楊開慧讀附設小學班,而向振熙讀實業班,母女一起學習一起進步,這也成了當時的一段佳話。
1913年,楊昌濟從德國回到湖南,出任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教倫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同時兼任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修身和心理學教員。
也是在同一年,20歲的毛澤東考進了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讀書,師生關係就此確立。第二年,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習併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楊昌濟依舊是毛澤東的老師。
楊昌濟很喜歡這個學生,並給予了很大的關懷,一師校長張幹曾想開除毛澤東等數名學生,楊昌濟、徐特立等不少老師出面力保毛澤東,讓張幹收回了成命。
楊昌濟本身比較開明,很關注新文化運動,他將《新青年》刊物介紹給了毛澤東,更是他向《新青年》推薦了毛澤東,所以才有了二十八畫生的《體育之研究》。
可以說,楊昌濟對毛澤東的影響是很大的,大學期間,毛澤東經常去楊昌濟家中請教,由此和師母向振熙接觸不少。
向振熙經常聽到楊昌濟對毛澤東的讚譽,久而久之對這個學生也很關懷,當時毛澤東在外求學,回家很少,家人的關懷對他來說是比較奢侈的,而向振熙這個師母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母親的角色。
每次毛澤東去楊昌濟家中,向振熙都很關心他,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給他做好吃的。
1918年6月,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而楊昌濟應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出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舉家前往北京。
隨後不久,楊昌濟就將到北京組織湖南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毛澤東推薦給李大釗,從而進入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
毛澤東到北京後,曾在楊家住過一段時間。也是在這一段時間裡,25歲的毛澤東和17歲的楊開慧有了更多的接觸,並逐漸確立了戀愛關係。
毛澤東雖然在北京待的時間不長,只有半年多點的時間,但這次北京之行極大的豐富了他的思想,也讓他接觸到了諸如李大釗、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等毛澤東第二次進京的時候,恰逢楊昌濟病重住在北京德國醫院,毛澤東數次去醫院看望恩師。
楊昌濟自知時日無多,他在病床上給廣州軍政府秘書長章士釗寫了一封信,信中是這樣寫的:“吾鄭重語君,二子(毛澤東和蔡和森)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由此可見這對師生之間的情義。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病逝,毛澤東和楊開智、楊開慧一起料理後事。楊昌濟的遺體在法源寺停靈期間,毛澤東為其守靈數日,並在1月22日與蔡元培、章士釗等人聯名在《北京大學日刊》公佈楊昌濟病逝的訊息,併為其募捐。
楊昌濟將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自己卻清貧得很,病逝後連辦一個差不多的喪事的錢都沒有,只能採取募捐的形式。
隨後,楊昌濟的靈柩回到了老家長沙縣清泰鄉板倉,由此,向振熙又帶著子女回到了長沙生活,楊開慧也進入長沙福湘女中選修班讀書。
不久之後,毛澤東從北京回到長沙,準備成立文化書社,但經過多方籌措,經費依舊不夠,楊開慧知道後,就回家和向振熙商量,將僅剩的一點奠儀費拿出來支援毛澤東。
楊昌濟剛剛去世,楊家的日子很艱難,但向振熙並沒有拒絕楊開慧,將僅有的一筆錢交給了女兒,去支援毛澤東的事業。
向振熙能做到這一步是很難得的,正是有了這一筆錢,文化書社很快辦了起來。
而向振熙活了半個世紀,早已經知道日子是自己的,沒有必要在意太多,不必有俗人之舉。所以這一年的冬天,向振熙就建議毛澤東和楊開慧儘快完婚,然後該學習的學習,該工作的工作。
於是1920年的冬天,19歲的楊開慧和27歲的毛澤東完婚了。
沒有聘禮、沒有嫁妝、沒有花轎、沒有鞭炮,簡單至極,簡單到楊開慧將自己的東西放進一個箱子中,然後提著箱子到了毛澤東的住處,兩人正式住在了一起,這就算是完婚了。
婚後不久,毛澤東將家安在了長沙市小吳門外的清水塘22號,向振熙也搬來和兩人一起住。此時毛澤東的雙親已經過世,楊昌濟也已經去世,家中的老人就只有向振熙了。
對於毛澤東來說,向振熙是師母、是岳母也是母親。
向振熙操持家務並幫著帶孩子,楊開慧則成為毛澤東的助手,一起從事革命事業,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
在清水塘,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龍相繼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很多的歡樂,如果日子能一直這樣下去,也是很幸福了。
然而當時的中國人民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救國救民是每一個有志之士為之奮鬥的理想,毛澤東早已確立了這一理想,他和楊開慧都是共產黨員,小家的歡樂不是他們的追求,千千萬萬個小家的歡樂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
為了這千千萬萬個小家的幸福,他們寧願捨棄小家。
1927年,楊開慧和毛澤東的第三個孩子毛岸龍出生,而當時的革命事業也遭到了很大的挫折,隨著大革命的失敗,白色恐怖降臨,毛澤東知道只有武裝鬥爭才能轉被動為主動,於是他離開家去組織秋收起義。
誰能想到,毛澤東這一走,這個小家就再也沒有團聚過。
毛澤東去領導秋收起義並領著起義軍南下,在圍追堵截中成功到達井岡山,進而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而楊開慧帶著母親和孩子回到板倉老家隱居起來,雖然白色恐怖讓楊開慧和組織失去了聯絡,但她還是在家鄉一帶開展革命鬥爭,並躲避國民黨的追捕,當時國民黨懸賞千元捉拿楊開慧,只因為她是毛澤東的妻子。
於是楊開慧不得不經常轉移,她真正和向振熙住在板倉的時間並不長,因為國民黨早就對板倉進行了嚴密的監視,後來楊開慧帶著毛岸英三兄弟在五舅向理卿家中住了一年多的時間,好幾次都躲過了敵人的追捕。
到了1930年,楊開慧帶著三個孩子回到了板倉,然後自己外出開展革命,時間長了,楊開慧想念家中的母親和孩子,只能抽時間時不時回去看一眼。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再次回到板倉看望家人,被敵人發現並實施了逮捕,除了楊開慧,一同被捕的還有保姆陳玉英和兒子毛岸英。
楊開慧等被捕之後,楊家、向家和毛家人都展開營救,但因為楊開慧特殊的身份,敵人對她很重視,營救並不容易,而且她被關在長沙的陸軍監獄。
而她的親朋好友在長沙的又很少,只有楊開慧的六舅媽嚴嘉住在長沙,她透過堂兄打聽獄中的動向,曾數次去看望楊開慧,傳遞訊息。
而向振熙則由楊開慧的七舅向定前派人護送到南京,與正在南京的楊開智去尋找章士釗、蔡元培等人的營救。
向振熙的努力並不沒有白費,南京曾向抓捕楊開慧的何鍵施壓,要求緩刑,這樣可以有時間展開營救,然而何鍵怎麼會輕易放過楊開慧?
楊開慧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就告訴嚴嘉用自己儲存的一段藍色布料做一套新衣服給她送進來。
新衣服被送進監獄後,楊開慧也等來了死刑。
在執行死刑之前,敵人還試圖說服楊開慧與毛澤東脫離關係,但楊開慧根本不願意,她寧願死,也不會和毛澤東斷絕夫妻關係。
11月14日,瀏陽門外識字嶺,楊開慧貼身穿著那件新做的藍色衣裳,外面是一件舊的旗袍,在敵人的槍聲中,緩緩倒地。
楊開慧的犧牲,給她的親人帶來了很大的打擊,遠在瑞金的毛澤東知道後,悲痛萬分,留下了八個字:“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他們分開三年,也失聯了三年,三年時間裡誰也聯絡不上誰,沒想到三年之後,等來的是楊開慧犧牲的訊息。
毛澤東寄去30塊銀元,以楊開慧三個兒子的名義為楊開慧立碑,墓碑上刻著:“毛母楊開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龍刻,民國十九年冬立。”
同樣因楊開慧之死備受打擊的是楊開慧的母親向振熙,她這一生經歷了太多的死亡,父母的死、丈夫的死,沒想到又白髮人送黑髮人。但她沒有時間悲傷,因為她還有三個外孫。
看著只有8歲的毛岸英、只有7歲的毛岸青和只有3歲的毛岸龍,向振熙哪裡敢悲傷?她必須堅強,要護著這三個孩子,但當時向家已經被何鍵盯上,要保住毛澤東的三個兒子何其艱難。
他們害怕何鍵會對這三個孩子下手,所以向振熙和三個兄弟一商量,決定將他們送到上海毛澤民處,讓毛澤民安排好三個侄子的生活。
於是,同濟青布莊店員楊振湘受向家委託,護送向振熙和三個孩子到南京,然後與楊開智的夫人李崇德一起又送到上海。
就這樣,1931年初,毛岸英三兄弟被送到了上海毛澤民那裡,和外祖母向振熙分別,這一分別就是近二十年。
革命年代,明天和意外,根本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來,想要見面,是一種奢侈。
這似乎預示著,向家和毛家再也沒有聯絡了,毛澤東不知疲倦地在革命道路上奔走,毛岸英三兄弟在上海生活了幾年,毛岸龍在這期間失蹤(或去世),隨後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去了蘇聯。
而向振熙獨自生活在板倉。他們之間似乎真的沒有了什麼交集。
然而,即便是楊開慧犧牲了,即便毛澤東無暇顧及小家,但,毛、向兩家早已是一家,不分彼此,時間和距離並不會斬斷兩家的牽絆,戰爭也沒有毀掉他們心中對彼此的牽掛。
隨著長沙的解放,毛主席和岳母向振熙再次取得了聯絡。
楊開智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告知了向家的情況,毛主席看了很高興,對於向振熙,毛主席是很有感情的,她是他的師母、岳母、母親。
得知老太太還健在,他如何能不高興?戰爭年代,他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盡孝,如今解放了,人民迎來了一個新時代,毛主席也要好好地儘儘孝。
他先是給楊開智回電,又在九月份王稼祥夫人朱仲麗準備回湖南省親的時候,託朱仲麗給向家送去了禮物,還附有一封信:
“楊老太太:你們好吧。現在託朱小姐之便,前來看望你們。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給您的,兩件衣料是送給開智夫婦的。毛澤東。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這是毛主席孝順、贍養岳母的開始,隨後毛主席更是想方設法對向振熙好,建國之後他太忙,沒有時間親自看望老太太,只能想別的方式來孝順岳母。
1950年是老太太的八十大壽,毛主席早就想好了為老太太慶賀生日,他讓兒子毛岸英去看望已經搬到長沙的向振熙,併到板倉祭奠楊開慧。
毛岸英去長沙的時候,毛主席親自為老太太準備了人參、鹿茸等生日禮物,還附上了一封信:
“向老太太尊鑑: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壽,因令小兒岸英回湘致敬,並奉人參、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賀之忱,尚祈笑納為幸。敬頌康吉。”
這封信寫於1950年4月13日,一併由毛岸英帶給老太太。
老太太怎麼也沒有想到能見到外孫毛岸英。他們分開的時候,毛岸英還是一個8歲多點的孩子,再次相見,毛岸英已經長成為一名高大帥氣的28歲青年。
那眉眼、那身形,像極了毛主席和楊開慧。
老太太看著毛岸英,怎麼也看不夠,那是她看著出生,看著長到八歲的外孫,儘管後來的近二十年,他們不曾見過面,但血濃於水的親情讓他們之間並沒有任何的隔閡。
老太太詳細問著毛岸英這近二十年的生活,知道毛岸龍在上海沒了,她傷心地落了淚,知道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蘇聯生活學習十餘年,她又很心疼。
同時,老太太也問了毛主席的情況,在她心裡,毛主席是她的女婿,是她的半個兒子,她很關心他的生活,對毛岸英說:“過去我常給他做些好吃的,現在不能做給他吃了。”
語氣裡有惆悵、有欣慰也有難過。
給老太太過完壽,毛岸英就離開了,離開的時候,向振熙很捨不得,拉著毛岸英的手不肯鬆開,毛岸英說:“有時間我會經常來看您。”
老太太點點頭,含著淚水送走了毛岸英,誰也沒有想到,這是他們的最後一次見面。
毛岸英回京不久之後就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然後在1950年的11月25日壯烈犧牲。
他犧牲的訊息並沒有被告知向振熙,她還在長沙等著外孫來看她,只是她等了又等,並沒有等來毛岸英,而是等來了另一個外孫毛岸青。
1951年,毛澤東讓毛岸青去看望老太太,老太太詢問毛岸英的情況,毛岸青只能按照父親的叮囑搪塞過去,毛主席不忍心讓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承受失去外孫的痛苦。
失去親人的痛苦,毛主席太知道是什麼滋味了,他不想讓老太太也去承受,他希望她能享受天倫之樂,在有生之年儘可能快樂地生活。
開始幾年,毛主席時不時將自己的稿費寄給老太太,不讓老太太為生活煩憂,後來到了1955年,全國開始實行工資制,毛主席也有了固定工資,他就每個月拿出部分工資寄給老太太,這一寄就是7年,直到老太太病逝,期間從不曾間斷。
1960年是老太太的九十大壽,毛主席很重視,他知道楊開慧的堂妹楊開英要回老家給老太太過壽,就給楊開英寄去200元,並寫了一封信:
“開英同志:楊老太太今年九十壽辰,無以為敬,寄上二百元,煩為轉致。或買禮物送去,或直將二百元寄去,由你決定。勞神為謝,順致問候。”
即便毛主席很忙,但他從來都是關注著老太太的,楊開慧犧牲多年,他要連同楊開慧那一份一起孝順老人,讓老人有一個相對舒心的晚年。
1962年11月,向振熙去世,時年92歲。
驚聞老太太病逝,毛主席很是悲痛,他給楊開智發去電報:
“得電驚悉楊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節哀。寄上500元,以為悼儀。葬儀,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的親愛的夫人同穴。我們兩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
毛主席想得很細很全面,不僅表示了自己的哀痛,寄去了葬禮的費用,還給老太太尋了去處,即和楊開慧同穴合葬。
楊開慧犧牲後,向家人根據楊開慧生前的囑託,將她葬在板倉棉花坡北向山坡。建國之後,楊開慧的墓地幾經修繕擴建,修路、建紀念亭和紀念塔、招待所等,後來毛主席讓向振熙和楊開慧母女合葬,楊開慧墓地再次計劃修繕。
1967年,當地政府正式開始重修楊開慧墓地,此次是要建陵園,到了1969年,向振熙和楊開慧正式同穴合葬,楊開慧烈士陵園正式建成。
陵園內,除了楊開慧和向振熙的合葬墓,還有楊開慧祖父和父親的合葬墓,以及楊開慧的堂兄楊開明烈士墓等,到了2008年,毛岸青和妻子邵華的骨灰也被遷到了楊開慧烈士陵園。
寫在後面:
楊開慧犧牲近二十年後,毛主席還能如此盡心贍養岳母向振熙,實屬難得,這世間,有幾人能做到這些?
要知道,即便是親生兒子,也未必能做到毛主席這樣,而這正是毛主席身上的閃光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