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東吳證券 侯賓)
1. 海蘭信:中國海洋硬科技領軍者,業績加速拐點或將至
1.1. 航海業務技術壁壘形成,涉海多業務協同發展
海蘭信自2001年成立以來,在深海探測、海洋資訊系統等方面深耕20年。
2005年,公司的自主產品VMS成功應用,並在2008年及2012年分別參與“神州七號”及“神舟九號”專案。
2013年,公司成功研發“小目標”雷達探測系統,廣泛應用於智慧航海及海洋監測專案。
2020年3月,公司成功收購歐特海洋,利用成熟海底接駁技術,突破解決海底資料中心設計難題和技術瓶頸。
公司基於20年深耕海洋的工程經驗積累,將海底觀測網技術轉型海底資料中心,以海洋感測器和網際網路技術為支撐,旨在打造岸海一體化的綜合海洋立體檢測系統,平臺服務及產品廣泛應用於民用及軍標市場,成為國內唯一具備“智慧海洋+智慧航海”實施能力的上市公司。
對海核心技術能力不斷提升,打造海上新業態。
公司對海核心技術能力包括航海業務、海洋資訊大資料服務平臺和海底資料中心三大部分。海洋產品主要集中於岸上“小目標”雷達網及水下海底觀測網。
1)“小目標”雷達網:
透過先進的雷達訊號處理演算法及獨特的自適應門限設計,實現對海域目標,尤其是海上極小目標(RCS≥0.1m²,目標高度≥1m)進行全自動探測、跟蹤和識別,提供海上目標態勢,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能夠根據客戶需求開發溢油探測雷達、浮冰探測雷達、海浪探測雷達等多個系列終端產品。
2)海底觀測網:
由岸站、主節點、次節點、SIIM(海底儀器介面模組)、科學儀器裝置和光電纜等組成,利用海底觀測網對特定水域進行長時間、不間斷的多引數、大範圍監測,為軍事應用、海洋科學研究、海上石油天然氣開發,以及其它海洋應用提供科學資料支撐。
研發出海平臺,積極轉型海洋娛樂經濟。
公司子公司嘟嘟海洋利用科技整合遊艇出行、海洋休閒運動、娛樂、生態觀光、養生度假等海洋休閒產業,致力於打造遊客與海上休閒旅遊產業之間快捷、高效、透明的資訊服務平臺。
子公司嘟嘟出海已完成4項智慧財產權授權和全套網際網路增值電信經營服務資質許可,推出核心產品“嘟嘟出海”APP以及微信小程式,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大力推廣海上服務平臺,積極推進遊艇合作簽約。
嘟嘟海洋已與三亞最大的兩家遊艇俱樂部達成平臺上線及合作意向,與三亞共7家遊艇俱樂部簽訂合作協議,簽約遊艇已近百條。
嘟嘟海洋結合大資料分析系統、船岸一體的全天候管理系統、AI人工智慧的產品推介系統,為遊艇商家提供精準實時的水上航行安全監測與預警;為遊客提供安全透明、定製化服務。
公司基於領先的深海工程裝置技術和對海技術能力,不斷拓寬公司業務發展,推進業務創新轉型,大力建設海底資料中心(UDC)、搭建出海引擎,大舉切入海洋娛樂經濟業務,或成為未來業績增長新動力。
1.2. 積極參與政府專案,政企攜手共建中國海上新生態
政企攜手,打造海底新業態。
2019年7月,海蘭信與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簽署“沿岸雷達綜合觀測網建設與應用”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7月,公司旗下子公司廣東藍圖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地波雷達組網及模式同化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專案,以大灣區為示範區建立10套地波雷達站,完成近海海域4萬平方公里的雷達監測網覆蓋。
公司與國家海洋局南海資訊中心、自然資源南海局等政府部門強強聯手、深化合作,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提出的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保障海上絲綢之路。
1.3. 股權結構清晰,各子公司協同發力
股權結構清晰,深度繫結公司利益。
根據公司2021年三季報披露,公司前兩大股東申萬秋及海南海鋼集團分別控股14.07%及5.06%。
2021年11月16日,公司釋出股東權益提示性公告,公告由於公司可轉債轉股,海南海鋼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5.06%被動稀釋為4.99%。
董事長申萬秋為海蘭信實際控制人,由於可轉債轉股,申萬秋股權變更為13.86%。
管理層技術背景深厚,把握公司技術升級發展。
公司董事會成員均擁有高等學府背景,成員組成包含經濟金融、電子工程、戰略諮詢及海洋技術等領域的專業人員,為公司經營水平、戰略規劃和技術研發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
各子公司業務明確,共同助力海上業務發展。
子公司深圳歐特海洋主要定位於深海裝備系統及海洋工程服務。子公司勞雷產業為海洋調查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提供全球高階海洋調查儀器系統整合及技術服務。
落實股權激勵,激發員工信心。
公司於2020年2月份透過《關於向激勵物件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議案》,確定以6.09元/股的價格向37位激勵物件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加深員工和企業的利益繫結,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
1.4. 管理能力不斷完善,業績水平穩健發展
1.4.1. 2016-2021年經營業績保持穩定,盈利水平增速顯著
經營情況保持穩定,業績拐點或顯現。
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71億元,同比增長7.37%;實現歸母淨利潤5712.77萬元,同比下降38.76%。
2021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72億元,同比增長17.85%;實現歸母淨利潤926.97萬元,其中,Q3實現歸母淨利潤213.90萬元。
公司持續加強研發及銷售工作,積極採取降本增效措施,在2021年Q1虧損基礎上,Q2、Q3 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從盈利能力來看,2016年以來,公司銷售毛利率及銷售淨利率整體保持穩定。
2020年公司加大海底資料中心研發投入,銷售毛利率與銷售淨利率有所下滑,分別為30.89%和6.47%。
2021年1-9月,公司毛利率水平企穩回升。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水平穩步提升,較2021年前兩季度增加2.8pp,達33.42%,實現穩定增長。
從業務行業拆分情況看,公司海事電子、電子資訊化和環境與能源三大業務行業2020年銷售毛利率分別為18.80%、40.58%及45.13%。
2016年至2020年,電子資訊化和環境與能源兩大主營業務銷售毛利率均保持穩定。
主營業務收入保持穩定,協同加速海上業務發展。
2018年以來,公司三大主營業務收入較為穩定。
2020年,公司電子資訊化實現營業收入409.83百萬元,佔營業收入47.06%;海事電子業務不斷髮展,收入逐年上升,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419.29百萬元,佔營業收入48.14%,較2019年同比增加5.06個百分點。
2021年上半年,公司智慧船舶與智慧航海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30億元,較去年同期同比增加 59.02%,毛利率水平達23.39%。
海洋觀探測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31億元,同比下降5.84%,實現毛利率45.63%。
1.4.2. 費用水平保持穩定,期間費用率小幅上升
費用水平保持穩定,期間費用率小幅上升。
2020年海蘭信發生銷售費用8723.02萬元,同比增加14.39%。
2021年1-9月發生銷售費用6051.20萬元,較2020年同期增加7.55%;2020年發生管理費用 9421.56萬元,同比增加 5.69%;2021年1-9月發生管理費用7075.78萬元,同比增加18.65%。
管理費用上升主要系公司擴張研發人員團隊,提升員工薪酬及無形資產攤銷增加導致公司管理費用上升。
公司2020年財務費用上升,發生財務費用740.16萬元,同比增加184.69%,主要原因系公司2020年貸款利息支出增加以及匯兌損失增加。
1.4.3. 注重研發投入,助力海洋業務創新轉型
重視研發投入,致力海底資料中心技術升級。公司核心技術能力不斷提升,海底資料中心專案的深海裝備、海底網等關鍵技術都取得突破,已形成構建基於網際網路、大資料,整合電子海圖、船舶狀態、近海目標、航海氣象保障、海事監管資訊的海洋資訊大資料服務平臺的能力。
公司2020年研發投入共計8771.41萬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9.12%,佔營業收入10.07%;2021年1-9月,公司持續加大投入,發生研發費用3698.13萬元,同比增加25.79%,整體呈穩步上升趨勢。
從研發人員來看,公司研發人員團隊不斷壯大。
截至2020年年底,公司擁有研發人員307人,超總員工數的50%以上,研發人員佔比達63%。
公司不斷擴張研發團隊,充分顯示了公司對產品品質及技術能力的重視。
公司的地波雷達觀測系統核心技術榮獲15項專利。2021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專利16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
1.4.4. 積極拓展業務面,在手訂單不斷增加
公司堅持“一個政策”引領,以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為引領,促進國家軍民融合戰略加速落地;堅持以構建具有軍工資質的混合所有制平臺為發展支撐的“一個支撐平臺”戰略;“現有業務+創新業務”共同發展,在不斷提升智慧船舶、航海業務、全球海洋立體監測網業務及海洋重大儀器裝備業務的同時,持續推進海底 IDC 系統解決方案的技術提升。
新籤及在手訂單充沛,積極拓展軍民業務。
受益於軍工行業週期性影響,公司2021年上半年軍工業務新籤及在手訂單充足,在新產品、新客戶均實現突破,海事、海洋軍工業務均斬獲千萬級訂單,突破新的軍兵種客戶。
2021年上半年智慧船業務訂單需求釋放,實現收入和利潤同比大幅增長。
智慧船舶業務訂單實現較大增長,新造船業務表現搶眼,遠洋新造船訂單同比增加。內河市 場推動標準化新船型,未來新簽訂單有望增加。
2. 數字經濟推動IDC 規模持續增長,致力打造綠色IDC
資料中心是全球協作的特定裝置網路,用於在 Internet 網路基礎設施上傳遞、加速、展示、計算、儲存資料資訊。作為“新基建”六大領域之一,資料中心將成為數字基建發展和建設重點。
2020年3月國家正式提出“新基建”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撐傳統產業向網路 化、數字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將對包含大資料中心在內的六大領域全產業鏈形成極強的帶動效應。
資料中心作為網際網路、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通用支撐技術,擁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結構。
IDC 上游主要包括 IT 裝置、網路裝置、電子裝置、製冷裝置、軟體裝置等;中游產業主要包括運營商及第三方 IDC 服務商,透過對上游資源整合,建設高效穩定的 IDC 機房,提供資訊系統服務。
下游產業主要應用於網際網路及雲計算廠商(IaaS、PaaS、SaaS等)、金融機構及政府等企業。
2.1. 機櫃規模快速擴大,一線城市資料中心數量持續增長
數字化轉型程序深化,持續推進資料中心建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截至2019年,中國資料中心數量已達約7.4萬個,佔全球資料中心總量的 23%。
其中,已建成的超大型及大型資料中心佔12.7%。
2016年以來,全球資料中心建設加速,中國資料中心機櫃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
截至2020年,中國資料中心機櫃數量達284萬個,較2016年的124萬個有顯著增加。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我國IDC機櫃數量可達324萬個。
作為資料中心的上游基礎設施,2016年以來我國機架增長情況顯著,截至2020年,我國機架總規模達到 366萬架,大型規模以上機架數量達296萬架,佔比超過80%,並持續保持增長勢頭。
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及周邊地區資料中心機架數量佔比顯著提升。
截至2019年,北京及周邊地區資料中心機架數量佔全國的21%,上海及周邊地區機架數量佔全國的 26%。
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1年我國總機架規模可達429萬架,大型規模以上機架達361萬架,增勢顯著。
2.2. 全球流量快速增長,資料中心規模不斷擴大
網際網路與5G的快速發展驅使雲計算滲透率不斷提升,帶動全球網路資料量不斷攀升。
2020年,全球資料總量為51ZB,華經產業研究院預計,2021至2025年,全球資料量將持續攀高,2025年可達175ZB。
網路資料量居高不下,帶動資料中心需求進一步上升。
隨著全球對網路資料量需求的不斷加大,資料中心規模不斷擴張。
據 Synergy Research 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全球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已達541站,同比增加8.2%,網路資料需求將逐漸增加。
未來中國對資料資源的需求將持續增加,進而推動IDC行業蓬勃發展。
B端企業、政府的數字化轉型及上雲帶來的計算需求也將驅使資料量高速增長。C端短影片、社交電商平臺等網際網路應用逐步向四、五線城市滲透,資料量需求居高不下。B端與C端的發展需求將帶來對資料資源的強勁驅動力,帶動持續加快資料中心建設。
全球 IDC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國內 IDC 穩步發展。
隨著大資料處理需求的需求不斷催生,全球IDC需求規模進一步擴大。
在雲計算廠商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新基建政策持續驅動的影響下,中國IDC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華經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2年,中國IDC市場規模將擴大至3201億元。
IT 投資規模不斷加大,推動資料中心加速發展。
根據賽迪顧問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資料中心 IT 投資規模達3698.1億元,同比增長13.5%,在2020年不斷加大投資規模,達4166.8億元。
根據賽迪預測,中國2025年資料中心IT投資規模將達到7070.9億元。資料中心IT投資規模的持續增長將進一步推動中國IDC的建設與發展。
IDC 作為算力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數字化轉型重要支撐。
受新基建、網路強國、數字經濟等國家政策的影響和推動,國家日益重視資料中心行業發展,IDC業務收入將持續增長。
綜上,隨著 5G 商用不斷推廣,雲計算技術進一步發展,以及“新基建”對全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資料中心行業市場規模存在可觀的發展空間,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2.3. 傳統 IDC 能耗問題顯著,運營商BAT持續加壓第三方IDC服務商
IDC 建設投入與運營成本昂貴,基礎設施帶動用電需求。傳統IDC成本包括前期基礎建設投入成本及後期運營維護成本。
據 Bloomberg 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資料中心基礎建設成本中,柴油發電佔比最高,達23%,其次為電力使用者站成本,佔基礎建設成本的20%。
資料中心降溫設施建設成本達15%以上,包含冷水機組、精密空調及冷卻塔等。
2020年我國資料中心後期運維成本中,電力成本、折舊及房租為前三大成本支出領域。
電力成本仍為首要支出,佔總運營成本50%以上;裝置折舊成本佔25.6%,房租支出佔7.7%。
資料中心依賴大量電力設施,後期電力成本支出水平持續上升,帶動資料中心能耗水平居高不下。
傳統IDC市場託管伺服器需長時間執行,主流機櫃能耗不斷提高至5-8kW,2020年,全球資料中心單機櫃平均功率密度達8.2kW。
資料中心建設需配備大量基礎設施,同時執行時要求空調等製冷裝置實時供應冷能以保證資料中心散熱水平,造成電能消耗量過高。
2018年以來,中國資料中心耗電量日益上升,2020年,全國資料中心共耗電2045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的2.7%。
華經產業研究院預計,2025年全國資料中心耗電量將突破新高,達到3952億千瓦時,資料中心降耗增效刻不容緩。
國際通行使用 PUE(電源使用效率)作為資料中心電力使用效率衡量指標,指代資料中心總裝置能耗與 IT 裝置能耗的比值。
根據 Uptime Insititute 研究顯示,2007-2015年,全球資料中心平均PUE值已逐步下降,2020 年全球資料中心PUE值為1.59,較2007年的2.5下降0.91,但整體PUE值仍處於較高位置。
資料中心建設進度不減,能耗指標管控成為重中之重。
國家加大對資料中心能耗指標的管控工作。2017-2020年,國家針對各高能耗地區提出資料中心 PUE值標準,嚴格把控用電成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要求到2022年,新建大型、超大型資料中心 PUE 值需達到 1.4 以下。
運營商佔據 IDC 主要市場,BAT 加壓資料中心市場競爭。
據信通院和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截至2019年,中國資料中心 IDC 機房建設量仍以運營商為主,佔全國 IDC 建設總量 62.3%,其餘 37.7%以第三方資料中心廠商為主。
運營商資料中心體量較大,據信通院和中國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20 年,三大運營商仍共佔超 60%資料中心市場,但主要提供自身雲計算等業務使用。
第三方資料中心服務商以世紀互聯、萬國資料等為主,主要為滿足核心城市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雲計算等 IDC 需求,具備一定市場稀缺性壁壘。
2020年在“新基建”政策推動下,各科技企業調整戰略,展開雲計算、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產業佈局。網際網路廠商切入 IDC 市場,開啟市場新局面。
雲計算及網際網路廠商作為第三方 IDC主要需求方,基於自身對資料的高要求切入IDC市場,透過定製化模式或自建 IDC 進行資料中心部署。
以BAT(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大型網際網路廠商大力佈局資料中心建設。
“東數西算”政策推進,最佳化國家算力資源。
西部地區氣候溫度適宜,可再生能源豐富,逐漸成為資料中心機架建設的主要選擇之一。
2020年9月,國家提出“東數西算”政策,在甘肅成立“東數西算”產業聯盟。
2021年5月26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及國家能源局四部門明確佈局全國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啟動“東數西算”政策,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以及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建設全國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最佳化我國東部地區算力資源緊張、西部地區算力需求不足的不平衡狀況。
政府發展意願及產業供需引領資料中心向城市靠攏。
網際網路企業終端使用者規模龐大,對裝置等級、選址集中度、低時延等方面要求較高。騰訊的“江蘇百萬資料中心叢集”建設集中度高,相互間隔僅 80 公里左右,能夠實現相互連通、相互備災,從而形成合力;而政府機構、製造業公司資料中心數量多、規模小,政務類“資料不出省、不出市”的規則及大型網際網路廠商對資料集中度的要求,對資料中心西遷產生一定影響。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促使資料中心節能減排、綠色高效的需求進一步提升。
傳統IDC建設及運營成本高、電力能耗水平高,傳統空調、風扇等製冷裝置無法滿足資料中心日益增長的高功率需求,打造節能減排、綠色高效的新型資料中心將成為大勢所趨。
3. 堅實海底資料中心核心技術,打造綠色節能UDC
3.1. “海洋資訊化領軍者”駛上發展快車道UDC
在“新基建”背景下,根據陸海統籌、集約用海需求,綜合利用前沿海洋工程技術、大資料技術等形式,具備節能減排、多能互補優勢,是全球具備創新理念的全新資料中心模式。
傳統IDC執行需製冷設施供應冷能,運營成本高,電能耗量高。
相較於傳統IDC,海底資料中心(UDC)依靠自然海水資源冷卻,無需淡水冷卻、無需製冷裝置,無壓縮機執行,有效節約淡水資源,降低運營成本及電力能源消耗,單千瓦TCO(建設成本+運營成本)較同等規模陸上資料中心低約 15-20%。
海底資料中心採用模組化生產,建設週期短,建設成本低;較陸上 IDC 更易透過選址建設審批,土地佔用僅為陸上 IDC 五分之一,對陸上土地資源需求較低。
海蘭信 UDC 佈局在沿海10-20公里海域之內,能夠滿足一線城市對網路的高速需求,有效降低時延,同時減少人為故障機率,有效提升資料中心可靠性。
公司海底資料艙採用全預製設計,僅需90天便可實現從設計、除錯、安裝到布放,較傳統 IDC 大大縮短建設時間成本。
海蘭信聯合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研究所研發海底資料艙散熱冷卻系統,與上海交大聯合研發包括艙內、艙外等內部結構,根據不同的海底結構設計了不同的海底機座。
公司海底廠站採用模組化設計,最多可支援佈置 25 個數據艙,並可以無限複製。
國家工信部要求,到2022年,中國新建大型、超大型資料中心的PUE需達到1.4以下。公司海底資料艙樣機於2020年11月29日首次下水測試,2021年1月10日將樣機首次打撈出海。
公司 UDC 階段性測試結果顯示,UDC樣機的單艙PUE值為1.076,提前達到國家工信部要求的超大型資料中心1.4以下的PUE值,且WUE為零,CUE優異。
同時,經青島環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評估,公司海底資料艙基本不會對海區內的海洋生物產生負面影響。
3.2. 吸收海外核心技術,致力國內綠色 IDC 建設發展
吸收微軟水下資料中心設計團隊核心技術,建立全球首個商用海底資料中心。
2014年,微軟啟動水下資料中心專案,由加拿大公司 Oceanwork 設計;2018年,微軟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海底部署裝載滿伺服器的水下資料艙“Project Natick”,並於2020年夏季打撈上岸。專案資料顯示,水中資料中心故障率僅為陸上資料中心的八分之一。
2020年3月,公司成功收購歐特海洋(即加拿大Oceanwork 公司)。
Oceanwork為深海工程裝備、系統和運營服務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海底接駁系統與裝備、載人常壓潛水系統及服務、深海電站及海洋工程與服務。
歐特海洋已開始為海洋石油平臺、海上風電運維企業提供載人常壓潛水系統、海洋工程服務。
公司藉助歐特海洋建設海底資料中心的核心技術,憑藉自身在海洋裝備、海洋資訊化領域20 年的技術積累,積極開展海底資料中心設計與實驗,突破海底資料中心在配電系統、冷卻系統、監控系統等技術瓶頸,形成自身技術壁壘。
公司海底資料艙結合微軟 Natick 專案經驗,成功達到省能耗,省電等能耗要求,無需空調等外部製冷設施,利用海水低溫等自然資源為資料艙降溫,成本較陸上 IDC 節約15%-20%,運維成本優勢明顯。
在“新基建”背景下,公司依靠自身過硬的技術研發水平,堅持節能減排、陸海統籌、集約用海、多能互補的創新理念,成功研發並建設具有突出優勢的海底資料中心。
公司海底資料中心於2020年7月6日透過行業專家參加的概念評審。2020年9月,公司完成海洋水下資料艙(UDC)及海底 IDC 的經濟性論證及技術可行性論證,形成該領域的先發技術優勢。
4. 國內首個海底資料艙落地,大資料中心走進海洋時代
4.1. 建設綠色節能資料中心,加速海南島離岸建設
2018年4月,支援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
2020年6月8日,海南島將在2025年前適時啟動封關運作。
自貿港政策的提出與封關時點的逼近,促使海南島在岸資料中心與離岸資料中心需求大幅增加,加速“港+產+島+網+制”模式打造。積極響應“新基建”號召,發展綠色資料中心。公司深度參與海南自貿港數字化建設。
2020年8月15日,公司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綠色資料中心(海底 IDC)高峰論壇”上正式對外發布海底IDC解決方案並舉行戰略簽約儀式。
2020年8月15日,海蘭信分別與中國行動通訊集團海南有限公司、聯想(北京)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中通服建設有限公司以及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通 IDC產業鏈,進一步推進海底 IDC 建設。
2021年1月,公司海底資料中心海南示範專案成功簽約,將在2021年在海南昌江完成首個海底資料中心示範專案。
公司UDC在昌江選用核電直供,約定電價不超過0.4元/度,僅為傳統IDC 0.8元/度電價的一半。
同時,公司提供上浮維護與下潛維修兩種完善的運維解決方案,全方位保障海底資料艙可靠執行。
綜合多年經驗積累與堅實的技術水平,公司有信心透過推進海底資料中心綠色低碳技術在海南落地,為海南自貿港跨境資料應用做充足準備,打造全球首個海底資料中心示範型專案,並加速推廣高效節能海底IDC,滿足一線沿海城市高資料需求,實現綠色、節能、高效的建設目標。
5. 盈利預測與評級
5.1. 關鍵假設
海底資料中心建設投資及規模增長符合公司預期增速。
海蘭信海底資料中心已與海南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大力推進海底資料中心在海南自貿港的建設。
我們認為,公司將以海南自貿港作為海底資料中心示範專案,持續加大海底資料中心研發投入,不斷拓展天津、上海、青島等沿海城市海底資料中心市場,促進公司業務快速發展。
5G、雲計算等大資料客戶需求持續增加,海底資料中心商用需求上升。
隨著5G新基建的持續發展,雲計算等大資料客戶對算力需求將持續增加。資料中心作為算力物理載體,在新一代資料中心網路中需滿足效能、綠色和智慧的需求,海底資料中心依靠低能耗、低成本、低時延的優勢,在“碳中和、碳達峰”戰略背景下或迎來新的需求增長點。
5.2. 盈利預測
基於公司業務佈局,我們預計海蘭信2021年-2023年營業收入達到9.64億元、11.92億元和13.54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0.71%、23.67%和13.56%,2021年-2023年毛利率水平整體保持在30%左右,我們預計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45億元、0.99億元和1.23億元。
5.3. 估值
基於海蘭信的業務佈局,我們選取奧飛資料、資料港和光環新網作為可比公司。
奧飛資料、資料港和光環新網均為國內資料中心業務綜合服務商,客戶覆蓋國內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及三大運營商,在全國各地建設多個自建資料中心,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IDC服務及解決方案
我們預測公司2021-2023年歸母淨利潤為0.45/0.99/1.23億元,對應2021-2023年EPS分別為0.07/0.16/0.20元,當前股價對應PE分別為273/125/101倍。
基於公司堅實可靠的海底資料中心核心技術,公司未來業績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6. 風險提示
商譽減值風險。
公司在併購上海勞雷海洋科技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商譽,因疫情影響,上海勞雷2020年度業績未達承諾。受併購公司在市場拓展、內部管理等方面受不利因素影響,導致海蘭勞雷經營業績不及預期,繼而公司將面臨商譽減值的風險。
新業務轉型不及預期風險。
公司將海底觀測網轉型海底資料中心(UDC),專案建設的海域、海底複雜性,涉及的系統多,跨度大,多專業領域整合對專案成功帶來一定風險,或面臨業務轉型程序受阻,轉型進度不及預期。
自然環境及自然災害風險。
公司創新業務海底資料中心對海洋資源依賴程度大,海面風向、洋流、水質等海洋環境因素不確定性高,專案涉及施纜、布放、海底高壓接駁等海洋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受海洋環境影響大,存在自然條件影響導致海底資料中心建設存在延期風險影響。
—————————————————————
請您關注,瞭解每日最新的行業分析報告!
報告屬於原作者,我們不做任何投資建議!
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
獲取更多精選報告請登入【遠瞻智庫官網】或點選:智庫官網|文庫首頁-遠瞻智庫·為三億人打造的有用知識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