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8時,一枚原子彈在廣島上空引爆。
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閃即逝去。頃刻之間,天空捲起一團巨大的蘑菇雲。帶有放射性物質的塵埃夾雜著水汽混入雲層之中,形成核烏雲。
核爆的瞬間,衝擊波迅速擴散,傳達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所到之處,建築物一掃而光,生靈吞噬殆盡。佇立雲朵之下的不再是熙熙攘攘的都市,而是厲鬼將行的人間地獄。
8.8萬餘人當場死亡。對暫時倖存下來的人來說,核輻射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廣島核爆多年後。相繼死於燒灼傷、放射能症的廣島居民超過二十萬人。
日本政府將這起事件視為國傷國難。不知侵略者的子孫們是否想過,這二十萬和被他們害死的上百上千萬相比,又何足掛齒?
一、人影之石
松重美人是這場災難的倖存者。
爆炸發生時,松重待在距核爆中心以南2.7公里的家中。他非常幸運,身體沒有大礙。攝影師的職業素養驅使他前往市中心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松重用鏡頭記錄下垂死掙扎的人們,那一天他拍下了五張照片。在用溪水沖洗照片的時候,他的身體因暴露在輻射之下而突發異變。隨即感到噁心、當場嘔吐,落下終身後遺症。
這些照片被澳洲戰爭紀念館買下,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最出名的當屬這張被命名為“人影之石”的照片。
照片上,一個廣島人的核陰影被可怕地遺留在銀行的石階上,令人毛骨悚然。這個影子的右手抓著一根手杖,左手放在胸前,可以清晰地看出是人影的輪廓。
這個石階屬於住友銀行分局,距離核爆中心260米。8月6號那天,該銀行照常營業。炸彈投下時,僱員們都在上班的路上。有29名僱員立即死亡,40人受傷,大量屍體被找到,沒有人失蹤。
戰後,這家銀行一直都在竭力保護這個死亡之影。1959年,石階周圍築起籬笆,1967年,石階覆蓋鋼化玻璃。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人影的風化消散。
1971年,銀行重修。影子周圍的石階被削了出來,捐給了廣島和平紀念館。
現如今,這個石階上面的影子已模糊不清,如果不是老照片的提示,看客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
隱藏在模糊照片後的更大疑雲——這是誰的影子?
一名憲兵作證說自己在核爆前見過坐在石階上的生者。他在爆炸後很快就找到了此人的殘肢。然而,影子主人的身份至今都沒有定論。
截至2016年,據館方所稱,“在過去數十年裡,有許多人認為這個影子是他們死去的家人留下的”。
在這些人裡,最符合特徵的是一位42歲的女人,名叫三井幸男。
二、一閃即逝?亦是白灰留底?————人影之石的科學解釋。
對於“人影之石”的形成,目前有幾種科學解釋。最著名的當屬人體汽化論:
1945年8月6日上午8:15,一個人坐在廣島住友銀行入口處的石階上。幾秒鐘後,一枚原子彈在距地600米的空中引爆,坐在樓梯上的人立即被焚燬。就這樣消失了。但影子還在。
核爆點的中心溫度能瞬間達到6000度。方圓500米的範圍內,人體立即汽化並消失。在衝擊波的作用下,人體的碳元素被直接對映嵌入石階。
就像蒸發了一樣,肉體和骨頭徹底消失,幾乎找不到。所有的遺骸都被毀了。
這種觀點認為石階上的陰影是原子彈爆炸後立即蒸發的人的輪廓,碳物質殘留。
然而,從醫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汽化的可能性沒有得到支援。爆炸發生後,地面溫度大概在3,000到4,000攝氏度之間。把身體暴露在這種輻射熱下,就會留下骨頭和碳化器官。雖然輻射會嚴重燒傷和潰爛面板,但人體完全蒸發這種說法很難得到權威認可。
第二種解釋是“漂白說”,這種觀點認為熱輻射所到之處都被高熱量重新上了一遍色,但人體或其他物體阻礙了光線的傳播。使得人擋住的那塊地方相比於其他受熱輻射的地方,多出了一塊影子的輪廓。
根據廣島和平紀念館的說法,核爆後保留下來的不僅有人的影子。任何阻擋爆炸的物體都會被印在背景物上,包括梯子、窗玻璃、主水閥和腳踏車。
當“小男孩”在城市上空1,900英尺處引爆時,一束耀眼而滾燙的光燒焦了它所接觸到的一切。離爆炸區1600英尺範圍內的任何東西都在瞬間被焚燒、夷為平地。
原子彈爆炸的強烈熱射線使石階變色成白色,坐著的部分變得像影子一樣變黑,殘留了下來。
正如谷歌文化研究院解釋的那樣,“直接接受射線,受害者肯定是死於大面積燒傷。周圍石階的表面因強烈的熱光而變白。那個人坐的地方像個影子一樣黑。“
核爆產生的能量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把爆炸區的一切都漂白了,留下了人類的殘肢和可怕的核陰影。
筆者認為第二種解釋比較可信,像這個閥門,沒有被汽化也能留下陰影。
三、反戰?還是反戰敗?
今天“人影之石”能夠作為大災難的遺物向全世界遊客展覽。得益於住友銀行與廣島和平紀念館不遺餘力的保護。
這種保護文物的故事,表面上看上去很溫馨、很感人。實際上他們想表達什麼呢?恐怕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日本借用廣島、長崎核爆來向全世界賣慘也不是一回兩回了。日本善於給自己樹立戰爭受害者的人設。
2016年度日本好評率第一的動畫電影《在這個世界的角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戰爭時期日本平民的生活。前半段家庭和諧,溫馨感人。主角感嘆大和號戰艦多麼宏偉龐大,嚮往國家強大。同為平民,祖國發動戰爭會給別國百姓帶來多大的不幸,她一點都不關心。
後半段戰局失利,生活越來越苦。盟軍轟炸,廣島核爆。自己身邊的人死的死,傷的傷。編劇們不曾想過被侵略過的人民過得比電影裡的她苦上千萬倍。
到了結尾播報投降詔書,乾脆就來了一句:“不是說好了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嗎?那些死去的人不都白白犧牲了嗎?”
這樣的態度是反戰?還是反戰敗?不言而喻。假如日本贏了,當他們參觀那塊“人影之石”的時候,回想起死在廣島核爆下的國民,是不是會覺得這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是否還會痛恨戰爭?
文/和平之風
參考資料:
1、《廣島和平紀念館的戰爭紀念特點與作用評析》,孟凡禮 、王文涵
2、《世界文化遺產——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時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