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示:本文長5000餘字,立足史料,除了探討李俶和沈氏的真實關係,還透過對多種史料的研讀對沈氏的下落進行了較長分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交流探討,不太喜歡長文的文友慎入慎入)
大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即位不久的皇帝李適於京城長安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尊封大典,新皇帝李適尊封自己的生母沈氏為皇太后,皇帝即位尊封自己的生母,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在那個高高在上的尊位上卻是空空如也,原本應該喜慶吉祥的尊封典禮,卻成為了君臣同哭的道場。
沈氏就是《大唐榮耀》的女主角沈珍珠,這個名字似乎是傳奇故事中給她起的名字,她是否真的叫這個不好說,但為了便於理解和行文,就姑且稱之為沈珍珠。歷史上真正的沈珍珠與電視劇中有很大的不同,但她的經歷確實很複雜,有關她的下落也是千古之謎,筆者查詢了很多唐軍兩次收復洛陽前後的史料,有了一些推測,願與大家在文章中討論交流。
出身名族,郡王生母
歷史上有三位沈皇后,分別是陳文帝的皇后沈妙容、陳後主的皇后沈婺華,以及本文的主角唐德宗李適的生母沈珍珠,很巧合的是,這三位沈皇后都出身吳興沈氏,作為江南名族,吳興沈氏出了很多文臣武將。沈珍珠的先祖梁安陸太守沈勰在侯景之亂後帶領全族投奔北周,後來得封尚書左僕射,根據沈珍珠的伯父沈易從的墓誌可知,他們這一支居住在東都洛陽。沈珍珠之父沈易直生前官至大理正,秩從五品下,掌議獄,正科條,在權貴盈朝的京城,沈易直的官職算不了什麼。
開元末,以良家子選入東宮,賜太子男廣平王。天寶元年,生德宗皇帝。—《舊唐書後妃傳》
開元二十九年,皇太子李亨的庶長子李俶年滿15歲,受封為廣平王,這時的李俶可不是唐朝未來的繼承人,當時,他的嫡母韋太子妃是有孩子的,李俶的母親只是一個宮人,而且還早逝,如果不是後來發生了一系列事件,是輪不到李俶即位的。
沈珍珠就在這年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東宮。唐朝對良家子有著嚴格的標準,一非刑戮之家,二非寒微之族,而對相貌的要求,在開元天寶年間的標準為“細長潔白”,也就是長得高挑面板白皙,可見沈珍珠算得上一個美人,沈珍珠出身書香門第的沈家,想必他的父親必然對她也多有教誨,她本人自然也是深受書香浸潤的名門閨秀。李俶此時尚未大婚,他的父親李亨就把沈姑娘賜給他為宮人,這一年,沈珍珠才13歲。
轉過年來的四月十九,沈珍珠為李俶誕育了長子李適,就在當年十二月,李隆基就下令封太子長孫李適為奉節郡王,可見皇帝對這個太子長孫的重視,這也就造就了父子皆郡王的奇觀,這是沈珍珠的第一次生育,也是唯一一次生育。四年後,李俶迎娶了楊貴妃的外甥女崔氏為王妃,而韋太子妃卻因為李林甫詬陷她的哥哥韋堅而受到牽連,在李俶大婚的次月被遣,出家為尼,因此,韋太子妃的兒子也失去了嫡出的名分,李俶這個庶長子成為了大唐王朝第二順位繼承人。
沈珍珠在廣平王府的生活記錄幾乎是零,也沒有她因為誕育李適而得到任何晉升的記載。不過,從後來李適的才學和對母親的感情來看,沈珍珠的教育還是很得法的,沈珍珠或許不會想到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繼承大統,畢竟崔王妃在嫁給李俶的次年就誕育了嫡長子李邈,她哪裡能想到李亨李俶父子二人在妻妾嫡庶之上的經歷會如此相似。
風雲驟變,離奇失蹤的沈珍珠
天寶十四載冬,安祿山起兵反唐,不久即攻克東都洛陽,因為李隆基一系列戰略錯誤,叛軍又攻克長安門戶潼關,李隆基帶著部分妃嬪子孫、官吏和親信宦官等倉皇逃出京城,因為太過倉促,很多宗親貴戚和公主王孫都沒有來得及通知。這一年沈珍珠29歲。
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諸王、妃、主從幸不及者,多陷於賊,後被拘於東都掖庭。—《舊唐書後妃傳》
李隆基一行於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一日逃離長安,李俶身為太子長子得以追隨父祖西逃,他帶走了王妃崔氏卻沒有帶走沈珍珠(歷史上獨孤氏是收復兩京後才入府,她與崔妃和沈氏都沒有任何接觸)。而關於李俶為什麼沒有帶走沈珍珠確實也是一個謎,根據史料,李俶的幾個兒女他是一個不落全都帶走了,這裡面當然也包括沈珍珠的兒子李適。
可是,既然帶走了李適,為什麼沒帶走沈珍珠呢?《資治通鑑》記述“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聯絡前面李俶帶上了崔妃和兒女,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時沈珍珠和李俶、李適不住在一個地方。這很奇怪,為什麼沈珍珠當時會和丈夫和兒子不住在一起呢?這恐怕也是個解不開的謎。
及代宗破賊,收東都,見之,留於宮中,方經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義敗,復收東都,失後所在,莫測存亡。—《舊唐書後妃傳》
李俶和郭子儀於至德二載(757年)九月二十八日收復長安,二十日後收復了洛陽,李俶見到了沈珍珠(沈珍珠30歲),可是他卻沒有把沈珍珠送回長安,史書說李俶忙於繼續征戰,沒空。不久後史思明又一次攻陷了洛陽,待唐軍再復洛陽,沈珍珠早已經是不知所蹤。
史書上寫得含糊其辭、疑點重重,“俄而”二字看上去很快,似乎是唐軍剛收復洛陽就又被攻陷,其實從洛陽光復到再失洛陽,已經過去了23個月,這麼長的時間不夠李俶把沈珍珠帶回長安嗎?難道是因為李俶一直在外沒有回長安?
其實,在收復兩京後沒多久,李亨就下詔封李俶為楚王,次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詔封為太子,十月行冊立太子大典,如果說封王封太子都是以詔書的形式,李俶當時確實在外地征討,那麼乾元元年(758年)十月的冊太子大典,李俶一定是回到了長安的,爾後史書記載的征伐之事就都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將帥之事了,可見李俶成為太子後就待在了長安。這就又奇怪了,既然李俶在洛陽再次失陷前回到了長安,為什麼沒有順道帶上沈氏,即使當時顧不上,當了太子以後,一道手令就能派人把沈珍珠接回來,怎麼會拖延到乾元二年(759年)九月洛陽再次失守呢?
到底是李俶有不得已的苦衷,還是他本就沒想把沈氏帶回長安呢?想想靖康之難中的那些后妃嬪御,難保沈氏沒有經歷,李俶雖然知道這不是沈氏的錯,但心裡還是過不去,乾脆學祖父李隆基,把不寵愛的人都丟在洛陽,以禮供養,卻再不相見。
(寶應元年/762年)十一月,破賊於洛陽,進收東都,河南平定。—《舊唐書德宗本紀》
待唐軍再次收復洛陽,又過去了三年,而這時李俶已經是皇帝了,收復洛陽的名義統帥乃是新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李適,也就是沈珍珠的親兒子,兒子尋母可比丈夫尋妾要真切得多,可是李適把洛陽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失散八年多的母親。從此之後,沈珍珠就再無蹤跡了。又過去了兩年,李適被立為皇太子,皇帝李豫(李俶)下令搜尋沈氏,多少年杳無音信,這才有了李適即位後在尊封(遙尊)母親為皇太后的大典上對著空的寶座行禮,然後滿朝一起流淚的悲景,留下了“帝再拜,歔唏不自勝,左右皆泣下”的悲情記載。
自是詐稱太后者數四,皆不之罪,終貞元之世無聞焉。—《舊唐書後妃傳》
李適在位27年,也找了母親27年,中間不斷有詐稱自己是沈太后之人出現,李適每次都歡喜無比,可卻都是悲傷收場。對朝野產生震盪最大的一次發生在建中二年(781年),從東都傳來訊息,沈太后於洛陽被找到了,李適和朝臣十分歡喜,可最後證實“沈太后”其實只是高力士的一個養女,因為長相與沈氏有幾分相似,又想著過去了那麼多年,容顏老去,可以矇混過關,就生出了假冒的念頭。朝臣看不過去,就讓皇帝效法代宗殺了假冒之人以儆效尤,李適對朝臣說“只要能找到母親,我就是受騙一百次也沒關係”,可李適終究沒有找到母親。
為了補償母親,李適對沈氏一族十分優厚,家族中封官進爵者百餘人,沈太后的父祖等人皆被追贈高官,而此時,沈珍珠的近親似乎也都死於安史之亂,只能尋找到一個與之血緣最近的侄子沈房封為金吾將軍,主持沈太后生祀。
其年十一月,冊諡曰睿真皇后,奉神主祔於代宗之室。—《舊唐書後妃傳》
隨著李適駕崩、李誦禪位,沈太后的曾孫李純即位,此時朝廷尋找沈氏已經28年,朝臣建議李純不要再虛耗國庫,就讓沈太后永遠安寧,李純同意了此事,追封曾祖母為睿真皇后,其神主祔代宗李豫。至此,沈珍珠才算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沈珍珠下場推測
透過對《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對沈珍珠失蹤前後的探尋,筆者對她的下場有兩個推測:
其一就是代宗年間被鞭殺的廣澄就是沈氏。
己亥,壽州崇善寺尼廣澄詐稱太子母,按驗,乃故少陽院乳母也,鞭殺之。—《資治通鑑唐鑑》
永泰元年(765年)在壽州的崇善寺尼姑廣澄自稱是沈氏,但經過查證,她原來是少陽院(東宮)的一位乳母,李豫震怒,將此人鞭殺,有人認為廣澄就是沈珍珠,李豫是故意將她殺死的,因為此時他的身邊已經有了摯愛獨孤氏,而沈氏回宮就要被立為皇后,故而李豫為了獨孤氏殺死了沈氏。
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道理,再加上沈珍珠有可能在動亂中已經失貞,皇帝不希望這樣的太子生母存在也是有可能的,但這個猜測也有一些漏洞。
唐朝沒有規定太子生母就要立為皇后,唐玄宗的廢太子李瑛,他當太子時,母親趙麗妃不僅沒有立後,而且還在武惠妃之下,李亨、李豫當太子時,皇帝對他們已故的生母沒有任何追封,都是他們自己登基後才追封生母為後,沈氏即使還宮,只要李豫願意,獨孤氏就能居於沈氏之上。
廣澄看起來確實有些傻,當時李俶與沈珍珠才分別五六年,容貌變化不大,她曾經又是東宮乳母,皇宮裡認識她的人應該也有,但她敢去冒認就說明以前就有人說她與沈珍珠長得像,而她自己又知道一些東宮之事。她膽子的確很大,但李適在位時期來冒認的那些人膽子就小嗎?雖然到了德宗年間容貌可以說年老不太像,但李適畢竟與母親生活了十幾年,好多生活的細節哪有那麼好糊弄,即使有人跨越重重難關被接到長安,估計沒幾下就能被李適識破。
李豫如果不殺廣澄,那麼就會像李適不殺高氏一樣,冒認之人越來越多,果然,廣澄死後,代宗年間再無冒認沈珍珠之人。
話說回來,沈氏還朝是何等大事,她畢竟是太子的生母,李豫派去識別廣澄之人必然也都是知曉沈氏之人,李適作為太子肯定也密切關注著此事,如果廣澄真的是沈氏,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哪怕是李豫活著沒人敢告訴李適,李豫駕崩後,李適要想翻查此事易如反掌。
可事實證明,李適並沒有放棄追尋母親,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每次找到“沈太后”他都很興奮,尤其是高氏冒充沈太后那一次,派遣宮女百人,迎奉入上陽宮,這都說明李適根本不知道沈氏到底是死是活,因為哪怕李適是裝樣子,不想讓後人知道母親曾經受辱、父親故意打死母親,但有些事是裝不出來的,如此浩大的陣仗和喜悅的心情,會是李適在明知此人一定是假的情況下發生嗎?當時唐朝財政困難,可謂是捉襟見肘,李適會拿出那麼多錢財去掩飾一個謊言嗎?
其二就是在流離中離世。
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空其城。—《資治通鑑唐鑑》
在史思明再攻洛陽之前,駐守在洛陽附近的名將李光弼就預感洛陽可能不保,已移牒河南尹李若幽帶領官吏民撤離洛陽避難,沈珍珠極有可能跟隨官民逃出了洛陽。所以後來李適收復洛陽後,在洛陽就是找不到母親,因為沈珍珠已經不在洛陽了。
前文已具,李俶其實有大把時間可以把沈珍珠從洛陽接回長安,可他沒有這麼做,李俶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可能只有他和沈珍珠自己心裡清楚,作為出身名門的女子,沈珍珠自知丈夫對自己的態度,故而也就沒有再回長安找丈夫和兒子,後來有可能流離而死。
筆者有一個基礎的判斷,那就是至少在李適即位前,沈珍珠就已經死去了,不然,即使沈珍珠無顏再見丈夫,但思念兒子是不會改變的,得知兒子在找尋自己,她不可能無動於衷,可是27年,冒充者層出不窮,她這個正主卻遲遲未見,最有可能的就是,沈珍珠已經離世了。
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資治通鑑唐鑑》
即使當時沈珍珠沒有跟隨官民撤出洛陽,後面也有一堆事,別的不說,光說史思明父子對洛陽三年的統治,以沈氏的身份,很難說不會再次受辱,再加上唐軍再次藉助回紇兵攻克洛陽時,回紇兵又是一陣殺戮,那些回紇兵或許言語都不通,即使沈珍珠活到了再復洛陽,很有可能也逃不開這次劫難。
蔚鸞說:
沈珍珠和李俶的愛情故事在《珍珠傳奇》和《大唐榮耀》等電視劇、小說的演繹下變得如此絢爛,可在歷史上,若不是兒子登基,唐朝皇帝的生母可能連姓氏都留不下,比如李俶那麼多兒女,妃嬪少說也要十幾個,可留下名姓的屈指可數。
沈氏的經歷的確複雜且疑影重重,從李俶對她的態度,他們或許並沒有那些轟轟烈烈的愛情,但她與德宗的母子之情不應該被忽視,李適對母親的愛是真摯的,有著這樣一個孝順的兒子,想來沈珍珠也必然會感到欣慰。其實歷史上很多太后在丈夫活著的時候未必有多順心,但她們有一個好兒子,母以子貴、母慈子孝,得以頤養天年,只是沈氏的命運多舛,沒能享受到皇太后的榮光,她的遭遇只是大唐盛世終結的一個縮影,李適和群臣在大殿上的哭泣,或許也是歷史對盛唐的一聲嘆息。
相關文章:
唐代宗原配崔妃,成也貴妃敗也貴妃,錯失後位的廣平王妃
唐代宗獨孤貴妃,李俶的畢生摯愛,她比崔妃和沈珍珠都要幸運
沈皇后專輯:
陳文帝沈皇后,襄助兒子守護江山反被小叔子架空,亡國後落葉歸根
陳後主沈皇后,外祖是開國皇帝,見證兩朝覆滅,她並非觀音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