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歷史,可以用很多方式記載下來。文字、影片、錄影或是口口相傳。文字的記載需要人腦補那段歷史的畫面,口口相傳容易出現很多錯誤的史實,而錄影和照片能最直觀又不新增任何藝術成分的把那段歷史表現在眾人眼前。唯有照片,在那定格的一瞬間,那段歷史彷彿永恆,不僅可以看到最直觀的畫面,更可以想象當時在畫面外發生的那段故事。
本篇挑選哈里森先生於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拍攝的真實照片,並進行後期上色加精修後呈現給大家,請欣賞。
兩名八路軍戰士似乎在攀比身高,旁邊放著繳獲來的物質,身後是一付九二式炮隊鏡,左邊放著一架經緯儀,當然還有繳獲的一把九五式軍刀和一件九八式軍大衣。這兩名戰士衣著整潔,腰間還繫著武裝帶,應該是兩名幹部或技術人員,左邊的戰士還穿著草鞋。
一名八路軍戰士微笑著面對鏡頭,手上的老繭讓人看了一陣心酸。腰間掛著兩枚手榴彈,拿著一把繳獲來的三八式步槍,值得注意的是這名戰士還戴著一個軍用茶缸。
一支八路軍的隊伍正在行軍,此時正路過一個村莊,附近的居民駐足觀望自己隊伍。照片中最前面的戰士是一名機槍手,正扛著一挺用槍衣包裹的捷克式輕機槍,還有一名戰士戴著一頂繳獲的九零式鋼盔,十分惹眼。
八路軍戰士們訓練後在進行短暫的休息,這名戰士胸前也掛著兩枚晉造手榴彈,相比於邊區造的手榴彈,這種晉造仿德式手榴彈更得戰士們喜愛。
這名氣宇軒昂的八路軍幹部正站在臺前對著一群戰士演講,胸前的口袋裡還放著稿件,武裝帶束腰顯得十分挺拔。
一群八路軍戰士正在進行學習,前面的大樹下立著一塊黑板,一名教官正在培訓黑板上的內容。最前面的那名八路軍並不一定是專職培訓戰士的教官,很有可能是一名普通的幹部。在當時,即使是八路軍的連級排級幹部都要具備軍事技術授課和分析敵軍戰術的能力。八路軍內部除學習蘇軍教材外更看重對日軍教材的學習,普通戰士也能說出幾句日語,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在抗戰後期,經常會出現一群八路軍戰士圍著敵軍炮樓進行喊話的場面,或許其中夾雜著五湖四海的口音,但只要敵軍停火聽喊話,那目的便達到了。
這張照片中的戰士全是當時八路軍的精銳,每名服裝完整戰士都拿著一把步槍,繫著皮質彈匣,即使沒有配備步槍的戰士身旁也放著一門擲彈筒。
八路軍戰士們正在進行訓練,最前面的兩名戰士每人繫著皮質武裝帶,手裡還提著一挺輕機槍,所以這是兩名機槍手,是當時八路軍內部絕對的精銳士兵,後面的戰士還在不斷跟上。
幾名戰士正除錯著一門九二式步兵炮,當時繳獲來的步兵炮並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除了缺乏具有炮戰經驗計程車兵外炮彈的供給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這門步兵炮的效能和各個方面的表現都不錯,不僅重量輕炮身不足五百斤,即使人力都能拖拽,另外還能拆卸運輸,組裝和維護也十分簡易。
一名八路軍在鏡頭前露出親切的笑容,手裡拿著一塊瓜,頭髮梳的一絲不苟,看這名戰士胸前口袋的鋼筆應該是一名文職幹部。
一名小戰士挺拔地站在鏡頭前,手持一把三八式步槍,這名戰士雖然看起來年輕,但軍齡應該不斷,從衣服的磨損程度就可以看出來,革質武裝帶已經磨的沒有原初的樣子,肩膀上臂章的編號清晰可見,代表著這支部隊的建制所屬。
幾名八路軍戰士不知是在備戰還是在訓練,在這張圖片的中間放著一挺九二式重機槍,機槍手握著八字形扳機瞄準,機槍副手扶著彈板。
這挺九二式重機槍的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最令人詬病的便是彈板供彈的方式,需要一名副手不斷地進行刷油上彈再加上氣冷式的設計讓槍管在作戰中很容易發熱,從而很難形成有效地火力壓制。但這挺重機槍的精確度很高,如果用拋物線射擊的方式最遠可在三千米至四千米外對敵進行貫穿。
除此之外這挺重機槍還能安裝瞄準鏡,槍身十分重,即使把槍身上升到最高點重心依然十分穩定,從而可以進行精確點射。最左邊戰士的腳邊放著的是重機槍的配件,可以在行軍中安裝上去進行抬運。
這名戰士神情嚴肅,似乎滿臉疲憊,手裡的武器無法分辨出是漢陽造八八式還是三八式步槍,從頭箍和二箍的距離來看只能是這兩種槍,準星處因原圖緣故無法分別出具體形狀,或許是山字型準星,通條處也無法分辨,畢竟漢陽造八八式和三八式步槍的通條太相近。這名戰士的山地帽已經磨損得不成樣子,也可以看出當時戰士們作戰的艱苦。
一名八路軍的老戰士,領口的紅領章十分顯眼,從這名戰士的眼神中不僅能看到那種久經沙場的滄桑,更能看出對抗戰勝利的決心。一尊健碩的身軀猶如一座不可撼動大山一樣威武挺拔,正因為有千千萬萬這樣不可撼動的身軀才能迎來抗戰的全面勝利。
從這些珍貴的歷史影集裡,不僅看到了戰士們的日常訓練,還看到了當時條件的艱苦,即使物質貧瘠、裝備簡陋、彈藥匱乏的這些條件下,依然滿懷著一顆對抗戰必勝的決心。
他們物質條件不好,但精神糧食異常充足,這支隊伍自成立以來,在任何條件下都沒有放棄學習。這是一支在成立之初就組建電子戰隊伍的部隊,這是一支有信仰不斷上進的部隊,這是一支具有高軍事素養的部隊,這是一支即使是最普通的戰士都要學校幾句敵軍語言的部隊。這樣的一支隊伍,必然會獲得最後的勝利。只有這樣的隊伍,才能帶領所有人,迎來黎明後的曙光。
最後感謝哈里森先生,當年為向外界報道出一個真實的紅色隊伍,不畏艱險,跨過重重障礙,拍攝了大量敵後根據地的照片,才能讓外界和後世看到一支真實的八路軍隊伍,才能讓我們再次看到這些照片時,更貼切地感受到當年抗戰的艱苦,從而時刻銘記那段先輩們的苦難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