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7點,重慶一位90多歲的老人都會準時在電視機前,收看 《新聞聯播》。這位老人之前還會看《參考訊息》和《環球日報》,不過因為年紀大了,眼神跟不上,經常也看不了。這位看起來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曾經是一名抗美援朝的抗戰老兵,他叫做蔣誠,已經從戰場上退居三十多年了,一直隱姓埋名,可是卻因為一張借條,打亂了他平靜的生活,也讓很多人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這個看起來默默無聞的老頭。
老人名叫蔣誠,入黨已經七十年了,1928年,蔣誠出生於一戶窮苦農家,他還有五個弟弟妹妹。他的童年是在戰火紛飛中度過的,窮人孩子早當家,蔣誠一直都想幫家裡減輕一些負擔。到了解放戰爭,他見到意氣風發的解放軍將士們來到重慶,非常激動,決定報名參軍。新中國成立後,很快迎來了抗美援朝,蔣誠被編入了志願軍第12軍,來到了前線。
1952年,上甘嶺戰役爆發,蔣誠也身在其中,作為志願軍92團的戰士參與作戰。這場戰爭的殘酷性,相信大家也有過耳聞,而蔣誠就是在這場戰役中立下了戰功。當時,蔣誠所在的92團接下了一項艱鉅的任務:正面抗擊美國,牽制火力。正面的對抗是非常艱難的,可想而知又是一場血戰,但是軍人是不能退縮的,蔣誠和部隊一起勇敢地接受了這個挑戰。
這場戰爭有多殘酷,我們只能從後來的記載中略知一二。蔣誠的兒子曾經回憶過,他小時候問爸爸關於打仗的事,爸爸總是嘆口氣,不願多講,彷彿能夠回憶起戰場上的血肉橫飛。距離這場上甘嶺戰役已經過去了七十年,被問到當時的感受時,蔣誠仍然能用堅定的語氣說:“不停地打,拼命打,消滅所有敵人!”正是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才支撐了蔣誠等老兵們奮勇衝鋒的勇氣。
當時負責上甘嶺前沿陣地的第45師,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裡,已經犧牲了五千多名戰士。在蔣誠所在的部隊到來前,上甘嶺留守的戰士只剩下24名,並且缺少補給,斷糧很多天了。危難之際,作為新來的援兵,蔣誠所在的連隊只有三天的準備時間,隨即就要組織發起反擊。蔣誠在戰場上作戰英勇,不害怕犧牲,也正是這樣堅定的信念,讓蔣誠在上甘嶺戰役中,立下了大功。
身邊的戰友們,一個接一個的犧牲,但是蔣誠不能退縮,努力尋找能夠藏身掩護的地方。最後蔣誠跳到一個大坑裡面,集中精神對敵人發起進攻。回憶起這場戰鬥,晚年蔣誠的雖然有些口齒不清,但依舊能詳細地回憶起自己當年的戰績:“一架飛機要炸我們,我站在坑底,把機槍架起來就開始打,它飛下來,我就打他的頭,打它的尾巴.....”憑藉著頑強的意志,蔣誠擊落了一架敵軍低空飛行的戰機。他憑藉著一把機槍,硬生生地封鎖了美軍的道路,為後來的部隊爭取了時間。
然而戰場的炮火是無情的,經過激烈的對戰,一顆炮彈落在了蔣誠的不遠處。熱浪襲來,蔣誠感到自己的肚子像是被烤熟了一般,低頭一看,才發現原來被彈片劃出了一道長長的傷口,腸子都流了出來。面對這樣可怕的傷口,蔣誠並沒有退縮,咬咬牙用手把腸子塞回去,繼續堅持戰鬥。身負重傷的蔣誠,並沒有退縮,而是憑藉著驚人的意志力,繼續配合戰友們完成任務。
戰爭結束後,蔣誠被送往醫院治療,經過了三次全身麻醉的大手術,蔣誠才活了下來。雖然身負重傷,但是蔣誠並沒有忘記自己身為軍人的職責。作為朝鮮戰爭的志願軍,他在戰場上從不退縮,而是奮勇殺敵,自己一人就殲敵四百餘人,還曾經將敵人的一架重機槍擊毀。即使被打穿了腸子,也沒有退縮。英勇的戰鬥讓蔣誠獲得了一等功一次,還有一次三等功,是名副其實,一夫當關的英雄。
為了保命,蔣誠做了三次全麻手術,在肚子上留下一道六釐米的疤痕,身體也有很多傷痕,讓他的生活有了很多不方便,但是蔣誠卻認為,這是自己當年為了保家衛國,留下的勳章。每次提起抗美援朝戰爭,蔣誠都會驕傲地展示自己肚子上的疤。在他看來,這並不是痛苦的傷痕,而是代表著自己為了國家的犧牲和付出。
也是因為蔣誠受傷嚴重,1955年朝鮮戰爭結束後,蔣誠選擇了退伍,回到了老家。本來作為一等功,蔣誠可以受到很多優待,但是他不想讓國家添麻煩,對自己的功績都隱藏了,做一個平平凡凡的農民。但是,優秀的人在那裡都會獲得成功,回到家鄉後,蔣誠開始鑽研蠶養殖技術,還帶動同鄉的村民一起種桑養蠶,將自己研究的技術無償教給村民。很多村民們雖然不知道他是老兵,也很尊敬他。
就這樣,蔣誠隱姓埋名在家鄉過了二十多年,直到1983年,蔣誠的家鄉決定修路,這能夠為村裡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好處,也是村民們希望的。但是,路修到一半,卻因為資金不足,不得不停止了修建,而且很多工人們因為發不出工資,都不願繼續幹活了。蔣誠在當地還是比較有威信的,他見此情景,主動站出來貸款2400元用來修路,還向工人們保證一定會發出工資。這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鉅款,這條路最終還是修好了。
也正是蔣誠的努力,讓村民們可以享受到建好路的成果,但是這筆借款卻需要將成一個人償還。不得已之下,蔣誠把家中的房屋變賣,才勉強把欠款還上。當時蔣誠的兒子剛剛開始工作,在得知欠款問題後,他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省吃儉用存下的1000元,幫父親還上貸款。這為村子修路貸款,本來不屬於蔣誠去還,但是他還是堅決地承擔了這些欠款。
蔣誠對於黨,有著無與倫比的忠誠,每年都按時參加黨會活動,從來沒有漏交過黨費。老一輩的革命者,總是不願意給國家添麻煩,寧願自己默默無聞的生活,蔣誠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機緣巧合之下,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人發現蔣誠的過去。一直到了1988年,四川省合川縣打算重新修纂縣誌,偶然發現了一份《革命軍人立功喜報》。
這份喜報是因為“查無此人”才被退回的,負責編寫縣誌的王爵英是蔣誠弟弟的老師,他就想到有沒有可能是寫錯了,因為喜報的地址寫的是“隆興鄉”,而蔣誠所在的是興隆鄉,最終經過多方核實,這個喜報確實是屬於蔣誠的,而他也確實是個英雄軍人。訊息傳到蔣誠家鄉,村民們都非常驚訝,原來這個無償教村民們養蠶技術的老人,竟然還是名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
一時間,這一訊息不脛而走,這位戰鬥英雄,居然就隱姓埋名,在鄉下居住了三十多年。頓時各大電視臺和記者紛紛前來採訪。在面對記者提問時,有位記者問到:“為什麼在退伍後,不讓政府為自己安排工作呢?”蔣誠淡淡地回答道:“當年和自己一塊打仗的戰友,那麼多都殘了,甚至死了。我還好好地活著,就足夠了!”在老一輩革命家眼裡,為了國家肝腦塗地,那是在所不辭,更不會想過讓國家給自己什麼。
2015年,蔣誠的村子,響應國家號召,推進脫貧攻堅政策,發展橄欖油種植的專案。這一年,蔣誠已經87歲高齡了,一開始,村子裡的居民不樂意土地流轉,蔣誠第一個讓家人帶頭,還身體力行勸導其他村民。經過蔣誠一家人的努力,村民也都願意跟隨國家的政策,把土地改種油橄欖。
如今的老人家雖然已經患上了老年痴呆,讓他除了兒子之外記不住別的親人。但是如果有人來家裡看望,他總是會顫顫巍巍地堅持敬軍禮送別。聽到戰歌時,他的眼睛裡總是閃爍著淚花。想必當年在戰場的經歷,是他最難以忘懷的日子吧!英雄雖然已經老去,但是他們的精神依舊激勵著我們這些後來人,繼承革命先烈的志向,努力為了中華民族而奮鬥。戰爭是殘酷的,英雄們是為了保家衛國,不惜流血犧牲,才換來了和平幸福的今天。
老英雄一生心繫中國人民,真正的中華子孫,我們為老英雄點贊,不能忘記老英雄的英雄事蹟。了不起的老革命前輩,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敢於為民擔當,隱姓埋名隱居農村,實在是令人敬佩。那時靠機槍打下一架敵機得是多大的戰功,中國不能忘了這樣的功臣,應該讓更多這樣的無名英雄安享晚年。許許多多抗美援朝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回來的新中國,祖國的繁榮昌盛,是英雄的志願軍們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