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奕訢自幼與咸豐帝奕詝一同成長,人極聰明,深受道光帝寵愛。道光帝死後,根據其遺詔被封為恭親王。咸豐初年開始,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後數年起起伏伏。
曾國藩,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咸豐初年開始,帶領湘軍鎮壓太平軍。也是由此開始,和執掌中樞的恭親王奕訢開始打交道,一直到曾國藩過世,這期間,橫跨咸豐、同治兩朝,兩人交往接近二十年,關係究竟如何呢?
恭親王支援曾,認可曾的經世致用
從咸豐初年開始,奕訢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但其實更多的還是圍繞和洋人打交道,別的核心重要的事情,他也參與有限。和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奕訢對於洋人的軍事,科技都有一定認識,所以他極力支援搞自己的國防工業;同期,湘軍建軍開始就認識到洋槍洋炮優勢,很早就有采購,也極其希望能自己消化技術建造,所以逐漸成立江南製造局等。在這個方面,恭親王是認可曾的,認為這套實用。他也積極支援曾,支援湘軍,希望透過這些能夠振興清朝。
曾和湘軍不認可恭親王,認為其缺乏政治戰略
曾國藩這人看人特別多,對人的評價也極精闢。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咸豐皇帝倉皇逃竄到熱河承德避暑山莊之際,下令曾國藩挑選精勇二三千名,交悍將鮑超管帶勤王,曾國荃建議等等看,皇帝掛了搞不好恭親王就上了,對湘軍會好點,畢竟支援咱。結果曾國藩評價:“恭親王之賢,吾亦屢見之而熟聞之。然其舉止輕浮,聰明太露,多謀多改。”說得好聽,就是靈活多變;說得不好聽,就是認為恭王基本沒有政治原則。這個,曾的判斷和恭王父道光皇帝可能無限接近,要知道當初道光曾糾結於咸豐和恭王二人之間,最後堅定選前者,大致也是對恭王有了更進一步的判斷。
到咸豐十一年,恭王帶隊談判的過程中,再次體現其沒有政治原則。戰敗之後,英國人要繼續掌握稅務大權,恭王同意;英國讓買軍火,恭王也同意;買了軍艦開來了,英國人說你只有擁有權,人還必須是英國人繼續指揮,否則開走,恭王也同意。對這些原則問題,湘軍上下一致反對恭王。
再到天津教案,推到高潮,恭王支援曾國藩調到天津主持反洋人案件,支援曾去鎮壓群眾,引起民怨沸騰,曾極難堪,曾對恭王的反感已經空前。連後來的醇王也反對,畢竟,算上咸豐年間主政,到同治九年,恭王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這個實際二把手已經主政超過十年,對內對外均無起色。恭王沒有責任?
綜上,恭王對曾國藩等漢人、湘軍黨派,缺乏足夠的政治戰略溝通,要知道晚清當時,在外的實力派也只有湘軍集團,但很明顯,恭王可能更側重僧格林沁、寶鋆等滿蒙的代表勢力,對湘軍、對曾能用則用之,並未足夠重視和重用。
而曾國藩對恭王的看法,最後借用曾國藩關門弟子趙烈文的評價:
“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見時局之不得不仰仗於外,即曲為彌縫。昨與倭相爭持,無轉身之地,忽爾解釋,皆其聰明之徵也。然隨事稱量輕重、揣度形勢之才則有之,至己為何人,所居何地,應如何立志,似乎全未理會。……身當姬旦之地,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恐不能無覆餗之虞,非淺智薄慧、塗飾耳目之技所能倖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