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中,英宗朱祁鎮成為俘虜,親征大軍全軍覆滅。也先對於能俘虜明朝皇帝,喜出望外,遂有南下攻克北京,從而恢復元朝昔日輝煌之意。
對北京城而言,強敵來襲,加之精銳京軍基本被英宗帶去親征,損失在了土木堡,城中只剩下不到十萬老弱之卒。現在的北京城已經人心惶惶,隨著瓦剌的步步緊逼,末世來臨之感越加強烈。
有一位叫作徐埕的文官,他精通占卜,善觀天象。早在土木堡之變前,他就預測親征大軍命運不佳。他為此還將家屬悄悄送回蘇州老家避難。果不其然,他預言成真。面對危局,徐捍不想死守北京,而是在朝堂上,公然建議新登基的景泰帝朱祁鈺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若是他的建議被採納,恐怕歷史就要改寫∶南北宋的歷史重現,南北明就會寫入我們的歷史教科書。
聽了這等膽怯言論,一個老臣首先站不住了,他就是禮部尚書胡濙,他說∶"當年文皇帝(朱棣)將陵寢定在北京,也是為了向子孫表達永遠不可放棄之意。先帝們的陵寢都在此處,豈能南遷?"隨聲附和的還有太監興安。
緊接著,一人站出來,怒聲呵斥∶"誰敢再說南遷的,應當斬首!"兵部侍郎于謙以南宋故事勸諫皇帝朱祁鈺萬萬不可南遷,並建議死守。
此後,興安還勸說景泰帝朱祁鈺下詔書,禁止官員們再談論南遷之事,而且還要嚴厲禁止京城官員將家屬送離北京。
在內外大臣的支援下,朱祁鈺決定抗敵到底,北京軍民同仇敵愾,做好了迎擊瓦剌人的準備。
瓦剌首領也先點齊十萬大軍,趁著秋高馬肥,於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大舉南下,要一舉踏破北京城,說不好還能再一次上演奇蹟,俘虜新任皇帝朱祁鈺,讓南朝再演一次靖康故事!
瓦剌大軍攻破重鎮紫荊關,只用了不到一天時間,明朝方面,副都御史孫祥戰死。瓦剌大軍帶著英宗朱祁鎮,一路殺到了北京城外盧溝橋下。
瓦刺大軍來到西直門外,磨刀擦槍,準備攻城。
明朝方面負責城防的是兵部尚書于謙和武清伯石亨。這兩位文武重臣被朱祁鈺授予了先斬後奏之大權,若是有人臨陣脫逃,二人可於陣前將之斬殺。
瓦刺首先開始攻打彰義門。明軍守將武興和王敬在城外列陣迎戰。只見,明軍將士個個盔甲鮮明,威風凜凜,精神飽滿,大家躍躍欲試,只等砍殺瓦剌軍,為國立功。戰鼓響起,瓦刺騎兵首先衝殺了過來,一時間馬蹄濺起的塵土漫天升騰。面對敵人,明軍火銃響起,敵軍騎兵紛紛落馬,受挫之後,撤退而去。
這時候,誰也預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明軍佇列最後的報效內官們,見敵人退卻,他們按捺不住,竟然沒有聽從號令,拍馬向著敵人追擊了過去!
古代對戰講究的是陣列嚴整,此刻陣列一亂,瓦刺軍見有機可乘,回身又殺了回來,明軍抵擋不住,紛紛敗退。
瓦剌騎兵反敗為勝,追擊明軍到了北京城西北邊的土城。戰鬥中,明將武興陣亡。面對猖獗的瓦刺騎兵,土城的北京百姓們紛紛登上房頂,撿起手中的瓦片,用它們擊打瓦剌士兵。
瓦剌軍進入了不利於騎兵的地形,加上此刻,來自北京城的明軍援兵在王竑、毛福壽帶領下及時趕來,瓦剌軍只好退去。
十月十三日,也先率領主力攻打德勝門。于謙早有準備,事先在德勝門外的民房設下埋伏。小股明軍騎兵首先攻擊瓦刺軍營,然後向著德勝門外民房方面撤退,也先大怒,率軍追擊明軍。
此刻,埋伏在民房的明軍火鋶手,在一個宦官的帶領下,火炮、火銃一起向著瓦剌刺軍開火。一時間,聲如雷霆,瓦剌騎兵紛紛落馬,如此打擊,讓瓦剌軍吃了大虧。此戰中,也先的弟弟,號稱鐵頸元帥的孛羅,脖子也不再堅硬,被擊斃在當場。
瓦剌軍傷亡萬餘人,實力大損。
連番失敗之後,也先屯軍圍城,打算長期圍困北京。沒有想到,夜深人靜之際,明軍神機營又連夜炮轟也先軍營,擊斃敵軍上萬。損失慘重的也先再也無心戀戰,只好灰溜溜退回了塞外。
北京保衛戰以明朝方面大勝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