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還在更新延平區的節目時,就有好多建陽的朋友留言或是私信我一些關於建陽的“個人理解”,我將這些問題蒐集了一下,專門用一集的時間來給喜歡我節目的朋友們答疑解惑。
如果有異議的話,也可以在評論區與大家一起探討,以便叫更多的人來發現這座城市,喜歡這座城市。
這些問題中爭議最大的是:建陽才是福建“建”字的來源。
我覺得這樣的理解是很片面的,“建”字起源於“建安”二字,因為古代的福州與建州為閩地的兩大強郡,所以自唐代“福建經略使”的設定之後,這兩個字也漸漸地融合在了一起。
之所以我說片面,是因為持有這種想法的網友並沒有錯。自建安郡成立以來,建平縣(後改建陽)從來都沒有被劃出建安郡的版圖之外
用建陽來做建州的代表也不無道理,那關鍵看是跟給誰說了,跟建州版圖外的朋友說沒有錯,但千萬記得不要跟建甌人講。若論古代史中城市位階的話,建甌可比建陽要高很多。
最為直觀的方法就是比較城池的規模。我上一集中講到,建甌老城的規模至今都沒有逾越過明代城牆的範圍之外,南門至北門的最長連線已超過兩公里。
而被崇陽溪和麻陽溪包夾之下的建陽城牆,南北長度還不足500米,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城市。那我就先追隨著建陽老人的回憶,隨大家一起去認識一下這個已被埋沒在歷史煙塵中的建陽古城。
你如果去過建陽的話,一定會發現這座城市非常的奇特,由於山川與河流的阻隔,這裡的城區形成了多個不同風格的區塊
拋開高樓林立的新開發城區不談,單看建陽的四處老城區就足以叫你分不清哪裡才是真正的中心。
建陽古城的選址非常地具有代表性,它滿足了古人對於“依山傍水”理解的一切要求。
要想在周圍沒有高山和河流的前提下建上一座城池是沒有靈魂的,即使是在平原地區,也要儘可能地運用到遠方的山,這便是古人規劃城市的魅力之一。
這樣的山並不是隨便選址,而是“以處於城池的正北和西北朝向最佳”,很多古城都是把城牆的一段建在了山頂,以便敵軍進犯的時候能夠提前發現,並以制高點的優勢來射擊敵軍。
建陽的古城共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其中北門與西門的連線處橫跨於潭山之上,站在山頂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古城內各個角落發生的事情盡收眼底。
城區東南的邊沿,崇陽溪和麻陽溪將城池環抱,真是好山好水好風景。
至於另外的三片老城,都是處於縣坊之外的郊區了,水南片區是與建陽古城聯絡最為緊密的郊區,縣坊南門的正對面有一座朝天橋(今水南大橋),出了城門步行過橋就可以到達水南了。
水南在建陽人的印象中是公路交通樞紐,自古以來都是連線著城市南北的重要通道,南平最早的長途客運汽車站就設在這裡。
除了交通優勢之外,水南還有兩處知名的城市地標:大樟樹和建陽多寶塔。
建陽於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縣,距今1816年,而大樟的年齡截止至2021年已有1369歲了,初步推算出它萌芽的年代為唐高宗永徽三年。
千年以來,樟樹一直都在對岸默默注視著建陽古城的發展,難怪建陽人在樹下襬著食品,把它當神明一樣供奉。
由於大樟太過粗壯,就連路旁的人行道都為了它向外凸起,以免與過往車輛發生剮蹭。
如今的大樟樹已經成了建陽城無人不知的地理標誌,除了古城的步行街以外,就屬它的附近人氣最旺了。
在水南的最南端,建陽入城口的鯉魚山上,有一座始建於明萬曆30年(1602年)的多寶塔。
由於該塔隱藏於山林之中,平時往來的路人很少注意到它,也成功使其免受戰亂或是人為的破壞。可命中自有的劫數是怎麼躲都規避不了的,清康熙23年(1684年),一場由雷電引發的野火將塔中的木質結構全部燒燬。
之後百年來的雷雨風蝕,叫它的牆體變得脆弱不堪,終與2010年的那一場連續多日的暴雨叫多寶塔的一側出現了塌方。
現在看到的寶塔是在那場塌方之後進行徹底加固修繕的模樣,山底的花壇和沿山的石板臺階也是在同一時間進行改造的。
要知道,每一座古城都有這樣的一座風水塔,塔的存亡與城市的興衰有著令我們摸不透的聯絡,遠的暫且不說,就拿南平市的來回遷址來看,1988年,建陽地區更名南平地區,駐地由建陽縣遷至南平縣,這座寶塔也是在這一年岌岌可危,不得不展開了一次修葺,不完美的修葺也註定了22年之後的再次傾塌。
之後發生了什麼大家都知道,也恕我不再多講了,這種不“科學”的事就當個玩笑聽聽也罷。
說完了水南片區,另一大老城區必然是這裡的童遊片區,童遊與建陽古城的北門只有一江之隔,作為建溪幹流的崇陽溪,可謂是異常的寬闊。
要是放到古代,能搭建出一條像水東大橋一樣長的橋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幸而河中偏古城的位置有一片洲渚,人們從橋上來到了洲渚,就可以乘渡船過去了。
隨著橋樑工藝的進步,水東大橋連線了兩岸,中央的小島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童遊街道也隨之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眼前看到的這片城區的發展就得益於這座橋,就連道路也是以橋頭環島為中心進行鋪設的。
在環島的盡頭就是童遊老城的中心金茂廣場,廣場上方的假山上,有一處三龍戲珠的城市景觀雕像頗為顯眼。
就我個人理解,這三條龍應該代表著崇陽溪與麻陽溪這兩條河流匯聚的場景,而中間的那顆珠子,就是傳說中的那片很深的潭,建陽的建縣初始的古稱“大潭”就是源自於這裡。
最後一處水東片區也沒啥存在感,我也便沒有前往去看了。
最後視角再重新回到現在建陽古城,古城的中軸線就是這裡的中山路,如今路的中間段已經封閉成了一條步行街,兩側的商鋪林立,不愧是目前建陽區最有人氣的地方
不過狹小的老城根本禁錮不住這個地級市政府駐地未來的瘋狂擴張,這條位於城市中央的步行街也會漸漸地失去它的昔日的榮光,將會朝著正在開發的幾片新區遷移。
目前看來,西區生態城的中心“建發悅城步行街”已正式投入使用,北部武夷新區南平市政府駐地的周邊,萬達廣場也已進駐。
有著帶動閩北縣市共同進步任務的南平市正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走著,一座龐大的都市圈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