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也是這麼覺得的,認為馬超在投靠劉備後戰績不佳,還想出了各種理由,例如不受信任、小心做人、失去了嫡系部隊、無法在平原作戰等等。現在看來都有點用結果倒推原因的嫌疑。
馬超在投靠劉備後明文記載參加過的軍事行動只有漢中爭奪戰,而依照山陽公載記的記載,他還疑似參與了建安二十年(215)的荊州爭奪戰。荊州爭奪戰整場戰役幾乎只有吳國方面的記載,蜀國僅劉備、關羽有零星記錄,自然看不出馬超在其中有什麼戰功。
漢中爭奪戰更加蛋疼,這場戰役裡馬超和張飛、吳蘭等人作為偏師攻入武都,被曹洪、曹休擊退。馬超傳和張飛傳都沒記載這事,劉備傳只提了吳蘭和雷銅被曹軍幹掉,如果光看蜀書甚至不知道張飛和馬超參與了漢中爭奪戰。曹魏方面在武帝紀、曹真傳、張既傳裡簡單記了點,曹洪傳則沒寫,只有曹休傳和楊阜傳記載得較為詳細。接著夷陵之戰時馬超和魏延等人因為其他需要都沒有參與,再然後馬超就去世了。
一點一點來分析。如果認為馬超在劉備手下的履歷屬於是碌碌無為,那麼可以提出很多疑問。例如為何張飛在宕渠之戰後就碌碌無為?為何張遼在合肥之戰後就碌碌無為?這樣的問題可以提出一長串來。馬超在投靠劉備後本身沒有幾次參與重大軍事行動的機會,而是較早地離開了人世,如果魏延死在諸葛亮北伐之前,大家在史書裡也看不出這人有多大能耐,這個被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的未來之星就跟鄧方和輔匡等冷門高官一樣成了路人名字,以這樣的前提來倒推馬超變得碌碌無為本身是很不公正的。
其次就相關資料來看也不能得出馬超在漢中爭奪戰裡表現得很差的結論。張飛等人和曹洪的下辯攻防發生在建安二十二年(217)末到建安二十三年(218)初,張飛等人的敗走是在建安二十三年的三月,然而漢中爭奪戰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的五月才打完,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張飛和馬超在下辯之戰後就徹底退出了這場戰役而沒有參與後續作戰。
而另一方面,根據曹真傳的記載,曹洪所率領的曹魏中軍在下辯之戰後長期駐紮在武都,直到漢中爭奪戰結束才撤離。這件事是很值得注意的,因為漢中戰場的局勢一直十分緊張,張郃因為抵擋不住劉備的攻勢告過急,主帥夏侯淵直接戰死,曹操還拖著病體親臨漢中前線指揮,這種情況下曹洪曹休等人都一直沒去漢中戰場救援友軍,說明武都那邊也同樣面臨著來自劉備軍的壓力。總不可能張飛馬超打完下辯跑回家過年,而曹洪帶著一大幫人在那看戲看了一年吧?
蜀漢的史料原本就稀缺,而從曹魏方面的史料看,整個漢中爭奪戰就像是劉備一個人在上躥下跳(當然蜀書中黃權、張飛也有不俗表現)。而且曹魏方面的資料幾乎記錄的都是己方的勝利,例如寫徐晃先後在馬鳴閣道和陽平擊敗了陳式和高翔,然而越過陽平關駐紮在定軍山上的劉備居然連糧道都沒出問題,因此徐晃的勝利到底勝到哪種程度是值得商榷的。而如果不是雲別傳的補充,後人甚至連趙雲和張翼參加過後面的漢中攻防戰都不知道。
而這形成了一個十分詭異的現象,那就是魏書中的史料幾乎都是失利了的曹魏一方在各個分戰場裡暴打劉備軍。
這讓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翻閱曹魏名將們的傳記,會發現居然沒有一個人參與了赤壁之戰,那曹操的所謂“大軍”又到哪去了呢?所以個人認為,這些曹魏將領在分戰場上所取得的所謂勝利只是一時的小勝,不然也很難理解為何史書裡高翔老是打敗仗但劉備、諸葛亮卻都很重用他,官也越當越大。我想馬超和高翔的情況應當類似,如果光看史書裡的記載,這倆好像確實都表現得不咋地。
在苻雙和強端投奔司馬懿的第二年,武都的另一位氐族酋長苻健又投靠了蜀國。這說明氐族人一直搖擺於魏蜀兩國之間,是雙方都在盡力拉攏的物件,馬岱那次莫名其妙的出兵行動估計就和氐族人的動向有關。
楊阜傳裡記載張飛和馬超屯兵下辯時,氐族酋長雷定等七部率領萬餘落進行響應,毫無疑問這是得益於馬超在氐族人當中的號召力。至於曹洪後來長期駐紮武都,想必也有防備氐族人再次響應劉備的因素。漢中之戰結束後因為擔心劉備煽動武都的氐族人,曹操還專門將其大量進行遷徙。
武帝紀裡記載下辯之戰時氐族人強端斬殺蜀將吳蘭,並將首級獻給曹洪,那麼強端此時必然是倒向了曹魏一方。然而晉書宣帝紀裡記載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武都的氐族酋長苻雙和強端率領六千餘人投奔司馬懿,那麼在這之前強端必然背叛過曹魏倒向了蜀漢。宣帝紀裡把這件事記載在牛金擊退馬岱入寇之後,如果這兩件事之間是有所關聯的,也就是馬岱兵敗導致了氐族的背叛,再更進一步,馬岱或許本身就繼承了馬超在氐族人裡的號召力並被蜀漢朝廷命令聯絡氐族,甚至強端上一次背叛曹魏就可能是馬超或者馬岱聯絡的。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史書裡幾乎沒有半點戰功的馬岱,居然能夠獲得蜀漢政權裡罕見的縣侯爵位。
在苻雙和強端投奔司馬懿的第二年,武都的另一位氐族酋長苻健又投靠了蜀國。這說明氐族人一直搖擺於魏蜀兩國之間,是雙方都在盡力拉攏的物件,馬岱那次莫名其妙的出兵行動估計就和氐族人的動向有關。
此外,馬超的諡號是“威”。雖然加諡的詔書沒有留下來,但根據一般諡法,“威”這個諡號是稱讚號主的名望,尤其是對遠方蠻夷的震懾力,如服叛懷遠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聲靈震疊曰威,大概蜀漢朝廷也是將馬超的影響力作為其最大的功績進行表彰。
因此,個人認為並不能因為史書中正面記載較少便認為馬超在蜀漢碌碌無為,劉備及其繼承者們充分認識到了馬超一族在少數民族裡的強大影響力,並一直積極利用。只可惜壯年早逝的馬超最終沒能在發揮這份實力的最佳舞臺——北伐中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