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率部猛攻北京城,次日,已知敗局的崇禎帝心如死灰,遣皇子去往外戚府上避難,命皇后妃嬪盡數自縊,更是將天子劍揮向了兩位公主,只為在內城攻破後,保留最後一絲皇家體面。
3月19日,朱由檢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臨死前留下絕筆:“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至此,大明王朝大一統時代終結,國祚276年,這也是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
而之後的南明帝位頻繁更換,領土不斷流失,僅延續了18年,相比北宋之後的南宋遠遠不及,其中緣由讓人唏噓!
假如在李自成圍攻北京城前,崇禎帝南下陪都,重整軍備,會不會收復失地,重振大明山河?
答案:很難!
崇禎一朝主旋律就是剿寇平遼,原因老百姓窮啊,窮的餓肚子就造反,朝廷窮啊,窮的拿不出足夠的糧餉募集士兵平亂。
剿寇的兵力又去協防遼東,疲於奔命,錯失戰機,使得本該抓獲的李自成又得以壯大。
常年內戰,消耗國力,又適逢小冰河時代,大旱奇寒,多省斷了莊稼,加之已久的土地兼併問題,百姓吃不上糧,源源不斷加入到造反行列,此時的大明進入死迴圈,剿滅不盡的流寇大軍。
除此之外,還要面對關外的大清軍,西南土司叛亂、鼠疫大爆發、衛所制的糜爛、君臣離心等等,其中最致命的就屬黨爭,就算到了南明小朝廷裡還爭個你死我活。
滿朝文武皆有黨派,爭鬥激烈,黨同伐異,身處廟堂高位,卻把黨派及個人利益看的高於一切,良將不得重用,庸臣佔據朝堂,空談誤國。
這樣的朝廷自萬曆年間就開始走向畸形,即使崇禎到了相對富庶的南京,不變的朝堂風氣,不變的黨爭,不變的君臣關係,一幫不敢用命的逃跑將軍,面對西南張獻忠,北方李自成,和關外大清軍,能夠力挽狂瀾?
首當其衝,作為孤軍的山海關駐軍,總兵吳三桂何去何從,是投降大順還是大清?但一定的是,吳三桂這把刀依舊如歷史一樣砍向大明。
要知道,大清即使沒有吳三桂獻關,也會入主中原,因為他們前有五次入關劫掠,山海關已然不具備屏障意義,假如崇禎南下,大清又會採取哪些行動?是坐山觀虎鬥,還是伺機舉兵入關?
滿目瘡痍的大明,爛到了骨子裡。
五次入關劫掠,兵鋒正盛的大清,更有蒙古諸部、朝鮮、歸降漢軍的加持。
越剿越壯大的大順。
偏安一隅的大西。
最終哪一方會勝出?大明還會滅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