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7年,北京,西單牌樓,九如堂。
雖然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道光皇帝,但如果我們想要徹底瞭解他,必須先提到一個人。
這個人是個小人物,不僅看起來和皇帝沒有絲毫關係,似乎在歷史的舞臺上也微不足道,但我們必須提到他。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林清。
九如堂是個很小的藥鋪,夥計林清在這裡當學徒已經有小三年。
如果不出意外,三年期滿,林清就能轉正,成為正式員工,工資從三錢變成一兩。
但林清同志的手腳不太乾淨,藥鋪裡的靈芝、人參常常失竊,掌櫃的一查,不是別人,正是實習員工林清偷的。
他偷來這些名貴中藥,有時換酒喝,有時換兩本閒書看。
證據確鑿,本該送官法辦,但掌櫃的念及林清畢竟在自己手底下幹了三年,遂不予追究,只把林清開除了事。
北京城寸土寸金,沒工作一天也活不下去,林清同志思量再三,決定去順城門外打更。
打更這活兒簡單、沒有技術含量,而且沒有多少人願意幹,競爭比較少。
幹了沒兩年,林清的父親就死了。
家父生前在朝廷做官(當然不是大官,不然其子不可能混到這個份上),在京師附近的黃村做書吏。
書吏相當於是朝廷命官把一部分工作外包出去,而承包這些工作的人,就叫做書吏。
父親一死,職位有了空缺,林清果斷辭職,去頂了父親的缺。
但林清初入仕途,手腳還是不乾淨,貪汙腐敗遭人舉報,這下倒好,連臨時工也沒得當了。
但貪汙下來的五十兩紋銀,林清死活不繳,最後終於落在了自己口袋裡。
有了這筆啟動資金,林清在皇城根下開了一間小小的茶館。
可林清同志沒有半點經商頭腦,茶館開了一個月,一兩銀子也沒掙到,茶館的生意也黃了。
創業失敗的林清又得去接著打工,當然,北京城裡都是他失敗的回憶,對他來說,這是他的傷心之地,所以他離開了京師,開始四處飄蕩。
在天津碼頭做過小工,在蘇州丹陽衙門裡做過長隨,在江南一帶做鄉野遊醫。
各行各業,林清都沒少嘗試,但仍然無法維持生活,幾經輾轉,林清又回到了京師。
兜兜轉轉,人生回到原點。
給人打工被開除,自己創業全破產,入仕當官被舉報。
在那個年代,林清是個妥妥的失敗者。
但失敗者也要活著,也需要吃飯,也需要一席之地用來睡覺。
經人引薦,林清進入了一個神秘組織,這個組織的名字叫做“龍華會”。
據說龍華會專門接待像林清這種社會人士,而且待遇很好,五險一金,四菜一湯全都安排得妥妥的。
可林清前腳剛入會,後腳就發現不太對勁。
原本說好是個公益性的福利組織,裡邊的人卻一個一個凶神惡煞、虎背熊腰,四菜一湯沒有,刀槍劍戟倒是堆了一屋子。
林清看了一圈,鬧明白了,龍華會是個造反組織。
該組織糾集了一大幫社會不良份子,在京師一帶活動,圖謀不軌。看樣子是想跟清政府對著幹。
但林清很淡定,因為對他來說,圖謀不圖謀,造反不造反,跟自己並沒有什麼關係,只要管飯,龍華會就是他的下一個棲身之所。
但沒想到,林清幹啥啥不行,在造反一道上卻頗有造詣,一入龍華會,地位快速攀升,扶搖直上,沒幾個月就做到了會長的級別。
這幫有勇無謀的社會人士羨慕林清漂泊江湖多年的傳奇經歷(估計是他自己吹的),更認為林清在各行各業都有涉及,經驗豐富,非常適合當領導。
林清飄了,突如其來的功成名就讓他有些不知所以,他當即決定,大家瞧得起自己,讓自己當會長,那麼自己就有義務把龍華會發展壯大。
於是,林清帶領龍華會,或合併,或兼併,或覆滅,把北京周邊的其它民間造反組織都收拾了個遍,龍華會的勢力果然大有提升。
此時,小有成就的林清突然覺得龍華會這個名氣有點土,作為會長,他有必要給組織改一個高階大氣上檔次的名字,於是,龍華會搖身一變,成了“天理教”,林清任教主,統領全教。
從食不果腹的流浪民工,到如今統領一幫社會人士的一教之主,林清可以說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巔峰。
但當教主光享受是不行的,光享受不能服眾,天理教的口號是覆滅清廷,改天換日,整天在北京周邊流竄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天理教連夜開會,認為想要覆滅清廷,最簡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把皇帝殺了。
會議開得如火如荼,林清當即決定,就這麼定,咱們想個轍子,先把皇帝給弄死再說。
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拂曉時分。
北京城裡多了兩百多名從外地趕來的商販,這些商販商車貨甲,一應俱全,但卻從不叫賣,而是趁著天色未亮,直奔紫禁城。
這幫商販不是別人,正是林清帶領的天理教教徒。
他們喬裝打扮,想要混入紫禁城,給皇帝來個突然襲擊。
當然,紫禁城不是平頭百姓想進就進的,作為皇家重地,皇宮外圍有重兵把守,內部更是三步一人,五步一哨,想要大搖大擺地走進去,那是痴人說夢。
教徒們沒有洋槍火炮,當然也不可能把紫禁城轟開個大口子,然後魚貫而入。
既然明著進不去,就得玩點陰的。
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當然也能把紫禁城的門給開啟。
林清買通了負責看守紫禁城東華門和西華門兩處的太監。這幫太監們可不講什麼忠君愛國,只要給錢,別說開門,紫禁城他也敢給你炸了。
兩處城門洞開,教徒們帶著傢伙式兒魚貫而入,直接奔著皇帝的寢宮就來了。
按理說,賊子們就算進了皇宮,宮裡也是有巡邏的守衛的。的確有,但這幫守衛一看天理教的教徒手持刀刃,喊殺聲震天,居然丟盔棄甲,扭頭就跑。
既然打不過,不如先溜了。
一路暢通無阻,教徒們很快就接近了皇帝的寢宮。
此時,上書房的皇子們正在晨讀,聽說造反的逆賊殺了進來,一個一個都嚇完蛋了,宮裡的皇親貴族,值班的大臣,聽聞天理教造反,片刻就要殺入寢宮,更是驚魂未定,更有甚者,收拾收拾行李,就打算逃跑。
很難想象,莊嚴威儀的紫禁城,居然沒一個人敢站出來。
當然,總有逆流而上的人出現。
這個人就是我們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愛新覺羅·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
時年三十一歲的皇子旻寧明白,如果一味退縮,那麼反賊勢必更加猖狂,搞不好就會演變成血洗宮廷的慘劇,宮裡全是皇親,什麼太后啊、皇后啊、貴妃啊、盡皆婦孺老幼,這幫人極需保護,自己必須行動起來。
說幹就幹,旻寧穿上輕胄軟甲,抄起一杆鳥槍,奔著養心殿(皇帝的居所)就去了。
他前腳剛到養心殿,後腳就發現已經有兩名教徒順著牆頭已經爬了上來。
旻寧連發兩槍,頃刻之間就擊落兩名教徒,養心殿外的教徒們本來尋思一鼓作氣,爬上養心殿,直接把在養心殿的皇帝(當時的皇帝是嘉慶)給砍死就算完事兒,但旻寧在養心殿裡連開兩槍,立斃兩人,教徒一看,不妙,裡邊的人有槍啊,咱們拿著破刀爛棍,怎麼跟人家打?
原本一往無前的教徒們猶豫了。
趁著這個時間,旻寧集結重兵,皇宮各處的護衛也飛速趕來,很快就把這股造反教徒給剿滅了。
兩百多天理教徒搞了一場魯莽的起義和造反,皇帝沒殺死,反而把自己給搭上了。
坐鎮北京城郊指揮的教主林清,不久也被抓獲,凌遲處死。
在被處決之前,林清同志還留下了供詞一份:
我先前入教,原止希圖斂錢。後來眾人推我掌卦,又後來總領八卦,……我見入教人多,起意謀逆。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我呢,一開始加入龍華會,原本只是想著看看能不能在會里邊搞點錢花,沒想到大家不僅給我錢花,還把我推上了教主的位置,我一看人多勢眾,就想著我幹嘛還搞錢,我直接造反當皇帝不就得了。
總結來說,林清是個理想主義者,而這場起義行動,也可以稱為是一場理想主義的幻滅。
更加搞笑的是,教徒們攻入紫禁城的那天,嘉慶皇帝並不在宮裡,而是在熱河一帶旅遊。
皇帝回京之後聽說此事,震怒異常,親自調查事件原委,沒想到結果更加令人咂舌。
和天理教徒勾結在一起的太監們,是皇帝最信任的內侍近臣。
而林清的造反計劃,很多天前,朝廷就已經知道了。
林清同志身邊有個叫祝現的教徒,他的哥哥祝海慶在清朝皇帝豫親王家裡打零工。
祝海慶早把造反起義的計劃打聽得一清二楚,既然是給親王打工,祝海慶就想著表現表現,一股腦兒就把天理教要起義的訊息全都告訴了豫親王愛新覺羅·裕豐。
沒想到裕豐聽完此事,不以為然,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慌什麼,不還有好幾天才起義,等皇帝回來再說。
面對這樣的危機,親王根本沒當回事兒。
負責京師治安工作的巡檢(官職)也一早就發現了城內的天理教份子近來常搞非法集會,於是聯合京師附近的宛平縣令一齊向紫禁城的步軍頭領吉綸報告。
沒想到倆人一報告,卻被吉綸給罵了一頓,認為巡檢和縣令純屬沒事找事,這不是成心給太平盛世抹黑嗎?
於是,在京師官員們毫不在意,絕不上心的工作態度下,才導致教徒們殺入皇宮,差點把清朝皇室的老窩給端了。
有讀者可能會問,這篇文章的主題不是道光皇帝嗎?怎麼講來講去都是起義的事兒呢?
是的,正是因為旻寧(即道光)在這場暴動中的英勇表現,讓嘉慶皇帝對他刮目相看,皇帝一看,這小夥子,臨危不亂,力挽狂瀾,能接我的班,於是在後來才有了傳位旻寧的事兒。
但透過以上講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那就是清廷的官員們,很麻木。
造反的事兒就在眼皮底下,官員們不聞不問。
宮裡計程車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但面對只有破銅爛鐵的百姓卻只會望風而逃。
皇帝深信不疑的太監和內侍們,絲毫不講君臣之節,主僕忠義,說賣皇帝就賣皇帝。
嘉慶一朝的官員們,能力平庸,辦不好事兒,還挺愛貪汙,而道光治下的清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各地造反不斷,起義頻頻發生。
官員麻木不仁,當官就是混日子。
皇帝心有餘而力不足,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所以實在沒什麼好講的。
道光皇帝於1821年登基,於1851年駕崩,執政三十年整。
三十年裡,他搞過漕運改革,也發起過整頓吏治的行動,但都收效甚微。
不僅如此,西方國家一聲炮響,徹底叩開了中國的大門。
執政中期,中英爆發鴉片戰爭,清政府打不過英格蘭的洋槍火炮,還被按著頭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以上內容,都是初中歷史的必修課,我就不再贅述。
反正總的來說,道光皇帝,有所為,但沒作為。
他有過勵精圖治的時刻,但卻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也是白搭,索性開始無為而治。
本想舒舒舒服地過日子,西方國家的到訪又驚擾了皇帝的清夢。
對外交涉屢屢失利,徹底地摧毀了皇帝的自信,自此,他整日消沉,一直到死。
當年那個隻身拿著鳥槍對抗敵人的英勇青年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平凡平庸的中老年人。
皇帝一生的傳奇從當年那兩聲響徹天際的鳥槍聲開始,皇帝的一生也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那一陣陣的炮火轟鳴中結束。
歷史的洪流襲來,誰都不能阻擋,皇帝也沒有辦法。
大清的未來不會最壞,只會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