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間,舉國上下政治運動四起,城市鄉村概莫能外,在外地工作的父親,為對付攔路設卡的紅衛兵小將,目不識丁的他硬是憑著超強的記憶,把毛主席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橫流倒背。
到了晚年,退休賦閒在家的父親仍能活學活用,用“老三篇”指導人生,教育晚輩,雖有點死搬硬套,但很切合實際,現在回憶起來忍俊不禁,試想一個從舊社會走來,一天學門都沒踏過的人,能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易,現寫將出來,讓大家給評評理兒!
事例一:一日,一鄰居突然死亡,大家都很驚愕,父親卻表現得很平淡,脫口而出《為人民服務》中: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為人民服務》)
事例二:村裡一長輩去世,大家都要自發地去送禮,去幫忙料理後事,父親會帶頭響應,並常說:人死大家喪。並脫口而出《為人民服務》中:開個追悼會,寄託我們的哀思。
今後我們的隊伍裡,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還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種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裡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服務》)
事例三: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秩序一度混亂,鄰村一個小混混光天化日之下持刀攔路截搶,父親等幾名老幹部、老工人知道後暴跳如雷,打抱不平,我勸他們少管閒事,以免引火燒身。他卻義憤填膺、挺身而出:“不得了了,沒得王法了”。並背出《為人民服務》中: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作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於泰山;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就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重。(《為人民服務》)
事例四:父親所在的工廠只有3名黨員,一個是廠長,一個是保管(女同志),一個是復轉軍人(生產組長)。父親雖不是黨員,但卻是技術權威,年齡、資歷屈居第二,威信僅次於廠長(廠長是土改幹部)。由於不是黨員,支部會議他沒權利參加,廠裡一些重大事項,他無話語權。但在職代會上,他卻一言九鼎,並且不倚老賣老,不擺老資格,常背出《為人民服務》中: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
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對,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採用了。(《為人民服務》)
事例五: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熱火朝天,到處都是改田造地、興修水利的場景,修水庫、建電站、打山洞、挖渠道、河道截彎取直、搞人造小平原,搞得農民一年到尾閒不下來。不少幹部群眾有畏難情緒,抱怨工程量太大,猴年馬月難以完成。每每至此,父親背出《愚公移山》中: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愚公移山》)
事例六:八十年代初期,父親年逾半百,卻二次出使鄰省陝西數月傳授粉藝(製作紅薯粉條技術)。父親在陝西悉心教徒,深得當地群眾厚愛,留下良好口碑,每當陝西老鄉誇獎他時,他情不自禁的背出《紀念白求恩》中:白求恩同志五十多歲了,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臺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紀念白求恩》)
事例七:村裡不少小人物,也就是普通村民,收入低下,位卑權微,常年束縛在有限的土地上,但為了家人和尊嚴,仍頑強地拼搏著。偶遇一些村民感慨人生不如意時,父親就引用《紀念白求恩》中:人是要有點精神的,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紀念《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