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萬曆皇帝收稅卻遇到了麻煩,首先反對的便是戶部。
沒錯,大明的財政部官員告訴皇帝,我們只接收農業稅,不接收工商稅。
也就是說皇帝要收工商稅,掌握國家財政大權的戶部不接收。
這就等於公開向皇帝宣戰了。
你不接收難道我就不收稅了嗎?
妄想!
萬曆皇帝就把工商稅收到了內務府。
這一次他們的計劃沒有成功。
所以他們開始造謠萬曆皇帝貪財,與民爭利。
而實際上,萬曆三大徵所用的錢,正是內庫的工商稅。
萬曆皇帝死後,東林黨人第一次掌握政權,他們迫不及待地廢除了各項工商稅收。
好在他們擁護的泰昌皇帝僅僅過了一個月就死了。天啟皇帝上臺,東林黨人也是有功勞的,他們認為如果不是我們擁護了你爹當皇帝,那麼你這個皇帝也是沒影的事兒。
天啟皇帝雖然喜歡做木匠,看似愚鈍,但他似乎一眼就看透了東林黨這群人,但這幫子人不好惹,背後是一個龐大的集團。
好在他選擇了魏忠賢。
東林黨的敵人魏忠賢出現了。
魏忠賢雖然不是什麼好人,但有一點,他和天啟皇帝一樣,看透了東林黨人是什麼貨色。魏忠賢就對工商業進行徵稅,江南光茶稅一項就有20萬兩進賬,其他各色工商業魏忠賢都要收稅,經過幾年時間,國庫開始又充足起來了。
而崇禎當皇帝的時候有時候連十萬兩都收不上來。因為魏忠賢死後,那幫子東林黨人又忽悠崇禎皇帝把工商業的稅收給取消了。
還有一個事實就是天啟皇帝的時候幾乎沒有民變,只有北邊後金不斷侵擾,錢主要用來和後金打仗,還綽綽有餘。魏忠賢當政時期,雖然天災人禍不斷,但好在沒有對農民加稅,農民尚有一口飯吃,不至於鋌而走險去造反。
東林黨同魏忠賢水火不容,其實不是為了什麼所謂的天下蒼生,而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
但商人的本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精誠團結,在魏忠賢的拉攏利誘之下,東林黨人內部也開始分裂了,所以魏忠賢能把東林黨人治得服服帖帖,最後滅了東林黨。
雖然楊漣、左光斗等人是東林黨人,但在東林黨大部分人看來,他們只是小人物。
當初楊漣、左光斗站起來彈劾魏忠賢的時候,魏忠賢要對付楊、左二人,他的黨羽許顯純一時找不到楊漣的把柄,無計可施,只好自己捏造供狀,誣陷他們兩人向遼東經略熊廷弼行賄。
賄賂多少呢?兩萬兩。
於是魏忠賢立即遣錦衣衛前去逮捕楊漣等人來京審訊。
既然是兩萬兩,那麼交了保費就可以取保候審吧。
於是在知府李行志、知縣夏之彥等的倡議下,開始募捐。
在江南最富庶的地方募捐來籌集銀兩,這點錢應該不成問題吧。
募集到多少銀兩呢?
最終只籌集了一萬餘兩。
東林黨很有錢,他們為什麼都不出手相助。
因為他並不是東林黨人的核心成員。
楊漣是湖廣人,就是現在的湖北省,但他在江南的常熟做過知縣,做知縣的時候,正是東林黨方興的時期,他對於顧憲成等人以天下為己任、不畏權勢、敢於訾議朝政的氣節非常敬佩。每遇東林講會,楊漣一定千方百計趕到無錫,與東林諸君子探討性理之學,共商治國之道。所以楊漣是東林黨人的後起之秀,是以天下為己任的。
但東林黨的大部分官員對於楊漣這樣的愣頭青是不怎麼在乎的,也就象徵性地捐了點錢。
他們或許認為,楊漣這樣的人對於東林黨局勢無關緊要。
在東林黨人中,有個人深得他們的重視,也贏得了顧憲成的信任。
這個人就是李三才。
天啟年間,魏忠賢主持編纂的《東林黨點將錄》便將李三才名列榜首。
李三才可是東林黨響噹噹的人物。他是北京通州人,李三才善籠絡朝士,結交者遍天下。時顧憲成講學東林,他深與相結,與顧憲成成了至交好友。
李三才也出生於商人家庭。
其父生不好算,初業儒,不就,乃棄去業賈。
據說歷史上的李三才,剛正不阿,最突出的政績便是堅決反對朝廷徵收鹽稅、礦稅。
當時萬曆皇帝在全國徵收礦稅、鹽稅。但李三才堅決反對,他上書神宗皇帝:
宇內已無尺寸淨地,而淮徐之陳增為甚。
其實陳增是朝廷稅使,對抗稅的富豪還是有一套的,當地富商和官吏稍有不滿,就會被逮人詔獄。李三才先彈劾他的參隨貪汙,後來又迫使陳增自殺。
隨後,李三才上折,痛陳礦稅之害,他甚至斷言國家將亡於礦稅,要求罷天下礦稅。
說得如此冠冕堂皇,一時間贏得眾人稱讚,當然稱讚的都是開礦的老闆們。
但開礦納稅乃天經地義,卻拿江山社稷和百姓說事,其實欲為礦老闆們避稅,他們就是當擋箭牌的。
總之,他在兩淮為官,抵制稅政,官聲頗好。
此時李三才是鳳陽巡撫,當然還有一個職位是漕運總督,而且在這個位置上待了12年。
所以李三才所處的位置是肥差。那地方可是大明朝的鹽業中心,鹽商都富得流油,更不要說作為漕運總督的李三才了。
作為漕運總督,理當為朝廷分憂,執行朝廷的政策,為何李三才堅決反對了。
因為他雖是明朝的官員,卻代表工商者的利益,與他們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同時李三才本身也不廉潔,據說他的個人資產達白銀四百多萬兩。
這是什麼概念?
大約相當於當年明朝一年的國庫收入。
他堅決反對朝廷徵收鹽稅,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兒子是個大鹽商。
《明史》說他“不能持廉”。
《明史紀事本末》說他“多取多與,收採物情,用財如流水。”
直白地說,他很有才幹,但卻是個貪汙犯。
而且李三才對他奢靡的生活從不避諱。
顧憲成在無錫主持東林書院,議論時政,一次拜訪李三才,李三才“蠱陳百味”極其豐盛。
連顧憲成都感到萬分驚訝。
史載他善於籠絡朝士,結交者遍天下。
靠什麼籠絡?
當然是錢財了。
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相信李三才對此是理解頗深的。
就是這樣一個人,當時內閣出現空職,東林黨人就建議改變過去從翰林院提拔輔臣的做法,而從地方上有豐富經驗的官僚中加以選拔。
這樣,地方官員中,數李三才的名聲最響,所以在東林黨的搖旗吶喊下,李三才入閣的呼聲越來越大。
但翰林學士入閣乃是明朝的基本國策,改變的可能性較小。
不久,都察院的都御史也告缺,需要推薦合適的人選,有人推薦了李三才。
但這個提議遭到了除東林黨之外的其他所有政黨的激烈反對。這也間接說明他的群眾基礎並不好,至少官場上其他黨派並不買他的賬。
工部郎中邵輔忠彈劾他“大奸似忠,大詐似直”,羅列其“貪偽險橫”四大罪狀。
御史徐兆魁複數其奸貪十事。
大致意思就是說李三才對外盡顯慷慨大方之名,背地裡被貪汙成性,揮金如土,籠絡人心。
南京兵部郎中錢策斥責李三才既能羅百萬金錢而飽其腹,又能招一時醜類而助其鋒。
總之一句話,李三才這個人不乾淨,至少在同僚間名聲並不好。朝廷不能讓一個大名鼎鼎的貪汙犯入閣或者當御史吧。
但東林黨人卻大力支援李三才。其他的倒好反駁,對於他的貪,也不敢公開反駁。李三才的貪汙受到了各方的非議,應該有事實證據的,畢竟他任漕運總督12年,是個富的流油的地方官,以權謀私,貪汙受賄是有條件的。
這一點,東林黨確實也無法理直氣壯地進行反駁。
有的只能拿唐代名將郭子儀也是窮奢極欲作為例子,來做蒼白無力的辯護。
孰不知郭子儀可是唐朝復興的功臣,他貪汙是為了保命而已。李三才何德何能和郭子儀相提並論。
就憑他不遺餘力地反對鹽稅和礦稅,不為國家著想,一心謀私利?
遠在無錫的顧憲成也非常關注朝廷的這次爭論,他不顧輿論的喧譁和大部分朝臣的質疑,分別寫信給輔臣葉向高和掌握吏部銓選大權的孫丕揚,為李三才辯白的同時,希望他們能力排眾議重用李三才。
顧憲成這就明顯地睜著眼說瞎話了,為李三才辯護倒也罷了,但拿他和孔聖人相提並論,是不厚道的。但也有他的目的,他要為東林黨的長遠考慮,讓東林黨人在未來朝廷鬥爭中能夠爭得一席之地。而李三才擁有眾多大鹽商的支援,是不二人選。
李三才當政才會不遺餘力地維護他們的利益。
這兩封信被一個叫吳亮的官員附載在朝廷的官方內參——邸報,在朝野廣為流傳。
這一下子就炸鍋了,一來李三才本來就爭議頗多,二來你顧憲成乃一布衣身份,居然給朝廷輔臣和吏部尚書寫信為李三才求官。
其他黨派可就不幹了,來勢洶洶,這下子東林黨人也傻眼了,自覺理虧所以也就偃旗息鼓了。
為了平息眾怒,李三才被逼無奈自動離職。
後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得勢,全力打擊東林黨人,李三才被列為東林點將錄魁首。就是因為李三才的汙點實在太大,貪汙的罪名,沒有人能否認得了。
魏忠賢就是要讓天下人都知道,看看他們東林黨人極力擁立的黨魁李三才到底是個什麼人物,看清楚他們的嘴臉。
這樣的人物居然得到了東林黨的擁護,就知道這個組織代表誰的利益了。
總之,商品經濟的繁榮並沒有增加朝廷的稅收,在官商勾結下,更助長了明朝政權的腐敗。
當然東林黨此時還不強大,到了崇禎皇帝當政時,東林黨已經掌握了朝政大權。
以商人為主的文官集團對崇禎時期加派三餉的抱怨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給崇禎皇帝上疏,竭盡全力攻擊增加賦稅的政策。他們告訴皇帝,增收賦稅是天怒人怨,罪惡滔天,甚至是局勢惡化的原因所在。凡是向崇禎皇帝建議增收賦稅的官員,都被他們描繪成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