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春秋筆法”?何謂“微言大義”?
在討論春秋筆法和微言大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篇文章:《鄭伯克段於鄢》,為什麼呢?因為這篇文章就是春秋筆法的體現,是微言大義的範例。
《鄭伯克段於鄢》是《左傳》的第一篇文章,是《左傳》的代表作,是最能體現《左傳》文章風格的一篇佳作。明歸有光有評價曰:“此左氏筆力之最高者。”
鄭伯克段於鄢,是孔子《春秋》裡面的一句話,這六個字就是對一個單獨完整歷史事件的全部記載,對此我們只能遺憾地評價為語焉不詳。而《鄭伯克段於鄢》這篇文章是左丘明在《左傳》中對這句話的具體闡釋。由一句話擴充套件為一篇文章,可見這句話的濃縮程度,此亦所謂“微言大義”也。
《鄭伯克段於鄢》主要講述了這麼一個精彩故事。魯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一母同胞之弟之間發生了一場你死我活而又異彩紛呈的政治鬥爭。鄭莊公的親弟弟共叔段深得母親寵愛,有覬覦君權之心,有取而代之之意。而他的親哥哥、當時的國君鄭莊公呢,早已洞悉此事,但卻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任由事態發展下去,等到弟弟準備起兵叛亂之際,方才果斷出兵,一鼓作氣滅掉了他的弟弟。
後世人知道這件事,最初源於孔子《春秋》中的這一句話“簡要新聞”,而能夠看到2700多年前發生的這麼一段精彩故事的詳細傳神的描述,要感謝左丘明這個人。因為《春秋》對此事的記載只有“鄭伯克段於鄢“這六個字!若無左丘明之詳細記述,僅憑這區區六個字,我們只知有這件事的發生,但對這一事件的細節內容根本無從瞭解,瞭解了之後,也方才明白什麼叫微言大義。
這正是微言大義的典型範例。短短六個字,可謂“微言”也,而其中卻包含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同時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可謂“大義”也。區區六個字記載了一段歷史,為了把這六個字的含義解釋清楚,竟用了七百多個字。微言大義的現代解釋是,精微的語言裡面包含著深刻的道理,但它最初指的就是《春秋》。
解釋《春秋》的《左傳》,雖然篇幅遠大於《春秋》,字數也遠多於《春秋》,對事情的描述也遠比《春秋》更為詳盡,但對後人來說,也仍然屬於微言大義。因為與後世文章相比,其語言之精微、其中包含內容之豐富、蘊涵哲理之深刻,仍令後來人歎為觀止、望塵莫及。用我們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明,就是,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
《漢書》中說,“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可能是微言大義這一說法的最初來源。
我們來看《春秋》對這一歷史事件六字記載中的用語特徵。
段不敬兄長,不守為弟的本分,所以不用“弟”字來稱呼他。臣下叛亂,國君討伐,應該用“徵”“討”“伐”或“征討”“征伐”“討伐”這樣的字眼和詞語,但這麼多用語卻棄而不用,而用一個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具任何褒貶之意的“克”字。“克”只有“戰勝”“擊敗”之意,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只是沒有任何政治立場的第三方的評價。
南京 夫子廟前 祭孔樂舞
用“克”字,也像是處於平等地位的兩位國君在進行一場無所謂正義非正義的爭奪戰。
孔子是故意這麼說的,其中暗含對鄭莊公的譏諷,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不像一個光明正大的國君。他對弟弟的攻擊,更像是兩個人之間的爭戰,而不像是一個師出有名的國君對叛亂的大臣進行的正義的戰爭。
由此可見,“克”字表面上沒有褒貶之意,但褒貶之意卻深含其中。
稱莊公為“鄭伯”,而不稱兄,是譏諷他對胞弟有失教導。弟弟有錯,作為兄長不在事情處於萌芽狀態之時,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及時提醒、教育、挽救,而是任由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有失兄長之責呀。
如果真的是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也還罷了,關鍵是他這樣做,其實是處心積慮,不懷好意,是故意縱容,是想等到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出手一舉剿滅他,可謂居心叵測,陰險歹毒。作為兄長,如此對待胞弟,實在是令人不齒。
這六個字的記載,全是對事件的描述,沒有一個字是評論,但透過分析,我們卻能夠感受到察覺到作者的態度,是褒是貶,是讚揚還是批評,已經昭然若揭了。這種寓褒貶於平淡的陳述之中,隱態度於曲折的文筆之中,不作評論而觀點自明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我們就叫做春秋筆法。
《春秋》由史書整理修訂而成,但卻不稱之為史,而稱之為經,其原因就在於此。
《左傳》雲:“《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可謂是對這種筆法的最精當的概括。
孔子在《春秋》中首創了這種語言運用的高超技巧,首次展現了這種絕妙的語言藝術,其威力巨大無比:“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如斧鉞。”“華袞”者,古代王公貴族的高階著裝華麗禮服也,常用於表示極高的榮譽和寵愛。
《禮記·曲禮下》中有云:“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一字之稱呼的不同暗含著等級身份地位的不同。
在古代是這樣的,當今社會,這種傳統依然沒有消失,只不過是有所變化。我們稱XX人逝世了,XX人去世了,XX人沒了,XX去了,XX人走了,XX人告別了這個世界,XX人永遠離開了我們,所有種種此等說法,都是古代傳統的延續。古人講,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也是有它的積極的一面的。
春秋筆法就是微言大義,後來者對這種技巧和藝術可謂是如獲至寶,竟相模仿運用。後世諸多史書及文章中,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的運用從不鮮見。理解了春秋筆法,理解了微言大義,再讀史書及其它古人文章時,我們就可以琢磨出其中隱含的意義了,有助於我們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書中內容以及作者的意圖。
創作辛苦不容易,敬請關注、點贊,多溝通多交流,以示加油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