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卿世祿制
這是發生於夏朝到春秋時期的一項選官制度,世:表示世襲;卿:表示古代高階官名;祿:表示古代官吏的俸給。通俗的說,祖輩的官職,可以世世代代世襲下去,而且世代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所以這項制度,也被稱為世官制。
因為是官位世襲,所以諸侯以及中層階級的權力能夠順利得到交接,這樣可以使得統治階層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這樣會導致官員的管理能力不足,而且激發了平民層及奴隸對世卿世祿這個新階層的矛盾。
世卿世祿制的廢除是商鞅變法的時候。秦國規定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
2. 察舉制
漢朝建立的一項選拔官吏的制度。漢朝實行的是郡縣制,一般的地方政治可以完全交託給當地的一些權勢群體,但是參與指定最高國策的有用人才需要透過特頂方式來選拔。於是,朝廷就下詔書,以郡為單位向中央推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的人才。到了東漢,作為民眾表率的官吏特別要求有孝道以及廉潔。於是出現了舉孝廉。
但是這還沒完。前面只說到了“舉”。那“察”又是表示什麼呢?
原來,從地方推薦到中央的人才,還需要經過進一步的考試、考察才能錄用。這個步驟就被稱為“察”。
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時期創立的制度。這種制度就是在各州,各郡、各縣設立專門執掌選舉的中正官,這個職位必須是當地的人來擔任,中正官將他們所在的區域內有頭有臉的人物,劃分為一到九品九個等級後推薦給朝廷,朝廷根據這一呈報授予他們官位。但當時的歷史環境,是地方豪族發展的興盛時期,這也給了他們扶植自己封建勢力的一個大好機會。也正是因為中正官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等級森嚴的局面。
4. 科舉制
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一直持續到清朝的一種官員資格考試製度。所謂的科舉,也就是分科選舉,是封建帝王為了網羅人才,同時也是為了加強帝王的專制權力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制度。
科舉考試不止一種,它被分成了幾科,稱為科目。(具體科舉制度的發展沿革,我們以後有時間會歸納總結細談)有人說科舉制度就是天子為了確立自身專制而將天下英雄盡數去勢的一種謀略。就有了後來唐太宗看到一些新進的進士所發出的感慨:“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也有人說科舉科舉制徹底否定了以門第和出身作為選拔標準的特權制度,為封建國家選官用人搭建了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為社會精英的流動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階級、甚至平民階層的子弟有機會進入治國行列,施展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