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武則天《制袍字賜狄仁傑》
武則天雖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帝,但她在登基之時已經是花甲之年,可以說是一位高齡女皇帝了,雖說她在一步步走到如此高位必然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氣魄,但是武則天始終擺脫不了封建迷信的思想,尤其是“夢”。
執著於“夢”
有弱點就容易被利用,武則天由於過度相信夢的預見性,許多官員甚至她身邊的男寵都會想盡辦法透過“夢”大做文章巴結討好武則天,最終透過這種方法來達成一些官場政治上的目的。
有一篇名為《朱前疑升職記》的文章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故事:朱前疑在武則天登基的那一年,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到皇上活到了八百歲,“臣夢陛下壽滿八百”,武則天聽聞大喜,認為這個夢預示著自己福壽齊天,實為祥瑞之兆。
看起來如此荒謬僵硬的一段謊話,武則天卻很受用,朱前疑也得償所願,一躍成為從八品上的官員。
僅僅透過嘴上功夫就得到了官職,朱前疑嚐到了甜頭,開始繼續鑽研如何討得皇上的開心。
果不其然,不久後他又做夢了,這次的夢境相比上次有了“長進”,他夢見皇帝重新長出了黑髮和牙齒。
不得不說這次的夢添加了些許細節,並且恰到好處,由於武則天此時年事已高,風韻不再,這些適逢其時的吉祥話非常和武則天的口味。
毫無懸念,官品再次高升,朱前疑一躍成為了從五品上的駕部郎中。但是空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只會花言巧語,終究坐不穩官位,投機取巧的次數多了,也就更容易露餡。
武則天也不是隻聽不看之人,終於膩煩了朱前疑無休止的阿諛奉承,將他貶為平民。
武則天在稱帝時年事已高,立儲已經不能再拖,梁王武承嗣和魏王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都對皇位虎視眈眈,並且想盡辦法旁敲側擊,企圖獲得太子之位,他們想到用姓氏做文章。
因此多次透過名為張易之的男寵在武則天面前吹耳旁風,勸她立武姓人為儲君,武則天當然有自己的私心,即使是親生兒子她也不願信任,畢竟他們身上還繼承著李唐血脈,血脈的存在意味著復興的可能。
因此武則天也三番兩次打壓自己的兒子。武則天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弘在四歲時就被立為太子,唐高宗十分喜歡李弘,但可惜英年早逝,年僅23歲就因病去世了。
次子名為李賢,人如其名,是一個賢德仁厚之人,但迫於武則天的壓力而自盡。武則天在稱帝之後,僅剩下了李顯和李旦兩個兒子。武則天陷入了糾結,一邊是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侄子,另一邊是自己親生卻不親近的兒子。
狄公巧解夢
武則天曾在朝堂之上提到立武三思為太子之事,群臣雖大吃一驚,卻也因畏懼她而不敢進言,但關於這個問題,狄仁傑卻換了一個角度,迂迴巧妙的給出了答案。
人們熟知狄仁傑大都是因為他是個斷案奇才,“神探”已經成為了他的一個標籤,但其實他也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宰相。
狄仁傑的功成名就應該感謝武則天的知遇之恩,當然,武則天重用狄仁傑也是因為看重了他的才能,狄仁傑盡心輔佐,果然沒有讓武則天失望,所以二人之間是相互成就的。
狄仁傑在得知武則天有立侄子為儲君的意向時,一語點醒了武則天:如果立侄子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之後,沒有聽說有侄子將姑母立在太廟內祭祀的,但是如果立兒子為太子,那麼武則天在百年之後必然會在太廟之內受香火供奉,享受最高禮遇。
武則天自己稱帝,已經站到了人生的巔峰之處,如若還有什麼不能左右的,那就是身後之事。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雖說立兒子為太子會保證身後的尊榮,但是李唐復辟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因此,即使狄仁傑的話產生了作用,但武則天仍在猶豫不決。
而此事的轉機就是一個夢,一日,武則天夢到一隻大鸚鵡,但是奇怪的是,這隻鸚鵡的兩隻翅膀都折斷了。
前文中提到,武則天相信夢是一種預兆,於是向狄仁傑發問,想讓他解釋一下這個夢究竟是什麼意思。
狄仁傑趁機巧妙的答到:武(鵡)是武則天的姓,那麼兩隻翅膀其實就是武則天的兩個兒子,左膀右臂,只有翅膀重新接上了,那麼這隻大鸚鵡才能振翅高飛。
武則天向來對夢深信不疑,聽聞此解,瞬間感到羞愧難當,親生兒子被自己打壓至此,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於是就打消了立侄子為太子的想法。
但武則天畢竟是一代女皇,她立儲也絕不會隨意因為一個夢就做出決定。
李唐的號召力仍在,契丹進犯,招兵之時如若打著李唐的名號,仍然是一呼百應,但如若是武三思之輩,結果就會大相徑庭,也就是說天下民心還是偏向李唐的。
綜合考慮,權衡再三,武則天最後把太子之位傳給了李顯。
狄仁傑也不僅僅是單純的解夢。他雖然是武則天的宰相,卻一直掛念著李唐的復興,他深知武則天的顧慮,因此對症下藥,從武則天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僅僅提到供奉太廟之事,就轉變了整個立儲之事的風向。
狄仁傑這次諫言的巧妙之處還在於,他並沒有直接說出自己希望武則天立廬陵王或者相王為太子。
而是在說明其中利害關係後丟擲一個問題:您有賢侄和孝子,立誰為儲君還是您來定。武則天當即就說,您已經給我解夢了,我有如此優秀的兒子,武承嗣和武三思根本排不上號。有史料記載當時武承嗣和武三思都在場,羞得面紅耳赤,落荒而逃。
狄仁傑此次諫言也絕不是出於私心,而是從整個政局走向的角度提出的。他是真正的忠良之臣,但可惜李顯並沒有將此事歸功於他,繼位之後也受到妻女的陷害,並沒有繼續與狄仁傑的君臣佳話。
參考文獻:《新唐書》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