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皇帝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自然是受到眾人的關注的,而他們的一生往往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非常明顯的痕跡,也容易引起後世的討論。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皇帝去世之後,往往會獲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廟號,概括了他們一生的功績。
對於每一個皇帝而言,太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而廟號則是他們看重的東西。一個皇帝取廟號的基本原則為:有功稱祖,有德稱宗。開疆拓土,創下一片家業的為“祖”,守業有功,將家業發揚光大的為“宗”。
而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開國皇帝大多都是祖,而第二代皇帝一般都是宗,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宋太祖和唐太宗了。
當然,對於祖和宗而言,其實前面的修飾詞也有很多區別,比如“祖”可以分為高祖、太祖、世祖,聖祖。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廟號的制定標準是什麼呢?為何宋太祖和唐高祖都是開國皇帝,卻有著不一樣的待遇呢?
▲開國皇帝大多都是祖,而第二代皇帝一般都是宗(翻攝自百科詞條)
其實,高祖和太祖的差別,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前者的身份和地位顯然沒有後者的高。就像趙匡胤和李淵,二人的身份其實不大一樣,前者本來不過是一個小官的兒子,而後者則是關隴集團的核心人物,八大柱國之一。
換而言之,李淵的身份應當是比趙匡胤高的。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兩人的發展路線不一樣,人格魅力也不一樣。雖然趙匡胤的出身不好,但是他是個有能力的人,也是個努力的人,因此靠著自己的奮鬥,逐漸成長為團隊頭目,並在陳橋驛黃袍加身。
而李淵不一樣,他本來就是國公,因此他的成功,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與其官職、家族的號召力有所關係。因此對於唐朝和宋朝這兩個朝代建立所立下的功勞,二者是無法同日而語的。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唐高祖雖然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不敢也不能夠將所有功勞放在自己的身上,不敢用太祖作為自己的廟號,只能夠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高祖的稱號。
▲李淵雖為開國皇帝,但不能將所有功勞放在自己的身上(翻攝自百科詞條)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而言,其實李淵在自己在世之時,就將後路給斷了,他登基的時候,將爺爺李虎直接追封為大唐的太祖皇帝,而自己自然沒有搶稱號的可能了。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其實在比較正常的情況下,皇帝的廟號,以及後世給他們的諡號等,都是有一定的代表意義的,至少是對他們這一生的一種判斷。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大多數皇帝,對於自己的廟號、諡號等等都是非常在意的,只不過後者他們沒有太強的控制能力,所以才會產生一些比較不好的稱號罷了。
▲古代皇帝非常在意自己的廟號,圖為唐高祖畫像(翻攝自百科詞條)
參考資料:《舊唐書》、《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