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這麼一個問題,不知道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乍聽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
農民養豬,都盼望它長得快,長得大,份量重了,賣的錢也多,三百斤重比一百多斤重當然賣的錢多啊,這個賬誰都會算。
生產隊時養豬,農民是很在意豬的重量的,每次過豬(賣豬)的時候,在家總要喂一些好吃的,一是讓它多吃一點,增加一些份量。另來呢,養了快一年了,畢竟也有了感情,臨了給它吃些好的,也是一種不捨吧。把豬拉到公社生豬收購點,過稱,大家會互相打聽誰家的豬過了多少斤,過的重的,人們會划算划算這豬養了多少天,每天長了多少兩,誰家養了每天能長七八兩以上的豬,都說是真“孝勞力”,別人誇獎,自己也是滿心歡喜。
生產隊時的糧食並不充裕,飼料也不充裕,但在養豬上,每家每戶都是捨得餵養的,飼料不夠,想方設法也會補充,都想讓豬長得快長得大,長得膘肥體壯,沒有哪家會讓豬餓肚子,誰家的豬養的瘦,會被別人笑話,自己沒臉面,也不划算。
有人在回答農民養豬為什麼大多一百多斤這個問題時,說是人還吃不飽呢,哪還有糧食餵豬?言外之意是豬的份量小,都是餓的緣故,其實這種說法沒有多少道理。
重量一百多斤,是成豬的普遍體重,並非生產隊時所特有的現象,這點是有依據的,毛 主席、陳雲這些大革命家,他們在調查中也有過這樣的說法,不妨去看一看。
1930年5月,紅四軍到達江西贛州的尋烏地區,毛主席為了深入瞭解當地的商業狀況,在此花大力氣進行了一次調查,形成了著名的《尋烏調查》。他在對當地的大宗交易品種豬的調查時說:
“兩條路全年有五千只豬透過。平均每隻一百斤,每斤價四毛半(每隻四十五元),五千只豬共值二十二萬五千元。”
他調查尋烏的“屠坊”時說:
“平均每天殺兩個豬,每豬一百斤,每年殺豬七萬二千斤。拿現時說,買豬進來每斤
二毛半,賣肉出去每斤二毛八,每斤賺三分,全年可賺二千一百六十元,是個不惡的生意。”
這裡都說到每豬一百斤,說明那個時候的人們,把豬養到一百斤左右就賣掉了。
陳雲是被毛主席稱為懂經濟的人,長期負責中國經濟大政方針的制訂和經濟問題的解決,他也做到不少深入細緻的經濟調查,對經濟有獨到的見解。
1956年11月11日,陳雲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做過一個發言,《解決豬肉和其他副食品供應緊張的辦法》,他在說到從1950年以後全國曆年生豬生產趨勢時說:
“每頭豬的平均重量也下降了,解放初期是157斤,現在是141斤。”
他還說起豬的生長過程:
“養豬一般的都要經過三個階段。生下來的小豬吃流質;到二、三、四、五、六這五個月是撐架子的時候,叫‘克郎’豬,是以青飼料為主,加一點精飼料;到七、八、九、十這四個月是催肥的時候,要增加精飼料,折成原糧是一百二十斤的樣子。吃流質,撐架子,催肥,這樣三個階段,一共十個月,可以長到一百四五十斤的樣子,超過一百六十斤就不大長了。”
陳雲所說的“超過一百六十斤就不大長了”,是符合豬的生長規律的,“成豬”之後,已長全了身子,就進入了生長緩慢的階段,但吃的量去不會減少,從經濟的方面考慮,如果不是為了把豬當成寵物來養,是不是會選擇在它長到一百四五十斤重的時候趕緊出手呢?
生產隊時農民養的豬大多都是一百多斤,這壓根也不是一個問題,它跟別的什麼時期的豬並沒有什麼兩樣,那時的豬也都是胖嘟嘟的,也都是長到一百六十多斤就不大長了,不大長了要是還繼續養著,它也不是不能長到二百多斤,甚至長到三百多斤,可是如果這樣,豬的重量倒是多了,算算經濟賬也划不來啊。
陳雲所說的那些養豬知識,是對生產隊時農民養的豬大多都是一百多斤這個問題的正確解答,回答說是“人都吃不飽,豬能吃得飽嗎?”的,可能是真的不懂,也可能是借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