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澆越冬水,是小麥生產中的一項增產的重要措施。但這項措施,在一區域重要,到另一區域顯得可有可無,甚至遭到種植戶的反對。例如黃淮北部一些地方都有冬灌小麥的習慣,二十年前就曾到這些縣參觀學習過。但到黃淮南部一些地區,種植戶沒有冬灌澆麥習慣,小麥都不澆越冬水。那麼,要不要澆越冬水?該如何對待這項小麥增產措施呢?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澆越冬水的作用
避免凍害:土壤灌水後,熱容量和導熱率相應變大,晝夜溫度變化小,穩定地溫,近地表溼度大,避免或減輕對麥苗的幹凍害。
促進小麥根系生長:小麥在越冬期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長,地下部分還在繼續生長,經過冬灌使土壤踏實,根系與土壤的緊密結合,利於對養份的吸收,促使根系向縱深發展,為返青快速生長打下基礎。
利於秸稈腐爛:通過冬灌增加土壤含水量,秸稈大量吸水,加速了秸稈腐熟轉化成有機肥的時間,促進了這部分有機質與土壤們溶解,提高了土壤養分含量,利於根系的擴充套件和分櫱的增長。
預防春旱:越冬灌水,可最大限度地防春旱。
防治病蟲害:透過灌水可殺滅一些蟲卵和病菌孢子體,減輕了春季病蟲害的發生。
澆越冬水土壤溼度標準的判斷
越冬澆水,有些人認為一到時間就澆,不管土壤墒情如何,這是不科學地做法。任何植物生長,都要有一個適宜土壤含水量,也叫田間持水量。在一定值範圍內的田間持水量是對生長有利,超越這個範圍,過多過少都對生長不利。如小麥生長期間持水量為70%為最適宜,低於70%要澆水,高於80%要除溼。
做為分散種植戶如何判斷田間持水量呢?我給大家提供一個土辦法,簡單易操作。取10㎝深土壤,手抓成團,稍用力有水滲出為田間持水量100%;手抓成團,無水滲出,齊胸高落地不散開,為田持水量85~95%;手抓成團,齊胸高落地散開,為田持水量60~80%;用手抓不成團在田持水量在50%以下。
如果麥田田間持水量在60%以下要進行澆水。如果在70~80%就不需澆水。
為什麼有的地區澆水、有的不澆呢?
越冬水既然有那麼多好處,利於小麥高產,有些地方澆越冬水,而有些地區不澆呢?我認為這是由當地自然條件所決定的,如黃淮北部區域(河北、山東)一帶冬天風多幹旱少雨雪,相對土壤含水量就少,易引起小麥氣象乾旱,如不澆水易形成幹凍現象,也就是說不澆越冬水小麥產量上不去,澆越冬水可明顯提高產量。而在黃淮南部區域(淮北地區),雖然與他們這些地區相差幾百公里,但區域性氣候和土質還是有所差別的,冬季雨雪相比以上區域多些,氣溫也高出1~3度。正常年份田間持水量在60-70%左右,再上農民沒有冬季澆麥的傳統和習慣。所以除非特別乾旱年份,一般不澆越冬水。正常年份裡在淮北地域內小麥澆越冬水,能否增產呢?增產肯定能增產,但投入產出相比,效益不是特別突出,這也是大家不願澆越冬水的又一原因。另外農田灌水設施不配套,配套設施投入很大,這也是又一因素。
科學澆水
本人認為,澆越冬水要因地、因苗分類對待。
黃淮北部區域:由於今年天氣原因,土壤溼度大,播種晚的麥田,麥苗只有3葉一心或2葉一心,對這類麥田今年不澆水,以免產生不良影響。對於正常播期種的麥田,還按常年做法澆好越冬水,即夜凍日消時澆水,一般在土壤封凍前澆完。
黃淮區域南部:今年基本還是適期下種,小麥長勢良好,要認識澆冬水的好處,想辦法澆好越冬水。對於一般麥田,田間持水量在75%左右的可不澆水。對於高產田,在越冬前一定澆越冬水,為明年高產奠定好壯苗基礎,澆水時間大致在冬至前5~7天,即夜凍日消的時期。對於部分晚播田,麥苗處3~4葉期的可在年後澆返青水。
上述是個人對澆越冬水的認識,僅供參考。對於淮北區域小麥不澆越冬水,你認為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