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增選院士結果出爐,我已經寫了兩篇文章。今天寫一些雙非大學出產院士的情況,為什麼這些學校能培養出院士?是院士個人的努力還是其他的機緣?本科學校有說法嗎?
江西農業大學
李勁松
江西農業大學很驚豔,一口氣出了兩位院士,中科院院士李勁松和工程院院士周衛。
李勁松,1993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畜牧獸醫系,揚州大學的碩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國外做了博士後,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工作。
周衛
周衛,比李勁松年齡大一些,1983年入學江西農大的農學系,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在中國農科院獲得博士學位。
對於現代的學生來說,江西省的高校沒有太多的存在感,南昌大學是一所211大學,但在評估中,屬於中下游的211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在全國有一定的名聲。其他大學估計大家都不太清楚了。
其實江西農業大學的辦學歷史比較悠久,辦學實力也不錯。在江西有一所國立中正大學,在全國排名還比較靠前,現在臺灣還有中正大學。中正大學改名為南昌大學,這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南昌大學的農學院分拆出來組建成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大學不少學科劃分給武大等其他學校,剩下的三分之一師資組建成了江西師範學院。現在的南昌大學是後來重建的,跟原先的中正大學沒有關係。
江西農業大學則是繼承了中正大學的農學專業,在1962年開始招研究生,在1981年又是江西省第一個獲得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江西農業大學也是1978年後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這是江西省唯一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
因此,江西農業大學出院士並不稀奇。
中國醫科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在2021年有2位本科校友獲得院士,一位是王以政,中科院院士,一位是姜保國,工程院院士。
王以政,本科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在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在加拿大Laval大學獲博士學位,現在軍事科學院工作。
姜保國,在中國醫科大學獲得本科、碩士學位,在北京醫科大學(現併入北大)獲得博士學位,現在是北大人民醫院院長。
中國醫科大學在瀋陽。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瀋陽的醫科大學會帶“中國”兩個字?一般學校不允許帶“中國”,而且在北京城外,帶中國字樣的大學不太多,都是有說法的學校。
中國醫科大學有什麼說法呢?它是一所紅色學校,是唯一一所參加過長征的大學。1940年在延安的時候,中國醫科大學的名字就定下來了。不過中國醫科大學的實力不是這個, 在1948年,合併了原國立瀋陽醫學院和私立遼寧醫科大學,這兩所醫學院實力都很強。
中國醫科大學是衛生部原11所直屬醫科大學之一。那11所醫科大學,各個來歷不凡,名頭都響噹噹,像協和醫學院、上海醫學院、華西醫學院、同濟醫學院等等。這些美人都被985大學瓜分了,只剩下協和和中國醫科大學。
現在的中國醫科大學有點衰落,但20多年前,可是非常吸引人的一所名校,因此出兩位院士毫不奇怪。
南京工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在2021年評上2位工程院院士,應漢傑和黃殿中。
應漢傑,本、碩、博都在南京工業大學讀的,博士導師是歐陽平凱院士,後留校工作。
黃殿中,南京工業大學無機化工專業本科畢業,不過碩士跨專業了,轉到四川大學的電子資訊專業,後來在中國資訊保安測評中心工作。
應漢傑是南京工業大學一手培養起來的,從恢復高考到現在,南京工業大學已經培養了5位院士,在雙非學校裡面排第一,很厲害。
南京工業大學的前身叫南京化工大學。南京化工大學可以溯源到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院系調整時,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的工學院合併組建成南京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又拆分,化工系分拆出來就成了南京化工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則是北大和天津大學的化工系組建而成。這兩所學校就是著名的北化、南化。
北化、南化是化學工業部下屬的大學,這兩所大學最好。另外,教育部還有一所直屬的重點大學,華東化工大學,也就是現在的華東理工大學。華東化工大學由交通大學、震旦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等化工系組建而成。
因此,雖然現在南京工業大學不是雙一流大學,但在幾十年前,可是化學工業部下屬的大學,全國鼎鼎有名,而且學校本身又有院士,培養的人才自然質量就高。
題外話一句,跟這些學校相比,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確實不應該,畢竟一直以來都是重點大學,而且是非常著名的大學,但培養的本科院士寥寥無幾。
建議校長們好好思考一下,諾獎不容易了,院士應該還是可以要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