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匠心打造的傳世經典豪宅,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主人為何不惜耗資上億元,歷時14年為自己修建一座祠堂?潮玩潮安,我是@泡魚兒,今天帶大家到潮州市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祠第建築、國保級文物保護單位——從熙公祠一探究竟。
要說從熙公祠,我們先來了解一個人,他叫陳旭年。
陳旭年又名陳毓宜、陳從熙,清道光七年(1827年)生於潮安區彩塘鎮梅林湖畔的金砂村,幼年喪父,因其叔陳源慎無子而過繼,早年以挑擔下鄉賣油為生。17歲時,身無分文的陳旭年偷偷鑽進開往馬來半島的紅頭船,隻身來到馬來西亞柔佛州,先是以勞工度日,再以販布為業,後因開採錫礦致富而結識柔佛貴族阿武峇卡,並與其結拜為兄弟。後來陳旭年又與阿武峇卡的表妹結婚,被潮人稱為“番駙馬”。
1864年,阿武峇卡繼任柔佛蘇丹,封陳旭年為“甲必丹”(Kapitan,原意為“首領、船長、隊長”,華人俗稱“甲大”),又授予“資政”頭銜,並把境內的10個港口交給陳旭年管理——時年39歲的陳旭年一躍成為馬來半島上最大的港主。
所謂“港主”,就是指某位華僑在某一條河的支流與另一條河的支流之間的大片土地上,開墾種植胡椒和甘蜜。港主同時還擁有鑄錢、印鈔、開礦、砍伐樹木、買賣菸酒、開設賭場等諸多特權,加上有蘇丹做後臺,陳旭年已成為南洋最著名的實業家,富甲一方。到了1870年,陳旭年被授為“柔佛僑長”,成為擔任僑長職位的唯一華人,其地位之顯赫達到了極點。在柔佛州當地,至今還保留著一條被命名為“陳旭年街”的街道。
從清同治九年(1870年)開始,陳旭年花費巨資在老家潮安金砂的斜角頭興建“從熙公祠”。
這座潮州最具代表性的府第式祠堂位置很偏,地處彩塘鎮金砂村斜角頭的一片民宅之中。村道很窄,僅容得下一輛車通行。好在來潮州旅行的遊客大都到牌坊街去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地方。
從熙公祠屬於潮汕特色的“駟馬拖車”建築樣式,坐西向東,正中座為從熙公祠,在祠堂南北配有龍虎門,兩邊設有火巷和走廊。從空中俯瞰,整座建築為二進四廳的院落佈局,前廳與後廳之間是天井,兩側有迴廊,後廳有抱廈,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後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屋頂為斗拱抬梁式木結構。祠第本身並不大,面寬31.22米,進深42.25米,然而集石刻、木雕、嵌瓷、壁畫等多種工藝於一體,絕對配得上精美絕倫這四個字。
土豪的世界也許我們真的搞不懂。為了眼前這座祠堂,陳旭年居然用了14年,不惜耗掉26萬兩白銀來建造它。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從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之後,銀價猛漲,到了咸豐同治年間,1兩白銀已從140元漲到約合360元左右。如果按照這個價格折算下來,陳旭年為了建造這座從熙公祠花了整整一個億。
穿過“資政第”門樓,進入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從熙公祠最具代表性的石門樓石雕群——潮汕地處沿海,常有颱風侵襲,因此這裡的傳統建築門廳多采用具有防潮、防風、防腐蝕的石結構。
祠堂門廳前面是一對用圓雕手法雕刻的青色捲毛石獅。雄獅戲球,雌獅撫子,兩獅相視,通體靈性。
兩根精緻的柿花雞心線四稜簷柱橫樑上懸有一對玲瓏剔透的倒掛石花籃——這對鏤空雕刻的石花籃裡雕有玉蘭花和牡丹花等,寓意玉堂富貴;花籃四邊是接連不斷的柺子龍,表示一脈相承,子孫昌盛。
雙面鏤空的門樓屋架上方的石牌匾上,是“從熙公祠”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石桁上用潮汕特色的鏤通雕的方法鏤刻著各式各樣的山水樹木、樓臺亭榭、才子佳人、花鳥蟲魚等圖案。
在大門左右兩側是高1.2米,寬0.8米的通雕石屏,尤其是鑲嵌於門樓肚四面的“士農工商”、“魚樵耕讀”、“百鳥朝鳳”和“花鳥魚蟲”四幅石雕,採用空雕、通雕、鏤雕等雕刻手法,將人物、花鳥刻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一幅“漁樵耕讀” 圖,雕刻了25個神情各異的人物,騎著水牛的牧童,趕著水牛的老人,站在橋上扛著鋤頭的農夫,在水中撒網捕魚的漁民,還有兩個孩童懷裡抱著鯉魚不肯放手。他們或穿插於亭臺樓閣之上,或出沒于山林曲徑之中,或拋網捕魚,或牧牛而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特別是漁夫手中的那張鏤空雕刻而成的漁網,網眼疏密有致,其雕刻難度極大。
再看“士農工商”中牧童手裡那根鏤空的石牛繩更是讓人叫絕。石牛繩只有10來釐米長,細如火柴,繩紋清晰,彎曲自如——要知道,這可是用石頭雕出來的。由於石材性脆,不像木材一樣具有韌性,像牧童手中這麼細的牽牛繩,一不小心就弄斷了,又得從頭開始,其難度可想而知。
“一條石牛繩,氣死三個打石匠”,相傳當年為了這條石牛繩,可難倒了不少石匠。陳旭年四處尋找能工巧匠,用了三年時間才把這根小小的石牛繩給雕出來。在建造這座豪宅的14年中,有10年時間是花在石刻木雕的精雕細琢上的。
石柱礎、石柱身、石樑枋、石瓜柱、石穿枋、石斗拱、石柁墩、石雀替……,一層層雕刻精緻的石構架,猶如一件件石雕藝術珍品,將門廳變成了一個價值連城的藝術寶庫。
走進祠堂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凸現在天井中間的正堂和拜亭。從熙公祠的正堂採用六柱落地、十五桁式,中槽為“三載五木爪,五臟內十塊花坯”抬梁式樑架,梁載彩繪全部採用五彩和紅、黑漆畫描金漆畫,載下鑲嵌著琳琅滿目的金漆木雕。
拜亭採用內外四柱、八柱落地,九桁式雙獅雙鳳馱斗的建築風格,屋架、梁枋、柱頭、抱廈上的金漆木雕和石刻裝飾玲瓏剔透,精美絕倫,其構件之多,雕飾之豐富,裝潢之瑰麗實屬罕見,不僅充滿了潮州地域特色,也使整座宅子顯得更加富麗堂皇。
石柁墩騎在梁枋上,雕刻有螃蟹魚蝦,鱗片蝦鬚清晰可見,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石斗拱上面的雕飾多為雕卷草龍圖案,龍紋靈巧。
層層重疊的斗拱,造型別致,極富東方神韻。
在柱樑交接處的雀替,是龍頭魚身的鰲魚和山羊等祥瑞動物雕刻。匠人採用鏤通雕的方法,表現出鰲魚捲浪,海出蛟龍,爭作上游的場面;而羊則是家畜的代表,象徵著五穀豐登。
儘管陳旭年也是見過世面的南洋富商,但在這座古宅裡,卻看不到一點當時流行的中西結合的建築式樣,而是竭盡全力地把中華傳統建築工藝推向了極致。
也許這與陳旭年自小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和強烈的愛國愛鄉的情結有關。據從熙公祠守門人介紹,陳旭年與洋務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李鴻章有過往來,曾出巨資捐助當時北洋水師的建設。慈禧太后因而賜他二品頂戴,並在他的家鄉為他建“急公好義”牌坊。
然而陳旭年所處的時代,西方列強大肆入侵中國。1840年6月,英軍入侵廣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而結束;1856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俄美強迫清廷在天津分別簽訂不平等條約;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隨後是屈辱的《馬關條約》。怎奈此時的清廷早已是千瘡百孔,無力迴天。
“砂隴祠堂,下美沈厝”,從熙公祠集清末潮式石雕、木雕、灰塑、嵌瓷、金漆畫、彩繪之大成,代表了當時整個潮汕石雕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
潮州是陳旭年夢魂縈繞的故鄉。富甲一方的陳旭年,不惜耗費巨資,不計成本,不限時日,將自己的畢生心血和夢想傾注在了這座從熙公祠裡。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他選擇了葉落歸根,回到這裡頤養晚年,也為後世留下了一幢傳世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