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才雜誌 張延陶
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再度審度中國的汽車市場,“市場換技術”的時代早已“作古”,而作為那一時代對市場最為耀眼的“饋贈”,合資車企也正在經歷著彷徨與掙扎。
一場新舊勢力的“零和遊戲”已經發槍起跑。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甚至是新合資車企都在急速飛馳的賽道上給“舊勢力”施壓,曾經風頭無兩的吸金戰車大都展露“疲態”,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兩極分化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相較於風頭正勁的“蔚小理”,2021年前三季度,合資車企在傳統的銷售旺季,表現可謂“慘淡”
汽車銷售行業傳統的“金九銀十”不復存在。北南大眾雖然依舊“強勢”霸榜銷量排行前兩名,但9月、10月同比下滑幅度分別達到23.1%、19.3%與48.6%、40.8%;上汽通用、東風日產、廣汽本田代表的美日系也同樣降幅明顯,10月份銷量同比下滑32.4%、23.3%、9%。
造成如此巨大“滑坡”的主因首當其衝是來自“缺芯潮”的衝擊。2020年的車市雖然疊加了“黑天鵝”事件的不利影響,但中國作為最早實現復工復產的國家,各行業表現出了強勁的韌性。而“缺芯”的不利影響存在遲滯性,這使得2020年的車市銷售基數較大,來到2021年,蝴蝶效應終於形成了行業“颶風”。
根據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預計,這一輪晶片短缺態勢可能將持續至 2022 年下半年,最終可能達到一個緊平衡的狀態。這一說法在全球車企之間的共識中也再次得到印證。
根據不同車企的表態與宣告不難看出,2022年是較為樂觀的“缺芯退潮”時間線,而戴姆勒、福特汽車以及富士康則更加悲觀的認為這輪缺芯潮將持續到2023年甚至超過人們的預期。
然而在這樣的悲觀預期下,新能源汽車銷售成績亮眼的車企表現卻“令人意外”。
上汽通用五菱與比亞迪汽車分別位列10月銷量排名的7、8名,後者的增幅更是達到了同比89.1%。
即便不深入資料考察,這兩家的“遺世獨立”也很容易被歸因為“新能源”概念的火爆。在比亞迪一躍成為國內資本市場汽車市值“一哥”後,也許會有人忘卻燃油基本盤為比亞迪的業績貢獻良多。
根據乘聯會的資料顯示,今年10月,中國電動車的銷量翻番至32萬輛,增幅高達141%。此外,今年10月,電動車(含插電式混動車)在乘用車銷量中的佔比高達19%。而去年同期,電動車的市場份額僅為5.8%。今年前十個月,新能源車的交付量同比增長191.9%至214萬輛,市場份額高達13%。
正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火爆,汽車產業鏈的重塑腳步愈發加快,其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產業鏈資源的傾斜“偏好”已經倒向新能源汽車。即便缺芯潮蔓延全球,但在供應端,供應商也更願意優先保障智慧化、整合化程度更高的晶片訂單。這一現象背後,不難想象訂單含金量與行業成長性必然成為供應商考量的重要象限。
自我革命
與合資車企同病相憐的還有吉利、長安、長城等自主品牌,三者的銷售也同比下滑雙位數。但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雖然同比銷量下滑,但是市佔率的提升卻是合資車企“望塵莫及”的。
根據乘聯會的資料顯示,10月自主品牌零售77萬輛,同比增長4%,環比增長11%,相對2019年10月增長9%。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為45.6%,同比增8個百分點。批發市場份額47.8%,較同期份額增長了7.4個百分點;反觀合資陣營,10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77萬輛,同比下降24%,環比增長12%,相對2019年10月下降19%。
近年來,車市面臨著諸多考驗,長期性的產業鏈重塑、“突發性”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以及由其導致的“缺芯潮”。
這段時期中,新勢力迅速崛起,產融雙豐。究其原因,造車行業的新玩法功不可沒。
經銷網路方面,主機廠與經銷商同甘容易共苦難,利益面前各自為營雖然令人唏噓,但卻是客觀事實;而造車新勢力紛紛嘗試自營模式,直接面對客戶,危機響應遠比傳統模式迅速、有效。
產業鏈話語權的提升也是諸多車企逆市飄紅的原因所在。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龍頭企業,比亞迪市值直逼萬億。這一現象背後,是市場對比亞迪的價值重估。尤其在電池行業與半導體行業的齊頭並進,令比亞迪的商業閉環更為牢固。反觀傳統合資車企,依賴全球化的產業分工,雖然在規模優勢上依然保有領先身位,但在轉型新能源的過程中受制於人,被動跟隨。
不破不立,作為領頭羊被趕超的傳統車企尤其是合資車企的母公司已經開始行動起來,掀起了一輪聲勢浩大的自我革命,紛紛溯溪而上尋求掌握更穩固的產業話語權。
作為目前仍保有中國乘用車市場銷售第一、第二名的大眾去年與國軒高科簽約。大眾中國將透過非公開發行和股份轉讓獲得國軒高科26.47%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除了在造車方面吸納江淮汽車,大眾更在產業鏈本土化的路途中拉上了國軒高科入夥。類似的案例還有戴姆勒與孚能科技,其背後商業邏輯本質相通。
根據資料顯示,大眾品牌2020年受累於疫情,僅實現了全球銷量532.8萬輛的成績,相比2019年減少了近100萬輛,同比下降了約15.1%;然而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大眾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在疫情中撐起了大眾品牌銷量的半壁江山。2020年,大眾在中國共售出了285.11萬輛新車,雖然同比下跌了9.9%,但整體表現依然好於大眾在全球的整體表現。銷量佔比達到了53.5%。
中國市場無疑是大眾的福地,更是命門。在汽車產業重塑的當下,中國力量正在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鏈的主角。在新的角力中,大眾在缺芯潮中首當其衝受到衝擊,新能源戰場中大眾更是疲於追趕。如何在中國市場保持領導力,無疑將成為左右大眾全球表現的關鍵問題。
大眾汽車執行長赫伯特·迪斯在近日的演講中表示:在缺芯的影響下,目前為止大眾品牌今年已損失了27%的計劃產量。在中國,我們的合資企業損失了近30%,斯柯達下降了32%。
而大眾的“示範效應”對於其他合資車企而言更像是“警鐘”。受惠於市場換技術的時代紅利,合資車企賺的盆滿缽滿;但在中國市場日漸成熟,吃老本無以為繼的當下,合資車企的自我革命不僅僅是“自省”,更是必要的“自覺”。
據此,迪斯表示:下一個高爾夫一定不是特斯拉。下一個高爾夫決不能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