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原材料瘋狂漲價,下游端終於扛不住了。
11月14日下午,涪陵榨菜釋出提價公告,各品類價格上調幅度3%-19%不等。
以前是沒錢吃榨菜,現在是沒錢吃榨菜!
不僅是榨菜,往前看,自海天味業10月12日發出漲價令後,先後已有洽洽食品、李錦記、海欣食品、安順食品、金龍魚等重點食品類企業宣佈漲價,提價幅度在5%-15%之間。
新一輪的漲價,越來越多的品類涉及到居民餐桌。不僅如此,今年雙十一的打折力度明顯小於前兩年。
本輪物價的上漲,還是要歸因到疫情疊加美國放水,刺激了上游大宗商品漲價。這樣一來,上游企業日子紅紅火火,下游企業猶如過冬,導致我們不得不承受輸入型的通貨膨脹,而成本傳導到中游之後,為了對沖成本,下游企業也只能開始提價,消費品領域也就紛紛漲價。
大宗商品是如何影響物價的?
以原油為例,原油漲價,主要影響物價的兩個部分。
1、生產成本:石油是化工的基本原料,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原油,比如化纖、燃氣、塑膠、橡膠、油漆等等,直接影響原材料價格。
2、運輸成本:商品從生產到消費都是需要運輸的,而運輸成本則是取決於汽油、柴油價格,油價上漲,運輸成本也就提高。
3、原油價格上漲,也會帶動其他替代產品如煤炭的價格上漲,從而導致更大範圍的價格上漲。
而其他的諸如有色金屬中的銅是電機的主要原材料影響家電價格;農產品比如大豆影響食品以及畜牧業;鐵礦石影響製造和建材等等。
原材料的快速上漲,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打擊更大。
10月份PPI高達13.5%,CPI為1.5%,PPI與CPI剪刀差已經達到12個點,創歷史新高。
PPI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
CPI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的是居民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的水平。
PPI與CPI,一個代表生產者,一個代表消費者;一個在上游,一個在下游。“剪刀差”擴大,意味著上游的生產資料漲價很多,但下游的消費價格卻比較低迷。
上游價格不斷走高,也就對下游利潤不斷壓制,民營企業面臨的經營成本也就不斷提升,小微企業生存也就越發艱難。
我國9月以來CPI指數增速低,很大一方面也是因為受豬肉下跌拖累,所以“拿掉豬肉都是通脹”,但和美國6.2%高通脹相比,我們要好太多。
自2006年以來,我國共出現了4次PPI的大幅上漲,帶動食品飲料行業出現了4次漲價潮。從過往資料來看,這個提價效應大約會持續6個月到1年左右的時間。
那為什麼是生活必選消費品普遍提價呢?
首先,食品飲料作為快消品,本就是薄利多銷,而上游原料、包材、輔材、能源等成本持續上漲,提價也是為了對沖成本。
其次,在成本和消費下滑的雙重壓力下,對價格敏感類的部分高價商品或耐用商品影響較大,如菸酒茶、大類家用電器等;對生活必需品,如油鹽醬醋等價格不敏感的商品,影響較小。
生產資料價格飛漲,消費低迷,這裡面PPI也就會傳導到CPI,但除上游資源企業利潤好以外,下游產業承受成本提升之苦。
再來看看這兩個資料。
1、M2 資料:M2 自去年疫情開始後,呈現兩位數增長,在經濟出現一定恢復的背景下,今年3月後,社融開始收縮,目前M2的水平在8.x%。這已經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2、LPR資料:從去年疫情開始,LPR 就保持低位,之前文章收益率越來越低了也有寫過,幾個銀行的實際貸款利率持續走低,目前利率水平很低。
社融會放寬或者變窄嗎?短期或許會維持目前的水平小幅變動。加息不太可能,加息也解決不了通貨膨脹啊,目前的通脹主要是輸入導致的,而且,加息會讓下游企業更艱難。
長期來看,降息,降融資成本還是主流趨勢,中小企業本就艱難,若不降融很多企業連利息都要付不起了。而放更多的水並不能解決目前企業的問題,目前來看,核心問題還不是融不到低成本的錢,而是生產端成本太高,而這些生產成本涉及的大宗商品,又不是中國自身可以解決的。
目前,大宗價格的壓力都讓生產企業承擔了,這也是不想通脹傳導至消費端,但PPI和CPI的剪刀差也持續快一年,如果大宗價格還是下不來,成本估計會不可避免的向消費端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