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相比往年的9、10月,今年的“金九銀十”有些特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70城房價資料,如同許多專家和學者預料的那樣,新房價格下跌城市數量繼續增加,其中9月達到了36個,10月更是達到了52個;此外,二手房價格下跌的城市也分別達到了52個和62個。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計算可知,9月商品房銷售額為15752億元,銷售面積為16139萬平,算下來銷售單價為9760元/平,同樣透過計算得出10月銷售單價為9748元/平。
對此,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陳文靜表示:“四季度開始,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同比預計將繼續下降,房價漲幅或進一步收窄”,其實從1月至今,這種現象就已經存在了。例如今年1月商品房銷售單價為11029元/平,明顯高於9月和10月,有業內人士預測,房企為了快速回籠資金,不排除繼續採取“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城市的房價漲幅或將無法達到“投資平衡臨界點”,也就是說買房很有可能會虧本。
不知不覺,2021年就只剩下最後一個多月了,而無房者和剛需族更關心的是從2022年開始,樓市會如何發展。就在近期,一篇題為“如何防範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風險”的文章廣為流傳,其中直言不諱指出了房地產硬著陸的一系列問題,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行業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以及延緩出臺對房地產影響較大的政策。對於這篇文章提到的觀點,有業內人士作出回應:這篇文章畢竟只是一家之言,無法改變房地產去金融化的大趨勢。
那麼問題來了,這篇文章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關注呢?原因很簡單,主要包含兩點:第一是文中提到建議“延遲出臺對房地產影響較大的措施”,其中指的就是房產稅,毫無疑問這個觀點傾向於持有多套房的投資客。然而,有人支援就勢必有人反對,對於無房人來說,如果不能實現房地產去金融化,那麼就無法推動房價迴歸到理性水平。
第二是對於剛剛買過房子的家庭來說,這篇文章也產生了一定的困擾,如果房地產真的實現了硬著陸,那麼房子的價值勢必會貶低,可能之前花了200萬買的房子,過了幾年就只值150萬了。除去四個一線城市之外,現如今大多數二線城市的首付門檻也超過了50萬,如果手裡有50萬現金的話,從2022年起,應該“存錢”還是“買房”呢?對此,我們可以結合孫宏斌和另一位開發商的觀點:
在8月的中期業績投資人會議上,在談及下半年房地產市場時,孫宏斌表示比較悲觀,他還建議要專門留出比較安全的邊界。很顯然,為了減輕資金壓力,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降價,再加上房地產調控態度十分堅決,讓大家對房價上漲失去了預期,例如三道紅線、二手房指導價等,這些對樓市調控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使得房地產逐漸迴歸到正常水平。
此外,對於“手握50萬現金,明年到底應該買房還是存銀行”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只聽一個人的觀點,也應當聽聽另一位開發商的建議,而這個開發商就是萬科董事會鬱亮,日前,開發商鬱亮在會議上的“兩句話”可謂說透了問題本質。第一句話是“房地產市場在經過幾十年的黃金髮展後,未來5年會逐漸回到常態”。簡單來說,過去的20年、30年確實是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也為我國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二句話是“行業的冬天來了,房地產行業的邏輯已經變了,我們從賺大錢、快錢變成賺小錢和慢錢”。其實這句話更好理解,正如董明珠所說,之前房地產行業賺錢太快了,但是現在已經變了,換句話說就是利潤逐漸減少,房價可能也會逐漸“讓利於民”。
基於孫宏斌和另一位開發商鬱亮的兩句話,我們基本可以預測出2022年起的房價走勢,總結起來就是房子會逐漸迴歸穩定,逐漸去金融化,對於投資客和開發商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挑戰。而對於購房者來說,手上有50萬,與其選擇投進前景不明的樓市,同時還有被套住的風險,倒不如把錢存進銀行,暫且不說利潤有多少,但至少沒什麼成本,同時還能獲得一筆收益,這才是現階段最明智的選擇。
其實投資樓市並不簡單,按照專家李迅雷的說法,房價走平即虧本。這句話不無道理,把房貸利息、物業費、折舊成本都計算在內,每年持有房產的支出大約是房屋總價的5%,也就是說一套總價200萬的房子,每年光是成本就接近10萬元,如果房價漲幅有限,那麼投資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與其選擇投資房產,還不如存進銀行。
歡迎關注@無錫樓市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