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偶然看見同事辦公桌上面有一本《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封面上寫著:翻開此書,願您遇見偉大的心靈,找到讓您怦然心動的“志向”。坐下來隨手翻到目錄就是那些如雷貫耳的人名:楊紅櫻、李希貴、曹文軒、蘇童、嚴歌苓、於漪、朱永新……。於是,我借來一閱。
昨天我看了邢星寫的“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孩子離真相最近’”;今天我看了冀曉萍寫的“好媽媽尹建莉:發現教育的真相”。這兩篇文章看完,我感覺我要說點什麼!
到家,飯也不吃,開啟電腦,一氣呵成,就寫下了這些文字。
我對比了一下兩篇文章的共同之處,發現存在三個共性問題。這也是我在從教二十多年來,與她們有共同的觀點:
第一,尊重孩子,把自主權還給孩子。尊重孩子,首先就是要從孩子的角度、思維、認識來對待孩子的問題。在尊重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和教育,在尊重的基礎上來實施教育,而不是從成人的角度、從家長的需求來拔苗助長。一位跑友說,她家孩子上大班,卻報了什麼思維數學課、畫畫、乒乓球、外語,她說還是報的少的,接下來準備再給孩子報個拼音。我說,天那,把孩子當什麼了?這是典型的家長焦慮症,這麼小的孩子,玩是孩子的天性,為什麼太多的家長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對他們加以教育?正如兩篇文中是這樣寫道:
楊紅櫻就在女兒要考高中時,還帶著她旅行,給她放鬆情緒,她女兒的所有考試都是“優哉遊哉”。她說:因為這些都是她自己的選擇,所以她對學習、對生活永遠有熱情。其實我們把更多的自主權給孩子,讓他自己對自己負責,教育效果可能會好很多。
教育者要做的是,照顧到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家長的需要。但是,家長的需要不是孩子的需要:“現在,一些家長把兩三歲的孩子送進各種輔導班,這是家長的需要,不是兒童的需要。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教無定法,但教一定有共性。這種共性我認為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的個性需求。
第二點我想說成長需要反思、教育更需要反思。我們做為老師,從剛走上三尺講臺到兩鬢斑白,這幾十年間都是在不斷的成長與進步。在這條道路上需要我們經常總結與反思。只有透過自己對工作的思考、比較、改進,才能有所進步,才能知道自己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完善以後的教育工作。
楊紅櫻就是從孩子人性的角度來思考,始終把人性關懷放在教育的首位。她思考如何寫出能夠打動孩子內心的兒童文學作品?她反思如何讓孩子喜歡上語文課、閱讀課?她考慮如何在教育過程中保護孩子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性格?從這些自我內省的過程中獲得個人能力的提升,從而更好的促進對孩子的教育。這些都是楊紅櫻在教育過程中反思所獲得工作經驗。
尹建莉也說:我做了12年教師,有12年的進步,甚至完成了別人20年的成長。但是很多老師不是這樣的,有些教師是在把同一種工作經驗重複12年。所以她認為,舊有的教育方法,看上去簡便,卻讓她嚐盡了苦澀。為了改變,她不停地反思用什麼樣的方法最能幫到學生,不停的琢磨、嘗試、考慮。
以上兩位老師為何如此優秀?我想,無非就是兩個字:反思。
第三點,我想說閱讀在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這個成長包括教師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在介紹兩位老師的文章中都體現出來了。楊老師說:我們不能綁架兒童閱讀:尹老師說:不要放棄閱讀。
由此可見,大量有益的閱讀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的重要。孩子們透過閱讀可以體驗到閱讀樂趣,可以認識未知的世界,可以豐富語言和表達能力,可以提高觀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等等。可見,閱讀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是有很大的益處。
而我們教師透過閱讀可以跟得上時代的脈搏,可以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充實。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就是書看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懂得少,知道的東西越淺薄。這絕不是我假正經,在裝,而是我真真實實的切身感受。但是,在現實工作中,真的很遺憾,我很少發現我們老師的辦公桌上有一兩本書,堆著的都是一些作業、教材,可見當今教師的閱讀是多麼的貧乏。有人會說,我整天上課、批作業、忙孩子、做家務都來不及,真不能抽出時間來閱讀。我想,這是不是一種藉口。就如我們在跑步界,有這樣一句話:堅持跑步的理由只有一個,而不想跑步的藉口卻花樣百出。
以上三個觀點,是我在閱讀這本書過程中的反思,也是在從事二十多年教育過程中的態度和觀點。情真意切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