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11月21日文章,原題:美國如何在清潔能源競爭中敗給中國?那是2016年,時任美國駐非洲外交高官佩列洛看到事情即將發生,卻無法阻止,時任美國礦業巨頭自由港集團剛果(金)總經理的卡潘加也是如此。儘管傳送緊急電郵、打電話提出請求,他們還是眼睜睜看著一家中國公司從美國人手裡接過全球最大鈷礦之一的所有權。當時自由港集團賣掉位於剛果(金)的一座鈷礦。如今該礦在中國對全球鈷供應的掌控中佔據突出地位。這種金屬已成為生產電動汽車電池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之一,還對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至關重要。
中國人不僅順利收購該礦,還在4年後如出一轍收購了自由港集團出售的令人印象更深刻的一處鈷儲備。債臺高築的該集團總裁說,唯一認真的競標者就是中國企業,“他們行動迅速且快於任何人”。
中企對鈷財富的追求,是一個周密細緻的劇本的一部分。該劇本已使中國對美國獲得巨大的領先優勢,而電動汽車行業如今已成全球經濟的關鍵驅動器之一。
《紐約時報》的調查揭露,美國無異於將有關資源拱手讓給中國,未能保住對剛果(金)長達數十年的外交和金融投資。這兩個鈷礦的出售,凸顯(全球)清潔能源的地理和政治都在發生變化。這場危機暴露了美國領導人存在的嚴重盲點——這些恰好是中國政府擅長利用的機會。
過去一年來,隨著向清潔能源的轉變加速,美國政府和私營企業都加快行動,以期從此前的錯誤中恢復過來。但所有這些都無法與中國的努力相提並論:接管鈷、鋰和對綠色未來至關重要的其他資源。來自美國前兩屆政府的一些外交官表示,在礦業等方面缺乏正式產業政策,已使美國付出代價。在特朗普時期擔任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的納吉說:“中國以一種系統化方式處理此類事務,而美國完全不像中方那樣組織有序……這令人沮喪。”(作者埃裡克·利普頓等,丁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