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當我寫下這樣一句話的時候,可能會激起很多家長的憤怒,他們可能會說:
“難道我不會善待自己的孩子嗎?”
“我每天這麼辛苦地工作,難道不是為了善待孩子嗎?”
“你善待了自己的孩子嗎?”
……
等等,別激動,聽我慢慢說完。
透過長期堅持學習心理學、實踐心理諮詢工作,以及對自身性格的探索,我深深地感知到:
人們頭腦中知道要善待孩子,但無意識之中,會做出許多“不善待”孩子的事情,而讓太多的孩子,在“豐衣足食”的成長過程中,遭受了太多的“內心苦難”,而極可能讓他們一生,揹負著沉重的內心負擔,面對漫長的人生。
也極可能,他們一生都找不到自已的存在感,包括不能夠感知到快樂和幸福!
我常常感慨:
如果當了父母的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多瞭解一點點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需要,多瞭解一點點自己的言行會那麼深遠地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能夠多滿足一點點孩子最基本的精神需求,那該多好啊!
可惜時光不能夠倒流,人生也只是一個單程旅行。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成長自己,影響他人,讓更多的人們能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犯錯”,給予孩子一個內心充滿力量和愉悅感的人生。
01 一個情感疏離的母親
小月今年1歲,她的媽媽芬芳,自認為是一個非常看重事業的人。她把女兒託付給姐姐照看,每個月支付姐姐三千元錢辛苦費,其餘孩子的任何費用都不需要姐姐墊一分錢。
芬芳說要賺更多的錢,為了女兒將來上好學校,打一個基礎。
芬芳的姐姐自己也有兩個孩子,因此,對小月的照顧,僅僅是確保不出現危險,吃飽,穿暖,按時睡覺。
小月寄養在姨媽家的兩年時間裡,讓她的性格變得沉默安靜,不會提任何要求,和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變得不再需要芬芳。
小月在讀初二時,患了中度抑鬱,芬芳這才到處去打聽、諮詢,漸漸弄明白了小月的病因。
而芬芳回想起:聽媽媽說,自己小的時候,也是在1歲半的時候,被送到姑姑家裡生活了三年。她跟媽媽的關係一直都不親密。
她甚至發現,自己跟任何人的關係都不親密,只能維持一種平和、疏遠的關係,就象她跟丈夫的關係一樣,表面上是一家人,其實都是各忙各的,很少有深層次的交流。
女兒出生後的半年時間裡,她努力地照顧著她,卻承受內心巨大的煎熬---把自己習以為常的學習、工作全部放下,天天跟孩子呆在一起,讓她感到焦慮、不安。
半年之後,她請來自己的母親,幫助照顧。無奈母親呆了兩個月,就回去照顧弟弟的孩子去了。
芬芳發現,小月一直被自己無意識地疏遠著。就象一隻孤單的小羊,雖然有媽媽,卻彷彿一個人在荒涼的原野四處晃悠,獨自承受著內心的孤單、空虛、無助、無力……
芬芳也象是發現了小時候的自己,也是如此的狀態,突然間,她好想抱抱自己,同時,那份對女兒深深的愧欠感,重重地擊倒了她!
孩子從嬰兒起,就需要母親全情的陪伴,那種愉悅的、陽光的心態,那種及時地、周全的照顧,會讓孩子內心建立起安全依戀模式。
02 一個全然控制的父親
途強對父親內心有著無比的憤怒,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是:
“我以後要是當了爸爸,一定不會強制我的兒子做任何事情……”
他的媽媽對他充滿了同情,也認為丈夫時常做得真的很過分!但是,途強的媽媽是一個軟弱的人,她也不敢反抗丈夫的專制。
更何況,當初就是因為看上他的“男子漢氣概”,才嫁給他的,卻沒想到在生活中,他的“男子漢氣概”是這麼個模樣!
途強的父親給他的規定:
不準反鎖房間的門;
不準穿名牌衣服;
不準染髮、留長髮;
吃飯必須端著碗;
不是週六不準看電視;
……
途強的父親,彷彿要在兒子身上實踐自己的影響力,他深信,只要從小讓兒子按照自己的規定成長,就一定差不了!
並且,他對兒子所犯的錯誤,不是打,就是罵,極少去用語言平靜地進行溝通交流。
現實往往事與願違,途強除了在家裡老實,在哪兒都是跳皮搗蛋。好不容易讀完高中,考個職業學校,終於可以脫離父親的管束,盡情“放飛自我”。
職業學校讀三年,只回家兩次。途強的父親沒有兒子的微信。而途強的母親也說兒子沒有微信。途強的父親沒有人可以控制,顯得異常無趣。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趁著妻子晚上睡著了,偷偷翻看她的朋友圈,赫然看見兒子的一張圖片:
留著披肩黃髮,穿著大花的衣服,站在一個山頂,豎著一箇中指,嘴巴張得老大……
“我的天啊!”還沒有喊完這句話,心臟病發作了……
途強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從小受到父母最嚴厲的“教育”。除了執行父母的命令,沒有自主的空間。
因為對學習不很擅長,高中之後就當兵去了。在部隊裡,他得到了鍛鍊,也受到部隊的培養,最終透過自學完成了高等教育,並留在部隊。
途強的父親,內化和認同了父母、部隊的教養和管理方式,潛意識中認為一個孩子是可以被完全控制、打造的,完全無視孩子的心理發育需求,無視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獨特的個體,是需要被看見、被尊重的,而壓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結果是---孩子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瞭如何“叛逆”上。
03 一個“氣味”不對的“完美”家庭
玲美的家庭是很多同學都羨慕的:父母有著令人羨慕的體面工作,並且從來不發脾氣、不打罵玲美。會給她買很多漂亮的衣服。
她的最好的朋友阿巧說:“我要是有你這樣的家庭,不知道該多幸福!”
玲美聽了,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她不知道自己該高興呢,還是該不高興。
玲美今年十四歲了,讀初二。她常常沉默寡言,不愛說話。尤其是在老師和長輩面前,更加小心翼翼,甚至有點戰戰兢兢的感覺。
班主任覺得她有些不對勁,就聯絡了學校心理老師,又給玲美耐心做了一些工作,於是玲美答應每週五下午一個小時,到心理老師那裡聊一聊。
最開始,心理老師也找不出玲美的家庭有什麼“嚴重的問題”,覺得都挺好啊,夫妻關係和睦,對待孩子溫和……
但是,隨後,心理老師發現了玲美的特點:不敢輕易說話。和一句常常說的話:“我說錯了嗎老師?”並且,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很小。
心理老師有了方向,通過後續的工作,終於大致明白了玲美的心結:我是一個不被人喜歡的孩子,說話做事都得小心謹慎,否則別人就會討厭我。
玲美從小,父母親會在物質上滿足她。但是,她需要付出代價---內疚,覺得自己是個累贅;要學會感恩,因為父母為了她而很辛苦。
比如,收到一條裙子,她非常高興,媽媽會說:
“為了給你買這條裙子啊,媽媽加了兩個班呢!”
比如,爸爸給她帶回一個巴比娃娃,媽媽會說:
“還不快去親親爸爸,看他對你多好啊!”然後就被逼著去親爸爸的臉。而爸爸躺在沙發上,等著她去親親。
父母不發脾氣,不打罵她,但是說話的神情、口氣,滿是鄙夷、不耐煩,有時,是無聲的嫌棄和疏遠。
隨著年齡的增加,玲美越發感受到這些令人不快的非言語氛圍,每當他們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玲美就有點不知所措,她常常選擇躲進自己的房間。
玲美記得小學二年級時,一次數學考了一百分,她蹦蹦跳跳地回家,高高興興地把試著拿給父母看,父親連看都不看一眼,非常冷靜地說:
“行了,放在桌子上吧。”
母親拿著鍋鏟從廚房出來,不知道對著誰說:
“人吶,要學會戒驕戒躁,驕傲就是臉皮厚!”
玲美那天的感覺,讓她有說不出的難受,彷彿考了一百分,彷彿自己的高興,彷彿連同自己,都成了非常可恥的東西。
漸漸地,玲美在內心得到一個結論---我是一個不被人喜歡的孩子,說話做事都要小心一點,不要惹周圍人的討厭。
弄清了玲美的心結,心理老師和班主任也犯難了---表面上看起來,玲美並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但是,又確實會影響到她性格健康的進一步形成和未來的發展。
尤其是目前,在人際互動上,美玲已經開始呈現不適應的方面,這該如何跟她的父母溝通呢?
結束語
父母無法善待孩子的現實言行,還有很多,數不勝數。
我們總以為自己當父母很辛苦,總以為自己的諸多不順,都是有了孩子之後帶來的。所以,會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對待孩子,極可能很少從一個孩子每一個心理發展階段的需求,公正、科學,和真正飽含深情的對待他們。
包括我自己,雖然孩子已經成年,但是,每當看見由於我當年的潛意識行為,而造成他性格上的“缺陷”,由於這樣或那樣“缺陷”的存在,而讓他在現實中飽受煎熬時,我就深感愧疚與自責。
雖然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雖然說父母為了孩子已經竭盡全力,雖然說成年人需要為自己終身成長擔負起責任,但是,如果當年能夠更加懂得去善待孩子,那麼,他們一定會在未來的生活中,內心擁有更多的力量感和靈活性,一生也更加能夠感受到滿足、愉悅,更加能夠擁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如此,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