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空戰,一直以來近距格鬥恐怕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形式。當然這也是根據科技發展,飛行員只能依靠機炮和不具備離軸發射能力的導彈來體現的一種在空中爭奪勝負的一種方式。
但是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的今日,近距離格鬥所依賴的氣動外形,是否還是確定空戰致勝的鑰匙呢?我想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話題。
空戰的章法,簡單來說就是發現跟攻擊。但是很多軍迷非常容易犯錯的一點,就是太過於沉迷一些引數,比如雷達直徑,探測距離,導彈攻擊距離等等。雖然這些資料都很重要,但是如果一味的比較資料,無異於紙上談兵。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空戰中-發現。這裡是很多缺乏常識一味沉迷引數和資料的軍迷最容易脫離現實的一點。本身也不復雜,也就是飛機的主要的探測方向。如果你不能理解,簡單的說就好比你拿著望遠鏡能看幾公里,卻發現不了站在你身邊的人。因為戰鬥力最主要的探測裝置就是裝在機頭的機載雷達(現代戰機還有紅外探測跟光電系統,但探測距離較近)。就好比眼睛一樣,除了看的距離,還有角度。所以當你用前向雷達掃描,但敵機並不在你的前向距離的時候,機載雷達就不能起任何作用。而碰巧這時候如果你在敵機的雷達探測角度範圍內,這時候哪怕你的雷達探測距離200公里,敵機只有40公里,拋開雷達告警裝置的問題,敵機也是可以先發制人,而這就-戰位!也是預警機為什麼被稱為空戰力量倍增器的原因。它的探測距離跟盲區,可以引導己方戰機完美的避開敵方主要探測方向,預先搶佔有利位置,突然發起攻擊。
其次是攻擊,現代化的空空導彈,動輒百餘公里,更有甚者數百公里。所以某種程度上完全脫離了之前的空戰格鬥模式。而是發現即打擊!所以這又進入了軍迷容易進入的第二個誤區-現代化空戰中,飛機的機動性沒有任何作用,而應該追求隱身性。這話有道理,但是並不正確。因為機動性的作用,除了格鬥,還可以規避導彈。
這裡我們科普一下導彈的不可逃逸區-也就是導彈自身動力推進的射程內。在這個射程之內,導彈的毀傷機率是最大的。一般來說,射程100公里的空空導彈,正常射程50公里左右,導彈發動機的燃料用完,後續完全依賴慣性飛行。假設一個戰場環境-如果敵機向你發射射程100公里的空空導彈時距離你70公里。如果你的飛機機動性非常好,你可以做各種爬升,調頭等機動動作來消耗導彈的燃料,導彈的燃料耗盡,你完成躲避,然後反擊或者逃離。(當然,還有電子干擾,干擾彈等)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空戰中熱度最高的問題。隱身戰機時代是否該需要具備空中格鬥能力。拋開體系化叢集作戰的問題,綜合上面幾個問題,個人認為隱身時代空中格鬥的機率將大於三代機的時代。這裡有兩個依據,一個就是三代機動輒10幾平方的雷達反射面積,在百餘公里外足夠被探測並且發動攻擊,所以格鬥的機率往往更小。而隱身戰機時代,飛機之間的互相探測距離4.50公里左右,而鎖定的距離則更短。基本上就是探測,鎖定,發射導彈以後就進入了視距。所以反而格鬥的機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