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有資格任大軍區司令員的大多是開國上將,開國中將也不少,有一位少將卻首次開創少將任職先河,他就是四野名將丁盛。1969年,丁盛空降廣州軍區,任司令員,直到1973年調任南京。丁盛在廣州軍區任職期間,有三位特殊的副手值得我們關注,他們不論是資歷還是軍銜都比丁盛高,但是卻甘願為助手,協助丁盛管理廣州軍區。他們都是誰呢?有哪些英雄事蹟呢?丁盛作為開國少將,為什麼能任大軍區司令員呢?
丁盛是一位勇往直前的悍將
多年戎馬生涯一直衝鋒在最前線,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1934年,21歲的丁盛跟隨紅軍踏上長征路,擔任危險卻光榮的扛旗手,他銳氣迸發,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揮舞著紅色的大旗,為大部隊指引前進的方向。
1935年2月,丁盛雖不是扛旗手,卻依然衝鋒在最前線,與黔軍英勇拼殺,也是這一次的勇猛表現,讓毛主席記住了這個江西小老表,丁大膽的名聲更是傳遍軍中。
解放戰爭期間,丁盛與眾多猛將,在東北遼闊的土地上縱橫,在四平攻堅戰、遼瀋戰役中表現突出,在消滅廖耀湘兵團的遼西戰役中更是立下汗馬功勞。衡寶戰役中,丁盛率軍直入白崇禧軍的腹地,以一敵四,殲滅桂溪主力第七軍,被劉伯承贊為“腰斬七軍”,丁盛的善戰事蹟再次傳遍軍中。
新中國成立後,首任54軍軍團長的丁盛率領部隊赴朝鮮戰場,丁盛先後參加了250多場戰役,其中金城之戰全殲南朝鮮軍一個師,歷經半個月,堅守陣地,沒有後退一步,取下豐厚戰果。
回國後,不到半年,丁盛率軍入藏,守衛祖國邊防線,更是以瓦弄大捷粉碎印度不切實際的幻想,也將54軍淬鍊成王牌軍隊。
丁盛將軍的勇猛無敵一直受上級賞識,1969年,丁盛將軍被提拔為廣州軍區司令員,當時的司令員只有11位,而只有丁盛是少將。
丁盛出色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而他的三位副手也在各自的領域取得優秀的成績。
詹才芳比丁盛早參加革命,曾是丁盛的上級領導
第一位是詹才芳。詹才芳家世悽慘,母親早逝,父親和二姐因誤食野菜中毒身亡,兩位哥哥外出打工賺錢,自己帶著弟弟給地主放牛而生,卻收入微薄,常常受到欺壓,萬幸有大姐接濟才存活下來。
17歲有幸接觸先進的革命思想,從此走上革命道路。詹才芳兄弟姊妹四人參加革命,卻接連慘遭殺害,尤其大哥受到極其殘忍的酷刑。這些厄運沒有擊垮他,卻堅定了他投身革命的信念,一生為革命事業拼搏。1927年,詹才芳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詹才芳在黃麻起義中,帶領農民自衛軍與敵人鬥智鬥勇,憑藉他的機智迅捷多次躲過危機,有飛毛腿的稱號。
抗日戰爭期間,詹才芳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先後在山西等地參與戰役,憑藉勢如破竹的作戰功績,一路升任為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
1947年,詹才芳調任東北九縱司令員,主動參與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解放東北大片土地。後任第46軍軍長,參加湘贛戰役與衡寶戰役,戰功顯著,多次獲得嘉獎。
新中國成立後,詹才芳在廣州軍區任副司令20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直沒有停止為國為黨奮鬥的腳步。他不在乎軍銜的大小,他曾說過,和死去的戰友相比,他已經很幸運。
詹才芳將軍還是賞識千里馬的伯樂。詹才芳憐惜同為放牛娃的陳錫聯上將,破格錄取陳錫聯入伍,免去他被地主壓迫殘害的命運。更是在肅反中為陳錫聯擔保,救了陳錫聯一命。陳錫聯從詹才芳隊伍中的一名小兵,能成為帶領部隊馳騁疆場的開國上將,多虧詹才芳的賞識。
詹才芳像老大哥一樣,照顧年僅15歲的王近山中將,放在身邊,親自教導,幫助其成長為征戰沙場的一員猛將。從瘦弱無力的少年,短短几年成長為統帥一方的將領,王近山一直感念詹才芳的顧惜。
紅軍長征過草地時,詹才芳用一根馬尾巴救了頑強的尤太忠,譜寫一段佳話。差一點被放棄的尤太忠,因為詹才芳的善意提醒,有幸保全性命,最後成為開國中將。
詹才芳中將沒有被年少時的困苦打敗,毅然走在革命的大路上,多年輾轉各地奮戰,為保衛祖國貢獻力量,還為黨和國家培養棟樑,是值得我們尊崇的前輩,稱得上是德高望重、千古流芳。
楊梅生多次完成保護國家領導的任務
第二位是楊梅生,他是參加過秋收起義的老革命,一生經歷傳奇。
楊梅生出生在藥商之家,讀過幾年書,被生活逼迫無奈之下到長沙打工,在反英大示威和白色恐怖事件的衝擊下,巧合地加入共產黨領導的隊伍,由此投身革命事業。楊梅生參加了中國第一支游擊隊-瀏東遊擊隊,因遺失槍支犯下錯誤,當時的上級領導李貞經過深思熟慮,想出讓楊梅生從戰鬥中繳獲槍支彌補錯誤的解決辦法,由此楊梅生免於一死。他感念組織的不殺之恩,用數不清的衝鋒陷陣來證明自己的勇敢無畏。
朱毛會師後,楊梅生成為毛澤東麾下的一名警衛員。這期間他表現出色。他曾冒死引開敵軍,為毛澤東的安全轉移爭取了足夠的時間;他機智地運用戰術,將周恩來安全地接到中央蘇區;還帶領警衛營擊斃敵軍飛機駕駛員,擊落敵機,此番優秀的表現得到軍委的表揚。
抗戰時期,楊梅生雖然身體不好,依舊堅持在一線,活躍在華中江北,與日偽軍短兵相接。
解放戰爭時期,楊梅生先後在東北和湘南與詹才芳協作,解放東北地區,只用四個月的時間就消滅湘南的土匪,還百姓安寧。
楊梅生參加革命後二十幾年沒有回過家,回到湘南工作後,偶遇老母親,老母親衣衫襤褸,衰老的厲害,楊梅生心酸不已,彼時擔心母親身體受不了刺激而不敢上前相認,後由下屬將老母親接到身邊贍養。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楊梅生將軍深覺虧欠父母良多。
楊梅生是為數不多獲得三枚一級勳章的將軍,這些勳章是他用功績換來的,同樣也換來了一身傷痛。多次負傷沒打倒楊梅生,他一次次站起來與敵軍激戰。
1961年,到了廣州軍區任副司令員,主持民兵工作。1969年,開始輔助丁盛司令員。楊梅生將軍發揮老革命高風亮節的品質,不拿資歷說事,只一心撲在工作上。
三次截肢手術也沒磨滅鍾赤兵的革命信念
第三位是鍾赤兵,他雖然比丁盛小一歲,卻比他資歷老。鍾赤兵出生在貧困家庭,母親省吃儉用讓鍾赤兵上學,沒想到卻為鍾赤兵參加革命結下良緣,上學期間鍾赤兵的思想受到啟發。
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毅然決然地為自己改名為“鍾赤兵”,開啟別樣人生。20歲在婁山關戰役中,鍾赤兵接到攻克婁山關南坡的任務,勇為前鋒,在與王家烈部隊的交鋒中中彈,為了完成任務,不顧自己的傷情咬牙堅持,死守陣地,直到戰鬥結束才昏迷不醒。被送入醫院後,因為藥物短缺,在沒有打麻藥的情況下,憑藉堅韌的毅力,挺過三次截肢手術。
鍾赤兵的頑強不屈得到毛主席的賞識,並下令將鍾赤兵帶上一起北上。兩萬五千裡,對健康的戰士都考驗重重,更何況是剛做完手術的鐘赤兵。惡劣的環境、敵軍的圍堵,這些都沒有嚇退鍾赤兵,他憑著非人的意志力,用一條腿和他的戰友一起走完二萬五千裡。
失去一條腿後鍾赤兵並沒有變得頹廢,反而很豁達,他從不避諱對人談起失去的腿,讓人心生敬佩。被調到中央直屬縱隊後,鍾赤兵積極參與到工作中。轉戰後勤部門工作後,更是不懈努力,有效保障物資供給。
抗戰期間,在蘇聯養病期間依然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即使文化水平不高,也攻克語言難關,接受全俄語授課,學習先進的軍事理論知識。
解放戰爭期間,回國後任東北人民解放軍後勤部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後勤部長兼政委。指揮和調動大軍團作戰的後勤補給,創新補給辦法和完善後勤機構,保障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鍾赤兵被委任為軍委民航局局長,在沒有飛機、沒有人員的艱難困境下,經過多方調查,鍾赤兵研究出適合國情的政策,彙報後投入工作。多年的努力工作沒有白做,鍾赤兵為軍委民航局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和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我國民航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954年,鍾赤兵調任貴州司令員,偶然與王家烈相遇,沒有責怪王家烈的斷腿之仇,一笑泯恩仇,被王家烈贊有大將之風。
1971年,鍾赤兵到廣州軍區工作後,主持軍區作戰和訓練工作,治軍嚴格,為提高戰士的軍事素質做了大量工作。
丁盛、詹才芳、楊梅生和鍾赤兵四位將軍,都是革命先驅,他們長期受到壓迫後,奮起反抗,投入革命事業,為了革命的發展,不懼磨難,迎難而上,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都是在我們還在校園學習的年紀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不管起點是農民自衛軍還是游擊隊,都逐漸展露頭角,在千軍萬馬中鍛鍊鋼鐵般的意志。除了南征北戰的卓越功勳,他們從不固守自封,對於上級委任的其他任務,即使零基礎,也要不斷探索尋找到方式方法。
詹才芳、楊梅生和鍾赤兵三位將軍投身保衛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在這個遼闊的戰場上,有過鼎力合作,有過互相扶助,最難得的是,三位將軍最後機緣巧合之下齊聚廣州軍區,共同輔佐一位司令員-丁盛,即使這位司令員只是開國少將,他們也沒有表現出任何質疑或不滿,反而積極配合,助力丁盛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他們同樣淡泊名利,不在職位上爭名奪利,只是服從黨和領導的安排,相信黨和領導做的任何決定都情有可原,永遠和黨還有祖國站在一起。
丁盛、詹才芳、楊梅生和鍾赤兵是需要我們銘記的四個名字,是他們的奮不顧身為我們創造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今天的幸福離不開他們,我們當傳承他們優異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