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雖然有空軍,但作戰基本上還是以陸軍為主。而壕溝作為步兵陣地上的重要掩體,它關係到士兵的生命,戰鬥的勝負,作用不可小看。修築壕溝也不是說簡單的挖條溝就行了,它還是有一些要求的。
壕溝的組成
壕溝主要由散兵壕、交通壕等連結組成。
散兵壕
散兵壕,是一種作戰的掩體,士兵們可以在散兵壕裡向敵人射擊。散兵壕的深度,以人能在壕裡行走,而外面看不到為合適。普通的散兵壕的尺寸也因人而異,一般寬1.5米左右,深1.6米以上就可以了。
在挖散兵壕的時候挖1米深就可以,將從溝裡起出的土堆到壕溝前面,就可以形成1.6米以上的高度。為方便射擊,可以在挖溝的同時做一個放胳膊的平臺和放腳的腳踏。
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還可以在散兵壕敵方一側挖出一些崖孔,形狀大小由士兵自行決定。只是挖的時候要注意,大小要根據土質的實際情況來,以防止把壕溝挖坍塌↓
為方便壕內士兵進出和出擊,可以挖掘出一些踏足孔,或構築成階梯式,或設定一個出擊梯↓
散兵壕內的出擊梯
散兵壕挖得都很長,壕溝的形狀也是有講究的,可以挖成蛇行形、鋸齒形、橫牆形等,但不能挖成直線形。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要是敵人從陣地側面進攻,順著壕溝射擊,如果壕溝是直的,那壕溝裡計程車兵就沒有了掩體,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下了↓
散兵壕也是需要偽裝的,在野戰條件下,主要是因地制宜,或在壕溝前面的土堆上覆蓋一層舊土,以掩蓋新土的痕跡。或搞些草皮樹技樹葉什麼的放在壕溝前的土堆上。反正怎樣使壕溝從正面看上去和周圍環境相似就怎樣搞。
交通壕
交通壕是陣地上交通用的壕溝,用於連線散兵壕和後方。作戰時戰場上炮火連天,子彈紛飛,直接在地面上行走是十分危險的。陣地上人員、彈藥、各種物資的補充,傷員的運輸,都需要在交通壕裡進行。
交通壕可以分為明交通壕和暗交通壕,明交通壕樣子和散兵壕差不多,又可分為匍匐壕、單人壕、雙人壕等,一般以單人壕或雙人壕為主。構築方式也與散兵壕相似,只是尺寸有所不同,明交通壕在一些情況下也可當作散兵壕來使用。
同散兵壕一樣,交通壕也不能挖成直的,要有不同的形狀↓
而暗交通壕就如地下隧道一般構築在地下,是一種長期或永久性的工事。由於在地下,所以可以挖成直線↓
壕溝的防水
不論是散兵壕還是交通壕,排水都應受到重視,尤其是作為長期使用的戰壕更應注意。戰壕之所以最好在高地上挖掘,除了能佔據制高點以利於觀察和射擊外,也有利於排水。
如果沒有排水措施,一到下大雨,壕內必定有積水,有時甚至很深,即使天睛了一時間積水也不會消失。這對壕內士兵的行動和作戰都有很大的妨礙,並且會對士兵的健康形成危害。壕內長期積水,還有可能導致戰壕坍塌。
壕溝的排水措施很簡單,可以在士兵背後地靠著的壕牆下方挖一條小溝,使雨水都積在這條小溝裡,讓水從這條小溝裡排出,所以壕溝兩頭不能封死,要開個口子排水↓
此外,還可以在壕溝底部中央挖一條排水溝,如果戰壕要長期使用,可以在排水溝上面敷設格板以方便行走↓
如果壕溝挖在山坡上,為了防止山上的水流到壕溝裡來,可以在壕溝上方挖一條排水溝,將山坡上的來水引向其它低處↓
當然,如果在少雨地區,或不長期使用,只是臨時用的壕溝,也可以不用挖排水溝,這都要從實際情況出發。
散兵坑
散兵坑就是士兵在陣地上臨時挖的單個掩體,樣式有臥射式、跪射式、立射式三種,其中以立射式最為有利。實戰中有條件的情況下,大多都應該挖成立射式的。
一名中國遠征軍士兵正在散兵坑中對日軍警戒,離他大概90米遠,就是日軍的一處前沿陣地↓
這種散兵坑是獨立的,之間沒有交通壕相聯通,挖起來也簡單,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土坑,再把起上來的土堆在坑外面,條件允許的話還應該在土上鋪上草皮或其他東西做為偽裝。
有的也會在散兵坑後面再挖一條交通壕,通到各散兵坑,這樣工程量就要比單個散兵坑大,但人員、彈藥的補充都要安全些。
東北野戰軍解放錦州時,交通壕立下大功
在解放戰爭中,東野攻打錦州前,林彪下令各攻錦部隊採取近迫作業,大挖戰壕和交通溝,並規定各部隊要大膽進至距敵五六十米處開挖,每個師要挖五條或三條交通溝,每條溝高寬各1.5米。
“挖溝時先須以臥倒姿勢挖成臥溝,然後逐漸挖成站溝。要不怕疲勞,只要我肯挖交通溝,則不管敵火如何激烈,工事如何堅固,都將使其大大喪失作用。”
部隊接到命令後,步兵一下變成了工兵,黑夜裡連刨帶挖,分段包乾。到了第二天天亮,平坦的田野裡已佈滿了縱橫交錯的交通溝。國民黨兵也大吃一驚,眼睜睜看著解放軍挖到他們陣地前沿,連說話聲都聽得見,就是打不到人。
總攻開始後, 這些交通溝變成了插向敵人的尖刀,可以說攻錦戰役的勝利是挖溝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