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發於公眾號“中科健齒”
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糖尿病?糖尿病人的尿真的是甜的嗎?
其實,糖尿病有非常長的歷史。最早的糖尿病文字記錄,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
古老的“糖尿”記載
公元前約1500年,紙莎草製作的古埃及醫書《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 Papyrus)中,記載了一種“會導致病人口渴、體重迅速下降、大量排尿”的多尿症,這很可能就是對糖尿病的首次記載。
《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 Papyrus)
公元前約5世紀,古印度的醫生也記錄了一種名為“madhumeha”(蜂蜜一樣的尿液)的疾病,明確提到了病人的尿液是甜的,味道像“蜜”,粘稠,容易吸引螞蟻。而且這種病主要影響富人階層,主要和他們吃了過多的米、穀物、糖等食物相關。
公元2世紀,古希臘醫生阿雷提烏斯(Araetus of Cappodocia),首次用希臘語“διαβαίνω”對這種多尿症進行命名,意思是“穿過”。阿雷提烏斯指出,“病人的身體和四肢都融化成尿液。儘管他們不停喝水,身體卻像水渠一樣,不斷地往外排水。病人的壽命都很短”。
阿雷提烏斯(Araetus of Cappodocia)
公元1025年,波斯醫生阿維森納(Avicenna)在著作《醫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中,準確描述了糖尿病的臨床特徵和一些併發症,如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壞疽和性功能障礙等,並再次點出病人的尿液是甜的!
“糖尿”的現代研究
時間走到17世紀,英國著名內科醫生托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1621-1675),發現“διαβαίνω”病的病人尿液無一例外都是格外的甜。
威利斯堪稱古今中外文獻可考的嘗尿診病第一人。他甚至提到,病人的尿甜的讓人懷疑是加了蜂蜜或糖。他將希臘文“διαβαίνω”變格為英文“Diabetes”,並在後續研究中新增拉丁詞“mellitus”,意思是“蜂蜜一樣的甜”來描述這種疾病。
托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
但威利斯沒有解釋為什麼病人的尿液會像蜂蜜一樣甜,而是由100多年後,另一位英國醫生馬修·多布森(Matthew Dobson, 1732-1784)給出瞭解釋。
多布森在實驗中將病人的尿液煮幹,發現殘留有一種結晶物,嚐起來有紅糖的甜味。1815年,法國化學家邁克爾·謝弗雷爾(Michael Chevreal)證明了這種物質就是葡萄糖。多布森後來還發現糖尿病人的血也是甜的。
儘管多布森沒有確定這些糖來自哪裡,但他推斷,尿液中的糖並不是在腎臟中產生的,而是先存在於血液中,只是人體無法吸收。在多布森看來,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系統疾病,而不是如先前認為的那樣是一種腎臟疾病。
這個結論將糖尿病的研究引入到碳水化合物代謝缺陷的正軌。
“糖”的來源:碳水化合物代謝的發現
19世紀,法國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德(Claude Bernard,1813-1878)提出在酶的幫助下,病人肝臟中產生了過量葡萄糖,為糖尿病歷史作出又一大貢獻。
伯納德認為肝臟分泌糖,並創造了“內分泌”(internal secretion)一詞來描述這個過程。1855年,伯納德在實驗動物死後立即提取2個肝臟提取物樣本。他先檢查了一個樣本,把另一個樣本留到第二天檢查,最後發現第二份樣本的含糖量比第一份樣本高得多。伯納德得出結論,糖是由肝臟中的某種物質所形成的。兩年後,他發現了這種肝臟中形成糖的物質,將其命名為“糖原”(glycogen)。
克勞德·伯納德(Claude Bernard)
胰腺與“糖”
1889年,德國科學家奧斯卡·閔可夫斯基(Oskar Minkowski,1858-1931)和約瑟夫·馮·梅林(Joseph Von Mering,1849-1908)進行的實驗,堪稱糖尿病史上的一大轉折點。
兩位科學家對一隻小狗進行了胰腺切除手術。他們發現,小狗在手術後不久就出現了多尿症,並且小狗尿液中的含糖量高達12%。於是,他們又找了另外三隻尿液正常的小狗進行胰腺切除手術。結果手術後這些小狗的尿液中都含有過量的糖。
中醫對“糖尿”的研究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認識糖尿病的國家之一。
儘管在傳統中醫學中沒有“糖尿病”的說法,但中醫長期研究的一種病症叫“消渴症”,病人會有多尿、多飲、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的症狀,與糖尿病比較類似。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估計成書於戰國時期(公元前5-3世紀)。《黃帝內經·素問》中有消渴症的最早記載,“有病口甘者……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公元3世紀,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對以多尿、多渴、體重減輕為特徵的消渴症,最早提出了治療方藥。
公元752年,唐代名醫王燾在著作《外臺秘要·消中消暑腎消》引用隋朝《古今錄驗》:“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說:“每發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
王燾對消渴的臨床特點作了明確的論述,並明確提到了病人尿液是甜的,比阿維森納在《醫典》中提到的“尿甜”症發現早了好幾百年。
王燾與《外臺秘要》
公元992年,宋代醫書《太平聖惠方·三痟論》中提到“……飲水小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濁,腰腿消瘦者痟腎也……”,在對消渴的病因病機進行論述的同時,也提到了病人“尿甜”這個發現。
近現代,中西醫匯通論的代表醫學家之一,張錫純(1860-1933)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出,“消渴,即西醫所謂糖尿病,忌食甜物”,將傳統中醫的消渴理論與現代糖尿病進行對應。
時至今日,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中國糖尿病防治領域的熱點。眾多專家學者都致力融合傳統中醫範疇的消渴理論與現代糖尿病的研究發現,挖掘中醫藥防治糖尿病的優勢。
目前,中醫主張從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對糖尿病辯證分型,如腎陰虧虛型、陰陽兩虛型、氣陰虧虛型等,利用現代技術對人參、黃芪、白朮、黃精等中藥藥理的研究成果,積極對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案進行臨床療效驗證。
以上就是對糖尿病認識歷史從古至今,從西醫到中醫進行的簡單介紹啦。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介紹班廷等人對胰島素的偉大發現。2021年是胰島素髮現一百週年。目前,胰島素仍是治療糖尿病的特效藥。
繼續關注我們,瞭解胰島素髮現的偉大故事吧!
編輯:張欣
排版:吳澤儀
圖源:網路
參考文獻:
[1] Ahmed AM.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Saudi Med J. 2002 Apr;23(4):373-8. PMID: 11953758.
[2] Karamanou, Marianna et al. “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The main contributors.”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vol. 7,1 (2016): 1-7. doi:10.4239/wjd.v7.i1.1
[3] 肖振輝. 中醫內科學[M]. 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4] 盧福恭,王漢卿,付慧玲,郭露秋.消渴病歷代學術考證[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05):66-68.
[5] 田佳星,李敏,仝小林. 過食肥甘與糖尿病關係的歷史沿革[J]. 中醫雜誌,2018,59(12):1002-100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