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有位七旬農村老人,常年在農村集市上擺攤經營蔬菜,看似樸實無華,卻被鄰居們稱最具創意的生意人,他總結的一套經營方式,深受同行的崇拜,同時,也讓一些經營蔬菜的年輕人爭相學習,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老人姓孫,從事蔬菜經營已有30個年頭,早已過了掙錢養家的歲數,聲稱在街頭擺攤賣些時令蔬菜,只不過圖個打發時間罷了,既能為家庭掙些生活費用,又能將這產生了感情的小生意持續下去,雖然歲數大了,但出來賣菜已經形成習慣,若真一旦“退休”,還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
不過,在別人的眼裡,這位謙遜樸實的農村老人又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
據知情的鄰居介紹,別小看孫大叔的賣菜小生意,他在村裡可是隱形有錢人,只要不是雨雪天氣,在街頭蹲守一天,就能賺200-300元,他家4個兒女都被他培養得相當出色,還不是得益於他賣菜的功勞?同時他也是村裡最具聰明頭腦的村民之一,他總結出來的賣菜竅門,不但能賺錢,還能贏得很多人的尊重。
在農村集市上,擺攤賣菜的人分為兩種,一是農民自家種植的一些蔬菜,吃不了拿到集市上售賣的,二是像孫大叔這樣比較固定的商販。
很多人都會認為,孫大叔的進貨渠道是城裡蔬菜批發市場,其實大家都想錯了,在他剛開始經營蔬菜生意的頭些年,他確實是如此,每天凌晨12點多就起床,騎著人力三輪車跑到十幾公里之外的蔬菜批發市場備菜,還要在太陽還沒躍出地平線之前,就趕回擺攤的集市,迎接第一批購買蔬菜的客人。
賣菜這種小生意,雖然利潤相對可觀,但也確實比較累人,無論是寒風酷暑,這種模式幾乎雷打不動,這也是一些看似很賺錢的小生意,很多人都無法長久堅持的根本原因。
有一天,孫大叔汗流浹背地蹬著三輪車從城裡回來,當他剛剛擺好攤位,有位農戶上前搭話,他以為是購買蔬菜的客人,趕忙笑臉相迎,哪知那位農戶卻指著手中的袋子,說自家種植的蔬菜吃不完,想拿到集市上擺攤卻又沒有時間,再說他也不是生意人,蹲在這裡賣菜感覺不舒服,問常在這裡擺攤的孫大叔要不要,如果要的話,價格還可以再便宜一些。
那位農戶送來的蔬菜確實很新鮮,一看就是剛從田裡拔出來的,隔著一米多遠的距離,彷彿都能聞到新鮮泥土的清香,而這樣的蔬菜,則是顧客最為喜歡的,和從蔬菜市場購回的蔬菜相比,新鮮度更加吸引顧客。
透過這件事,給了孫大叔很大一個觸動,如果能在集市上收購到各種時令新鮮蔬菜,他幹嘛還要半夜就起床折騰著進城購菜呢?況且農戶賣的蔬菜價格,確實非常便宜。想到這裡,他便開始留意起來,但凡有趕早集賣菜的農戶,他都主動透露出自己願意收購的意願,漸漸地,那些不想在集市上守攤的農戶,都願意將蔬菜拿來直接給他,雖然少賣些錢,但省去了大半天時間,仔細想想倒也划算。
對此,孫大叔表示,在集市上賣菜那麼多年了,在大家的心中,他已經成了這個集市的一部分,哪天趕集看不到他在這裡賣菜,顧客就好像缺了點什麼似的,特別是那些拿菜讓他賣的老朋友,他不在這裡,大家就要為了一點菜而在街頭蹲上幾個小時。
所以,他在這裡賣菜,基本上比上班還要守時,只要不是狂風暴雨,他都會堅守在這裡等大家,時間久了,他這裡貌似就成了大家的蔬菜中轉站,既不需要起早貪黑進城批發蔬菜,大家也不用擔心種植的蔬菜賣不出去,從而,彼此間就形成了一種魚水關係,這也算是相互成就吧。
在農村不乏頭腦靈活的人,但像孫大叔這樣,用30年去做一件事,且還做出了新花樣,就不得不佩服他的堅持和智慧了。
有人說,但凡能對別人提供善意幫助的人,都是別人靈魂的擺渡人,每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過錯,但孫大叔依然三十年如一日,完美地詮釋了他“蔬菜中轉站”的角色,因為他深知,渡人就是渡己,在為大家提供幫助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富足,這讓他的內心,也很是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