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無錳不成鋼。錳礦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錳礦資源預測評價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產學研協同創新,歷時20年的時間,成功地打破了我國錳礦找礦久攻不克的困局,在貴州找到3個世界超大錳礦床,實現我國錳礦找礦有史以來巨大突破,重構了國家錳礦資源格局,為維護國家錳資源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貴州錳礦位居亞洲第一,新發現的超大型錳礦床數約佔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
今年10月28日,在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聯合召開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暨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會電視電話會議上,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錳礦資源預測評價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獲“第六屆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成為受表彰的97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之一。
化學符號“Mn”的錳,是新時代高階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戰略關鍵礦種資源之一。
早在20世紀50年代,松桃大塘坡就發現了華南南華紀“大塘坡式”錳礦。然而,隨著黔東武陵山區地表礦發現殆盡,20世紀80年代以來,找礦難度越來越大,到2000年,黔東地區錳礦幾乎沒有新的發現,主要錳礦山服務年限已不足10年。
為突破錳礦尋找困局,該團隊領銜人、省地礦局首席科學家、貴州省地質調查院自然資源部基岩區礦產資源勘查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周琦對武陵山區尤其是松桃大塘坡地區的錳礦進行了潛心研究。他始終認為,華南武陵地區地底深處不可能沒有錳礦。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攻讀博士期間,透過現代海底甲烷滲漏噴溢現象,周琦聯想到了大塘坡礦區那些無法解釋的地質現象,比如被瀝青充填的氣泡狀構造、滲漏管構造、軟沉積變形紋理。正是6億多年前含錳氣液噴溢沉積留下的證據——大塘坡錳礦應是氣液噴溢沉積的產物。在大塘坡錳礦區相繼發現的3個含錳氣液噴溢口,構成了1個噴溢口群,為這一原創理論找到了關鍵證據。
此後,利用錳礦氣液噴溢沉積型錳礦成礦理論建立的隱伏錳礦找礦預測模型,周琦及其團隊攻克了找尋錳礦的多項技術難題,打破了我國錳礦找礦數十年來久攻不克的困局,深部隱伏錳礦成果喜訊頻傳。
同時,省地礦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協同創新,組成產學研創新團隊,依託全國工程教育實踐中心這一平臺,在黔東地區開展錳礦成礦理論和深部找礦方法技術研究。
8年間,依託華南地區氣液噴溢沉積型錳礦床這一創新理論,該團隊運用建立的錳礦氣液噴溢沉積成礦模式和研發的深部隱伏錳礦找礦技術體系,依託貴州銅仁松桃錳礦國家整裝勘查區轉化平臺,實現了我國錳礦地質找礦有史以來的最大突破,改變了我國錳礦勘查開發格局,建立了松桃李家灣-高地-道坨、松桃西溪堡-桃子坪兩個隱伏錳礦找礦示範基地。
2010年新發現松桃普覺(西溪堡)超大型錳礦床,累計提交資源量2.05億噸,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五的超大型錳礦床。
2010年新發現松桃道坨錳礦床,2014提交資源量1.42億噸,為亞洲第二、世界第十的超大型錳礦床。
2014年新發現松桃高地錳礦床,2016年提交詳查資源量1.61億噸,2021年提交勘探資源量1.76億噸......
與此同時,團隊將南華紀新型別錳礦勘查理論技術體系推廣應用到貴州遵義二疊紀錳礦國家整裝勘查區,找礦實現突破,新增錳礦資源量7700萬噸。
一個個超大礦床的發現,一組組資源資料的呈現,讓該團隊不斷向著新的目標邁進,
“省地礦局黨委非常重視,利用黔東錳礦勘查率先開展固體礦產數字勘查,實現了礦產勘查從普查到詳查、勘探全過程數字化。”周琦介紹。在與中國地質大學深入合作中,團隊意識到勘查工作與大資料發展融合的重要,相繼研發出“錳礦勘查開發大資料管理系統”與“基於大資料的錳礦床智慧預測系統”,最終形成了一套固體礦產數字化勘查體系,成功實現了礦產勘查過程中無紙化的流程,提高了勘查質量和效率。截至2020年,已提交錳礦資源儲量7.37億噸,維護了國家資源安全。
20年來,該團隊形成了原創性的錳礦成礦理論,取得了實踐檢驗的重大成果:專案出版專著2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4篇,獲得軟體著作權3項、授權發明專利4項。團隊領銜人周琦先後獲全國創新爭先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和周光召基金會地質科學獎。團隊先後獲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省部級一等獎各1項,省部級二等獎8項。9人獲得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貴州省高層次創新人才等稱號,2人分獲全國和貴州省先進工作者,並培養了一批博士、碩士和高階人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申雲帆
通訊員 詹海燕
編輯 郭睆秋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