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不種地還能幹什麼,種出的一斤糧食價格還不及一瓶礦泉水,玉米、小麥的價格長期維持在1-1.5元之間,畝產超過1500斤的玉米,毛利收入也就1000多元,除去種子、農藥、化肥和農機等費用,一畝地的純收入僅有六七百元,一個家庭按照5畝地來算,一年收入8千元只能解決溫飽問題,這就導致了大多數農民尤其是年輕人已經不種地而選擇外出打工或經商,但在東北鐵嶺的農民一年種玉米3萬畝收入超過了1700萬,全程使用黑科技,一起看看有多牛?
東北作為我國的糧倉,在這裡一畝地講的都是大畝,一畝地1000平米,農民趙玉國說種地想掙錢,必須實現大規模,種植3萬畝土地好多地方想都不敢想,還要實現高度機械化,畢竟咱們國內人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問題,最後還要有高產的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種植模式,這裡種地有什麼不一樣,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對於大規模種植單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是無法實現的,農村合作社成了這個新時代的新型產物,也是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的一種新型經濟體,其實相當於一家公司,合作社掙不掙錢取決於帶頭人,趙玉國作為當地玉米種植的帶頭人,身為合作社的靈魂人物他也深感自身責任重大,合作社做大做強還能享受到農業方面政府的補貼,尤其是糧食方面補貼力度還是比較高的。
趙玉國感觸最深的是高度機械化,東北地區地勢平整,坡度小,趙玉國說從耕地、整地平地、播種、植保、收割整個過程機械化,尤其是當地春季乾旱多風,使用播種機將玉米播入土中,種子和土進行緊密接觸,可有效減少失墒,有效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量,促進土壤形成毛細管,玉米出苗早、出苗整齊,壯苗效果好。
北斗導航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對於農業也是意義重大,趙玉國說他們這裡的北斗無人駕駛玉米收割機一天能夠收割玉米30畝,各種農業機械配上北斗,播種的玉米每一行筆直筆直的,100畝的玉米播種只幹11個小時,這讓趙玉國不由地感嘆,他以前使用農機手人工駕駛播種機,每天工作12個小時,還需要兩天時間才能完成,如增加人手意味著成本投入的加大,何況他的合作社管理著3萬畝的土地。
北斗的終端系統誤差能夠控制在±2.5釐米以內,就像一個“千里眼”,張玉國說以前人工種植會受到個人駕駛技術和身體因素的影響,作業誤差大而返種,北斗農機無人駕駛都不會因天氣因素的干擾而貽誤農時,你說這種高科技有多方便,趙玉國作為當地玉米種植的大戶,選中的優良品種,例如寶玉龍高L2,是由黑龍江農科院培育,平均畝產在1000公斤,還曾打破畝產3000多斤的記錄,還有豐樂742、東單1331和金衝一號都是不錯的品種。
趙玉國所在的鐵嶺小村莊成熟的300畝玉米經歷了一場大雪還沒有收割,雨水比較多收割機無法進入田地,只有等到土地徹底封凍之後再收割,這些優良的品種並沒有出現倒伏,趙玉國說北方種植玉米的農民朋友要注意,氣象部門公佈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未來幾年北方地區溫度高,雨水多將成為常態,農民種什麼品種,怎麼收割要做好提前量。各位網友們對於農民種地怎麼看?對於玉米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文章的話點個贊關注一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