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從來沒考慮過留在國外,問這個問題是小看我了。”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接受央媒採訪時的一段話,令人動容。
“小看我了”,在這位“自信滿滿”的院士身上,人們讀出了一位科學家心中無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改革開放之初,葉培建作為第一批留學生去瑞士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沒有任何猶豫立即回國,“沒有一個強大的國防,就不能有一個真正的國家獨立。一個國家不強大不行,我得做一點事情!”歸國後,葉培建專注於航天事業,親身參與我國衛星研製、遙感觀測、月球與深空探測的發展,推動中國不斷邁進“航天強國”之列。
報國之志、愛國之情讓人動容,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的奮鬥精神更令人感佩。 “科學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落月任務後,關於其備份嫦娥四號的任務規劃問題出現了爭論。有人認為,嫦娥四號落到月球正面比較穩妥,背面的風險太大,還涉及中繼通訊的問題,這時,葉培建堅決提出反對,“中國探月工程應該走一步跨一步!”如今,嫦娥四號已經成為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探測器。對於嫦娥四號的成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一位專家感嘆道:“我們再也不能說中國只會跟著幹了。”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這是葉培建院士一生追求的道理,也是老一輩科學家們為國奮鬥的真實寫照。1955年,錢學森衝破重重阻力離開美國,投身到新中國建設的熱潮中,用7年時間實現了中國導彈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飛躍。為回國報效,郭永懷在美國燒燬自己全部書籍和科研材料,最後為國捐軀。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說:“作為一箇中國人,國外的事業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國的強大。只有在祖國把同樣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滿足。”一代代科學家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推動中國科技在重大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不斷堅定中國科技發展自立自強的腳步。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前輩科學家們的自立自強精神、矢志報國的情懷,為當代科技工作者們樹立了榜樣。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沿著先輩的足跡,使命必達,以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卓越之才,必能寫下更多精彩答卷。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魏曉敏
編輯: 韓宗峰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