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礦業界
《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地質雲”國家地球科學大資料共享服務平臺近年來取得的主要成果。
“地質雲3.0”是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發的集資料資源、計算資源和應用服務為一體的國家地球科學大資料共享服務平臺,該平臺建設主要依託於“地質大資料與資訊服務”工程,隸屬於“地質資料更新與應用服務計劃”,專案週期為2016-2020年。
一是基本建成地球科學“一張圖”大資料體系,為全社會提供權威科學的地球科學資料資訊服務。整合構建了地球科學資料“一張圖”,包括基礎地質、能源礦產、水資源等11大類、98個核心資料庫、2717個要素圖層,資料量達7個拍位元組。實現多項重要原始資料的上雲共享。
二是基本建成地質調查“線上化”工作體系,實現地質調查主流程的資訊化再造,工作效能顯著提升。上線“雲+端”地質調查線上化系統,實現資料採集、傳輸、處理與分析全過程資訊化,實現雲端協同共享。成功研發基於深度學習的預填圖技術,提高了1∶5萬地質填圖效率。成功研發岩石礦物智慧識別工具,可對70餘種常見礦物和岩石影象進行快速識別。
三是成功開發了一批重要專業應用系統,極大提升對重大資源環境問題的認識、評估與管理能力。建成全國地質災害資訊系統、國家地下水監測資訊系統、城市地質資訊服務系統;成功開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資訊系統。
四是開發八大系列權威地質資訊產品,提升對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社會需求的精準服務水平。面向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川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和地球科學普及等,累計釋出580萬件地質資料、3萬件地質圖件、22.8萬個礦產地等豐富資訊產品,及時提供相關權威資訊綜合整合服務。
五是建成安全高效的基礎平臺和開發應用生態,帶動地質調查全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建成了資訊化基礎設施,形成了資訊資源“匯聚-應用-回饋”的“雲生態”。對社會需求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等資料開放資料訪問介面,提供個性化應用便利。
六是“地質雲3.0”在技術、應用、制度與方法四個方面取得了創新。技術創新方面,應用了多模態混合雲構建與管理技術。研發了資料資源池系統和服務資源管理系統。構建了多形態資料、介面等服務資源統一管理與整合服務技術。應用創新方面,形成了基於填圖單位、地質路線(PRB)資料的深度學習地質圖預測技術方法和流程,推動構建“最佳化地質路線+地質知識圖譜+地質大資料+深度學習演算法”於一體的新型地質填圖模式。制度創新方面,一是編制了地質資料共享管理辦法。二是構建了一套“地質雲”建設制度標準和執行維護管理辦法。方法創新方面,應用知識組織與知識圖譜等新技術,開發的文獻搜尋系統具有一定智慧化文獻發現和展示的特徵。
原載於《中國礦業報》2021年11月9日 A3版
本文為礦業界編寫,歡迎關注,帶你瞭解更多最新全球礦業資訊!
本文來自【礦業界】,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