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是著名科學家,1911年12月11日出生,到今天很快就到誕辰110週年了,在此以這篇小文章以作紀念。錢學森提出的“渺觀世界”概念成為東方科學體系建立的重要基石之一。
錢學森的宇宙觀是隨實踐經驗的積累、總結而形成和豐富起來的。在20世紀物理學、天文學的成就的基礎上,錢學森提出在 “宇觀”、“宏觀”、“微觀”之外,還要樹立“脹觀”與“渺觀”。
從17世紀的牛頓力學開始,我們研究的是宏觀世界。到20世紀初,量子力學出現,研究比分子更小的東西,從宏觀走向微觀。宏觀用牛頓力學,微觀就要用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的誕生後,研究範圍擴大到比太陽系還要大,如銀河星系,這樣又出現“宇觀”。這樣三個層次最大的是“宇觀”,其次是“宏觀’,最小的是“微觀”,研究的物件分別是銀河星系、山川物體和基本粒子。
1985年1月,錢學森在一次報告中說:“必須考慮一種新的作用力的場,這種新的場是英國愛丁堡大學希格斯發現的,這個場就被稱為‘希格斯場’、這個場極細小,遠遠要比基本粒子小,它的大小為10(-34)釐米,所以‘微觀’不行了,需要有一個新概念,這就是微觀以下的一個層次,我稱之為‘渺觀’、渺觀中的希格斯場恰恰又可以用來解釋我們現在的宇宙是怎樣形成的,這樣最小和最大就聯絡起來了。”錢學森用“希格斯場”闡釋過去的“大爆炸理論”學說,“爆脹的過程是很複雜的,這不是唯一的爆脹,宇宙是無限的,這一團脹只是宇宙的一個區域性的爆脹。這樣宇宙沒有起點的問題就解決了。這就不能稱為‘大爆炸理論’,而要稱為‘膨脹理論’。所以,在宇觀之上,還有多個宇宙同時存在的問題,這是由‘膨脹理論’引起的我給它起個名字叫做‘脹觀’。”
根據上述講話,錢學森把世界劃為五個層次,提出樹立脹觀、宇觀、宏觀、微觀、渺觀等五觀,表明他根據新的科學成就,擴充套件了認識宇宙的視野,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宇宙世界打開了新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