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千變萬化,春生百花夏夜涼,冬有雨雪秋凝霜,令人眼花繚亂,又觸目生情。詩人們在如夢的世界裡徜徉,心情也時好時壞,高興時激情四射,悲愁時卻一言不發。看到落花,就會感慨青春難駐;瞅見流水,更覺得歲月匆匆。
無論是盛唐巨擘李白、杜甫,還是晚唐才子李商隱、杜牧,都是性情中人,所以遇到天氣變化、人事變遷,都會觸發感慨,然後用生花妙筆,寫下一首首傳世的篇章。
元代有一位才子也是如此,經常悲物憐人,下面就分享他的佳作。“閒雲一片不成雨”,張養浩的一首七律,意境深遠,更極具感染力。
黃州道中
元代:張養浩
濯足常思萬里流,幾年塵跡意悠悠。
閒雲一片不成雨,黃葉滿城都是秋。
落日斷鴻天外路,西風長笛水邊樓。
夢迴已悟人間世,猶向邯鄲話舊遊。
張養浩是元代傑出的文學家,他一生經歷了6個朝代,仕途起伏跌宕,曾升遷到禮部尚書和參知政事,後辭官歸隱,過著閒散自在的生活。
這首詩創作於元仁宗年間,他在奉詔奔波途中,經過湖北黃州時忽然悲秋感懷,於是寫下此詩,表達了對前途的擔憂、以及對社稷和百姓們的關心。
詩的大意是:回顧聖賢們關於“濯足”的話語,就會想起萬里江流。多年的宦海沉浮,令人感慨萬千。一片閒雲,無法形成一場大雨;滿城落葉,卻讓人感到濃濃的秋意。
落日晚照,大雁一直飛向一望無際的天邊;西風呼嘯,水邊的高樓吹來悠揚的笛聲。美夢醒來,已感悟到世事變幻,卻依然津津有味地談論著盧生的話題。
詩人年少時就勤奮好學,更胸懷壯志,雖然他仕途起伏不定,但總是堅持不懈地奮鬥。但詩人越是努力,就越覺得道路曲折,而且深刻地感受到,大元王朝正日薄西山,繁華不再。
首聯就表達出意欲歸隱之意,“濯足常思萬里流,幾年塵跡意悠悠。” 作者開篇化用典籍裡的名詞,“濯足”二字,傳達出著詩人希望遠離渾濁的朝堂、獨善其身的強烈願望。“塵跡”,也委婉地抒寫出作者坎坷的身世。
頷聯是流傳久遠的名句,非常具有象徵意義,“閒雲一片不成雨,黃葉滿城都是秋。”作者選擇“閒雲、黃葉”兩個意象,不僅描繪出季節更替時的典型特徵,而且還另有深意。
詩人試圖改變現實,卻苦於獨木難支、孤掌難鳴,自己就像一朵來去不定的閒雲,難以化成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而滿城黃葉,則暗喻著元朝的國運式微,更是岌岌可危。
頸聯又加入了更多意象,也令人深思,“落日斷鴻天外路,西風長笛水邊樓。”短短兩句話,既有落日、歸鴻、天際,還有西風、長笛、高樓,既渲染出一直悽清悠遠的意境,也抒發了詩人迷惘悲涼的感情。
作者充滿了對現實的憂慮,“斷鴻”二字,只是作者的想象,也暗喻了作者自身,傳達了惆悵和孤寂的心境。而“長笛”,又從聽覺角度抒寫,依然充滿了一種愁情。
詩人席慕容在《鄉愁》中曾寫道: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可見離人思歸的情愫,常在悠遠悽清的笛聲中得到展開。
最後兩句抒發感慨,“夢迴已悟人間世,猶向邯鄲話舊遊。” 這裡用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即黃粱一夢的傳說,宣洩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名利的幻滅感。
詩人不僅沒有批駁其不可信,反而用“猶向”二字,表達了自己寧願沉醉於幻夢,也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尾聯抒寫委婉,卻充滿難言之隱,令人讀完倍感同情。
張養浩的這首七律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開篇和結尾抒寫心情,中間兩聯雖然是寫景,也是為表達詩人惆悵之情作出的鋪墊。全詩虛實相間,視聽結合,充滿了極強的感染力。
作者透過濯足、斷鴻等詞語,抒發了萬里飄零、歸鄉無計的思鄉之情。又結合黃粱一夢的典故,傳達出詩人意欲歸隱、卻功業未竟的矛盾心情。人生就是無法完美,有時才不經用,有時又嚮往田園。假如晚唐的李商隱可以跨越時空,並且讀到這首詩,不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