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眾多的兒子當中,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李恪,微微有些特殊。李恪的特殊之處在於,他的生母楊氏,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
對於李恪來說,唐高祖李淵是他爺爺,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爹,而隋煬帝楊廣,則是他的外祖父。這種特殊的關係,從李恪出生開始,就深刻影響了他的命運。
公元619年,李恪生於長安。這一年,唐朝才剛剛建立不到兩年時間,還沒有完全統一天下。
李恪的母親楊氏,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就在李恪出生一年多以前,他的外祖父楊廣,死在了江都政變當中。楊廣死後,隋朝也正式滅亡。而楊廣身邊的妃子和子女,則是開始了他們顛沛流離的生活。先後被宇文化及、竇建德、突厥等諸多勢力挾持。直到貞觀四年的時候,隨著唐朝正式擊敗突厥之後,才得以再次迴歸中原。
相比之下,楊妃則要幸運許多。雖然史書上對楊妃的記載極少,但根據史書上的一些蛛絲馬跡來推斷,當年楊廣南下江都的時候,應該並沒有帶楊妃這個女兒,而是將楊妃留在了長安。後來李淵攻入長安之後,楊妃也就落到了李淵手裡,而後嫁給了李世民。在嫁給李世民一年之後,楊妃便有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李恪。
這種複雜的身世,讓李恪從出生那天開始,就顯得尤為特殊。不過,唐朝皇室對於隋朝,是持一種繼承的態度。所以李恪作為楊廣外孫的這個身份,其實反倒是一個加分項。
不過,因為楊妃本人並非皇后,而在李恪出生之前,李世民的正妻長孫氏,便已經生下了李承乾。所以李恪出生之後,只是李世民的庶子。
此後的幾年裡,李恪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兩歲時以皇孫身份,被封為長沙郡王,七歲時改封漢中郡王。在李恪八歲那年,因為李世民發動了一場玄武門事變,成功登基做了皇帝。李恪也就從一名親王之子,搖身一變,成了一名皇子。
貞觀元年,李恪被封為漢王,一年之後,改封蜀王。
不得不說,同時身居李家和楊家兩代皇族血脈的李恪,確實沒給這兩家皇族血脈丟人。從少年時代開始,李恪就表現得極為優秀。就連李世民都認為,李恪繼承了自己的能力,算是諸多皇子當中,最為優秀的一個。
李恪成年之後,李世民亦絲毫不掩飾對他的偏愛,多次將其外放到重點地區去做官。李恪也沒有辜負李世民的期望,在任期間,基本上都發揮了比較好的作用。雖然也曾外出遊獵時踩壞莊稼,被御史彈劾後罷官。但總得來說,李恪外放做官期間,還是表現得很好,至少在李世民所有的兒子當中,算是表現極好的。
但李恪怎麼也想不到,他的這種努力,日後會給他惹來殺身之禍。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案敗露。在這樁謀反案之後,李世民被迫廢掉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照理來說,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就該順理成章被立為太子。但李泰之前和李承乾有過奪嫡之爭,一旦李泰做了太子,將來即位之後,肯定會害死李承乾。所以,李世民只能立自己的嫡三子李治為太子。
然而在立李治為太子之後不久,李世民卻又有些後悔了。因為李治性格過於懦弱,李世民很擔心,將來李治無法坐穩皇位。反倒是李恪,讓李世民感到很滿意,所以李世民就動了改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
但就在李世民剛剛產生這個念頭之後,身為貞觀年間第一重臣的長孫無忌,卻表示堅決反對。長孫無忌的理由很簡單,太子之位事關國本,不可以輕易換人。而且,李治是嫡子,自古便有立嫡不立長的制度。有李治這個嫡子在,怎麼也輪不到李恪這個庶子做太子。
除了這些能說的理由之外,長孫無忌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就是他和李世民這些兒子的關係。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名嫡子,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妹妹所生,都得管長孫無忌叫舅舅。所以這三個人,誰做太子,對長孫無忌並沒有太大影響。但李恪不一樣,李恪是楊妃所生,和長孫無忌沒有半點關係。
在長孫無忌的反對之後,李世民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再也不提此事。但李世民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念頭,未來會給李恪送上一張催命符。
幾年之後,李世民病逝,李治即位。李恪作為李治的哥哥,同時還是李治在世的年齡最大的哥哥,按照當時的制度,被愈加重用。永徽元年,李恪官拜司空,次年加授太子太師。
作為一個皇子,李恪顯然是很優秀的。但作為一個皇帝的弟弟,這種優秀就顯得有些多餘了。而當時輔政的長孫無忌,又知曉當年李世民曾想立李恪為太子的事情,李治自然也知道此事。所以,此時的李恪,也就變得相當危險,成了他們想要清除的物件。
永徽四年,一個突然事件的發生,給了他們除去李恪的機會。
當時李治的妹妹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聯合了幾個貴族,打算髮動政變,廢掉李治,擁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景為帝。在長孫無忌的控制下,這樁謀反案還沒有正式實施,便被粉碎了,幾個關鍵人物也全部被抓。
照理來說,這事和李恪沒什麼關係,因為他壓根就不知道這事,也沒有參與其中。但是,在長孫無忌的有意引導下,房遺愛為了活命,誣告李恪也參與了謀反行動。得到了房遺愛的證詞後,長孫無忌直接抓了李恪,最後李恪也因此蒙冤被殺。
李恪死後,他的四個兒子也都被流放。後來沒過幾年,長孫無忌在朝堂鬥爭當中,敗給了武則天。李恪被冤殺這件事,也成了長孫無忌的罪狀之一。長孫無忌死後,李恪也就被恢復了一些名譽。但因為殺李恪的命令,是李治下的。所以在李治在世期間,註定不可能完全恢復李恪的名譽。直到李治去世之後,公元684年,李恪才終於被恢復了爵位和名譽。到了神龍年間,更是被恢復了全部的封地。
從李恪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一名皇子來說,過於優秀,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如果李恪能夠像其他皇子一樣庸碌,或許還能得以善終。但正是因為李恪過於優秀,甚至威脅到了李治的皇位,所以才會最後蒙冤被殺。
生於皇家,有時候也是挺無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