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昨天下午和王兄去王道長家學練功,道長甚為高興,談興愈來愈濃。
“最近,大力掌在練習中感覺如何?”道長關切地問道。
“慚愧,手上的感覺不是很明顯。”
“哈哈,前段時間老劉見我,說‘不敢練了呀,手都腫了。’我說,‘你練一下,讓我看看到底怎麼回事?‘我看了看,你猜怎麼著?手好好地,沒什麼異樣。我說,’恭喜你呀,你練到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地步了,這是氣血飽滿帶給你手的感覺。”
“武當的大力掌與少林的易筋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夠迅速地抻筋拔骨,增強內勁。”道長接著又道,“這是當年武當的一位老道傳給我的,太好了。”
“其實,我覺得武當的這個功法,從動作複雜度上來看,比易筋經更加簡潔,更適合現代人習練。至少軀體上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的動作,所有的動作直指核心,即丹田的呼吸。”我道。
“對,沒有呼吸,不講意念,都不叫練功,頂多只能稱之為‘體操’,而體操很容易表露於外相,損害氣血。另外,道家的功法也很講究一個‘數’,這套大力掌每個動作,記住作49下,如果時間來不及作24下也可以。一定要配合意念,向前推時,意念如推小山,而且後背一定要外撐;如此練下去,這六個動作很快就能練出內家拳常言的六面張力。”道長娓娓道來。
繼而又談及平衡功,這是道長所認為的所有道家功法的最核心東西。
“太極圖中陰陽魚的走向,可順時針也可逆時針,在拉樹時,這個太極圖如何走向?”我問道。
“一般是順時針。外人不明就裡,認為這樣練功是在吸大樹的精華,實則這是一個太極平衡,你從大樹上吸取了精華,而樹也從你身上吸取了它最需要的二氧化碳,兩者陰陽平衡。記住,吸氣上提,把樹的精華吸到丹田;呼氣切割,對應內臟的廢棄透過雙手放出,變為大樹的營養。如此,才能稱作平衡功,才能勉強稱之為天人合一的初級階段,即人樹合一。當然,後期的走罡步鬥,那就到了人與天體合一了,現在還為時尚早。”
“為啥呼吸轉換時,要雙手猛地抖動呢?我感覺這樣反而破壞了一貫的放鬆感。”我問道。
“這是為了打通手腕處的兩個關口穴位,其實也不影響放鬆,有時,抖一抖,反而更能夠放鬆,甚至提高放鬆的層次和質量。以前,馬先生教十大形時,後手往往時時抖動,弟子們也跟著抖動,但馬先生說我抖是對的,你們抖就錯誤了。哈哈,這裡面有玄機,慢慢練習就會明白的。”
“平衡功太累人,中途休息,在附近練行功,不能跑的太遠吧?”我問道。
“附近散步不要超過大樹的樹蔭,都是可以的。其實,最好是待在原地,累了,可以練習推樹和橫切,以及劍指,都可以緩解疲累,然後再接著練習。”道長徐徐道來,語重心長。
金龍因為是初學,道長格外囑咐,“你脾胃不好,就找一顆大柳樹,練習平衡功。找到樹之後,先不要急著練習,要在樹周圍溜達溜達,看看哪個方向角度舒服,就在這個位置練習。”
“以前,沒注意樹的顏色。現在練功之後,只覺得樹的顏色確實對應著五臟,例如楊樹的樹皮就是白嘩嘩的,而柳樹整個就籠罩著一層黃黃的霧,另外,青松的青色和柏樹的黑色,真的讓人印象深刻。”我說道。
“對,每個生命都有一個氣場,而這個氣場是有顏色的。平衡功稍有層次之後,在練功時,會在你和樹周圍形成一道光圈,就像孫悟空給師傅化的那個圈一樣。”
談著談著,不知怎麼就談到了武侯祠。道長一下子就來氣了。
“說孔明先生的躬耕地在襄陽的,那典型就是對中國文化中的‘氣’沒體會,這兩個地方,我都去過,氣場明顯不一樣。懂氣的方家溜達一圈,自然就心知肚明,不言而喻。我大連一個師兄,功夫比我好多了。他有一次來南陽,我帶他去武侯祠,他一踏上那片土地,一嗅那裡的園林和潭水,就大大讚嘆,‘太好了,太好了’。”
“孔明先生是道家的嗎?”我問道。
“孔明和龐統都是道家的正宗弟子,他們平時上班,當然穿的是工作裝;而一旦做法施法,或需要與天地感應的場合,都是一襲道袍。孔明先生的師傅,可不止水鏡先生一位,也不止他岳父,還有幾位師傅是武當山的道長,其中一位住在隆中。”道長接著道。
“哦,怪不得那篇著名的對策有人稱為‘隆中對’。”王博士道。
“哈哈,孔明先生肯定時常去武當山,途中經過隆中,與其隆中的師傅縱論天下時勢,所謂‘對’,其實就是師傅徒弟們在一塊的聊天記錄罷了。某地方的人當年去北京公關,結果中學教材就把那篇文章命名為‘隆中對’”道長徐徐道來。
“原來如此,南陽武侯祠時常去,講解員們每每講到’隆中對‘的時候,都略顯尷尬,往往避而不談,或者改名為’茅廬對‘或’草廬對‘。”我道。
“以漢水為界,當時南為南郡,北為南陽郡。哪有什麼南陽郡當時包括襄陽一說。”
頓了頓,道長接著又嘆道,“哎,別的不說,你看南陽武侯祠的古樹,樹齡上千年的就有好多,建築可以重建,但古樹誰也沒法重栽,說一個地方的人文厚重,古樹往往是最好的證明,在這點上,襄陽能與南陽比嗎?
我師傅在教我平衡功的時候,一再強調,幾百年的古樹只可敬仰,不可對練,古樹有靈呀。小時候,我和父母在南陽縣大院居住,就是中國四大道觀之一的玄妙觀,那裡面的古樹才叫一個可觀呀,誰料想被砍伐了,當時砍伐後,古樹橫倒,直徑比我還高,你可想古樹有多大。哎,真是可惜呀!”
“靈氣和古樹,這兩點在當前的學術上很難作為證明。古今地名及其領域的變遷,更是受制於戰亂,很難考證。武侯祠裡面最大最醒目的一個匾額,即’隱居求志‘似乎也是一個證明吧。”
“對,孔明先生躬耕隱居,可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刻苦學習,積蓄力量,時刻準備著為國家為民族奮鬥的。在這種情況下,你說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是居住於當時有’帝鄉‘之稱的南陽呢?還是偏僻閉塞的襄陽,任誰都能想得出來。南陽當時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很多,訊息靈通,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資訊都可以在此探知,對於一個念念不忘’求志‘者而言,再也沒有比南陽更好的了。”道長愈說愈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