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30日晚上,剛剛建成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裡燈火通明,裡面正在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的國慶招待會。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和80多個國家的貴賓以及我國各屆代表、少數民族共4647人齊聚一堂,一起參加了這場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慶宴會。
這是人民大會堂建成以後第一次面對世界亮相,也是新中國第一次舉辦這麼盛大的宴會。現場一片熱鬧祥和,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就在各國元首、政要各界人士熱情洋溢的舉杯慶祝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就在他們頭頂的天花板上,竟然藏著50個人。
這50人是什麼身份?他們又為什麼藏身天花板上呢?這場盛大的國宴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這要先從這場人民大會堂第一宴的背景講起。每年國慶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9月30日,我們國家總會舉行國慶招待會邀請各界人士。以往都是在北京飯店舉行的招待會。直到1959年人民大會堂建成。恰逢國慶十週年,這一年的國慶招待會就定在了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
人民大會堂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說過以後要建造一座萬人大會堂。只是由於各種原因以及沒有令大多數人滿意的方案,人民大會堂的建設一直沒有提上日程。
1958年,由北京市副市長傳達了中央要建設十大公共建築的,人民大會堂名列其中。這批公共建築要在1959年十週年國慶的時候完工,無疑是個艱鉅的任務。
中國建築學會向建築屆發出邀請,三天時間十幾個有名的建築大師就齊聚北京為十大建築設計獻策。
當其他建築紛紛有序進行的時候,萬人大會堂卻遲遲不能動工。方案一個個被推翻,始終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人民大會堂的方案之所以難設計,一個重點在與讓萬人大會堂裡的每個人都能看得見,聽得清。安全的同時還不感受到壓抑呢。
有專家指出,大會堂人均9平方超出了聲學處理的極限,要是都能聽得清,那是世界奇蹟。
無奈之下,負責人民大會堂的工作人員再一次敲了西花廳的門。聽完彙報後,周恩來總理沉思了一會兒嘴裡唸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工作人員一時摸不到頭腦,總理解釋說:“人們站在地上並不覺得天有多高。這句話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示。我們為什麼不能從水天一色的意境出發呢?”
說著,周總理拿起了筆在紙上向工作人員描畫起來。“水天一色”的想法給了建築人員思路。人民大會堂的頂部設計成穹頂狀,上面幾百萬個小的吸聲孔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吸聲板。這樣一來,主席臺上的聲音沒有了迴音而是變成了混響,每一個大會堂的人都能夠聽到。這是中國人創造的奇蹟!
歷時11個月建設的萬人大會堂終於在1959年9月23日建成。毛主席親自給大會堂起名為 “人民大會堂”。
從建成到9月30日的國慶招待會只有7天的時間。負責這場宴會的工作人員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國宴總負責人鄭連福為此憂心忡忡,戰戰兢兢地處理著一個又一個問題。鄭連福的父親就是北京六國飯店的服務員,1931年,13歲的鄭連福透過父親找到了一份工作——北京球檯的雜工。那是一個國際俱樂部,規矩多。稍有錯誤就會引來外國人的辱罵。三年後,鄭連福憑藉著紮實的工作經驗來到了北京飯店做工。
當時的北京飯店是法國人收購來的,所有的規章制度、規矩做派都按照西方。也正是在這裡積攢的經驗讓鄭連福有了外事工作的經驗。
鄭連福踏實肯幹又聰明,從學徒做起不僅學習了5國常用語言,還積累了許多宴會設計經驗。不斷進步的鄭連福被華人經理看中提拔培養,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鄭連福已經是飯店的總負責人了。
新中國成立後,需要許多進行許多國事和外交活動。這時就需要一支經驗豐富、高質量的服務隊伍。當時的北京飯店是北京最大、最高階的飯店。而且有著豐富的涉外服務經驗,設施、技術力量方面都很強。國務院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北京飯店。
因此,北京飯店也成為接待國賓的主要場所和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是舉行國宴的場所。開國大典的國慶招待會就是在這裡舉辦的。而新中國的第一次大規模宴會就是由鄭連福負責的。當他和北京飯店的員工們見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時激動地熱淚盈眶,激動地好幾天都睡不著。
也就是從那以後,鄭連福成為國家各種宴會的總負責人。從1952年到1959年,鄭連福接待了20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漸漸地,鄭連福有了一個“國宴總管”的稱號。
不過儘管他經驗豐富,像這種將近5000人的聚會還是第一次見。而且這次宴會的場所不再是鄭連福熟悉的北京飯店,而是剛剛建成的人民大會堂。這場宴會的規格也是空前的,除了國內各界知名代表,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領袖、政要。
根據新中國成立十週年招待會的相關檔案,會場佈置要求:“宴會廳內擺圓桌,每桌坐10到11人。”也就是說,要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裡擺放下460多張桌子。
宴會廳的面積是7000平方米。除了這460多張桌子,宴會廳裡還包括主席臺、主賓席、樂隊的位置、過道,必須擺放的櫃檯還有安全通道,服務通道等等。
所以,鄭連福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擺下這麼多桌子。
難度這麼大的排桌擺位工作,光靠想象是無法完成的,鄭連福和同事們在宴會開始的三天前,終於進入了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
到了宴會廳,鄭連福發才直觀地感受到這次任務有多難。人民大會堂東西宴會廳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6米,高15米,面積7000多平方米,東西兩側各配有一個大廚房,超大的空間顯示了主人的海納百川,迎接八方來客的博大胸懷。 更難得是,最開始鄭連福接到是要求是擺下500張桌子。究竟如何合理地擺下這500張桌子呢?是鄭連福和他的同事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空蕩蕩的宴會廳裡,鄭連福和他的同事們扯著皮尺量過來又量過去,然後又根據桌子的面積大小測算。 鄭連福還畫了一張大廳的平面圖,用旗子來試驗擺放。可是無論是實地的丈量測算,還是在圖上擺棋子,怎麼放也放不下500張桌子。
一個又一個方案在鄭連福的腦海中浮現,卻又一個又一個被否定。其實要單純地擺下500張桌子並不是很難,只是國宴的規矩比較多。比如不能夠隨意挪動某張桌子,整個宴會廳裡的桌子是一盤棋。即使挪動一個不重要的桌子,也會牽連帶動主桌的位置,如果主桌的位置偏移了,就不能稱之為主桌了。另外,服務通道和安全通道的寬度也不能減少,這些有關部門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改動。
就在鄭連福焦頭爛額的時候,突然收到一個好訊息,確實宴會廳改成了472桌。這個決定讓鄭連福輕鬆不少,透過多方設計,他們終於設計出了一套既不擁擠又不失禮節的方案。 不過,對於鄭連福和宴會設計人員來說,各種考驗才剛開始。
從宴會佈置到選單準備,從食品衛生安全到宴會安全,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都馬虎不得。 雖然說新中國建國十年以來歷次的國慶宴會都是由北京飯店獨立或者在其他單位協助下完成的,對於國慶宴會已經駕輕就熟了。但是這次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一宴,依然讓設計人員們倍感壓力。
落成使用的大會堂各項設施和工作人員還不健全。服務人員是從全國各地招過來的,平均年紀不過十七八歲,經驗不足。
為了順利將人民大會堂的“第一宴”辦好,有關部門將北京飯店和其他有名的飯店大廚、服務人員聚在一起臨時組成了一個服務隊伍。這些從各個飯店過來的服務員都要經過統一的培訓,從託一塊磚頭開始嚴格訓練服務技巧,直至每一個細節無可挑剔。在這個舉世矚目的外交舞臺上,每一個細節都帶有國家的含義,因此不能有絲毫疏忽。
當時,人民大會堂的許多外交禮儀和禮儀規範都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點下建立起來的。青年時代的周恩來曾經留學歐洲,瞭解西方的社交禮節。他親自對人民大會堂的禮儀、規範做了細緻的的規定。比如在有女士的情況下,無論上菜還是倒水倒酒,都是女士優先,並且倒酒要先外後內。
大會堂的服務員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毛澤東,周恩來的領導人的鼓勵下,努力補習文化知識,瞭解各國的風俗習慣,滿腔熱情的投入到為領導和各國兵服務的工作當中。
不過,雖然經過嚴格的訓練,但一些年紀小的服務員還是難免會緊張。 據十週年招待宴會上的服務員張善蘭回憶,當時她端著一杯水只覺得腿軟連走路都不會走了。後來走到主席面前時,主席發現了她的緊張就問張善蘭是哪的人,還寬慰了她兩句。這才讓張善蘭輕鬆了不少。
宴會廳大概有7000平方米左右,這麼大的地方,說話不能保證人人都能聽到,可是如果使用擴音器,又怕聲音太大,干擾宴會。 鄭連福為此事傷透了腦筋,幸虧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找到了靈感。馬路上行人可以看紅綠燈行動,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也可以安裝不同顏色的指示燈指揮服務人員。為了保證整個廚房和整個會場的所有服務人員都能看到指示燈的指令,鄭連福把不同方向的牆上都裝上了三色指揮燈。為了方便服務人員有序地進行工作,鄭連福又將整個宴會廳的服務任務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根據每個區的大小規模和人數來確定服務人員的數量。
這樣一來,在宴會開始後,鄭連福自己就可以站在主席臺的西側負責現場排程指控,控制指示燈。所有的服務人員就按照指示燈的指令行動。 在菜單方面,除了水果,每桌要上14道菜,472桌共計7080道。這麼多菜要怎麼加工、怎麼上桌?高連福決定菜品先在北京飯店準備成半成品再運到人民大會堂完成切片、裝盤、上菜等工作。
另外,由於這次宴會人員眾多,怎樣安排入場也是一個問題,而且是大問題。既要保持秩序,也要保證安全。雖然這個不屬於高連福的工作範圍,但是他認為這也是保證宴會順利開始的一大事情,必須要落實。
根據外交部儲存的入場路線示意圖顯示,當時的安排是外賓分單雙號從人民大會堂北門進場上樓可以直達宴會廳。內賓則從大會堂東門入場分別從東南角、西南角、東北角、西北角樓梯上樓進入宴會廳。
因為人數眾多,除了入場線路做了規劃,鄭連福對入場時間也做了規定。入場的時間按照賓客落座的不同區域劃分為六個區。比如6點25分到38分是第六區的入場時間。
被邀請的每一個人除了收到請柬之外,還會收到一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籌備委員會注意事項》。
這份檔案上說明了被邀請人的所在的區、桌位以及入場時間和走哪個門。
總之,為了讓這次近5000人的宴會順利進行,高連福把能想到的都做了周到的安排。
就在鄭連福和同事們加班加點地佈置宴會時,人民大會堂設計者之一的沈勃卻接到了一個緊急的電話。沈勃時任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副院長,曾參加了人民大會堂設計建造的全過程。
1959年9月30日,距離國慶招待會還有不到七個小時的時候,沈勃突然接到了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的電話,讓他立刻到市委辦公室,沈勃立刻意識到一定是出事了。而這件事很有可能與人民大會堂有關。
沈勃匆匆忙忙地趕到了市委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就發現辦公室裡還有其他三個陌生人。書記劉仁向沈勃介紹了這三個人,原來他們是北京市公安局的同志。沈波心中納了悶,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沈勃,怎麼人民大會堂不安全呢?” 劉書記這句話讓沈勃嚇了一跳,一下子就懵掉了。站在旁邊的公安局同志解釋道“不是人民大會堂不安全,是宴會廳不安全。”
沈勃恍然大悟,心裡一下子明白了。
建國初期,我國的國民經濟基礎極為薄弱。當時全國的鋼產量僅為158萬噸。受到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人民大會堂的頂棚採用的是木龍骨架。
人民大會堂的天花板上隱藏著數以千計的縱橫交錯的木龍骨,公安局說的不安全的因素就來自於這些木龍骨。 由於大會堂頂棚上電線密佈,誰也不能保證不出現意外。如果發生線路打火很可能會引起火災。
因此,公安局的同志在做最後的檢查工作時認為,宴會廳的房梁使用了大量的木質龍骨,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再加上地面有7000平方米的木地板,如果發生火災,那麼後果不堪設想,這涉及到5000多人的安全。 不用公安局的人多說,沈勃就知道這個問題有多麼的嚴重。只是,此時距離國慶招待會召開只剩下七個小時了,國家領導人、外國貴賓和各界人士就要到了,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麼招待會又怎麼開呢?這個重大的問題擺在眼前,劉仁書記說道:“要不我們請示周總理,另安排地方。”沈勃心裡清楚,這個辦法並不可行。現在請柬都發出去了,那麼多的外國貴賓就等著目睹人民大會堂近5000人的盛宴呢,這地方怎麼可以說換就換呢?集全國之力修建起來的人民大會堂第一次亮相,就發生這種問題,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況且要保證將近5000人同時就餐,現在換地方根本就來不及準備,而且現有地方也找不到能夠容納5000人的宴會廳。就算能找到地方,別人不說,國宴總管鄭連福也不會同意。
所有的人力、物料準備就緒,這個時候要是換地方,根本不可能有時間重新準備。
這些問題在沈勃的腦海中一一的閃現,時間緊急,他當機立斷做出決定:“我認為,今天在人民大會堂辦招待會是安全的。”
聽了沈勃的保證,劉仁書記算是鬆了一口氣。但是安全這個事不是兒戲,口說無憑。那麼究竟要靠什麼來保證這次宴會的安全呢?沈勃之所以這麼肯定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大廳是安全的。一是他相信人民大會堂的建造質量,二是,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
從北京市委的辦公室一出來,沈勃就聯絡了老工人和人民大會堂機電科的電工。然後,沈勃帶著他們爬上了人民大會堂的頂棚,開始了地毯式的排查。
此外,沈勃還有一個更大膽的安排,這個安排要對外嚴格保密,連鄭連福都不能知道。 在沈勃帶著老工人對所有的線路檢查一遍之後,為了宴會能夠順利的安全進行,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這個決定就是:在宴會進行過程中,安排50名老工人手持棉被隱藏在頂棚當中,時刻準備滅火,而他則和同事在宴會廳二層走廊的西北角時刻關注著現場的動向。經過許多人的不眠之夜,終於迎來了1959年9月30日的國慶招待會。但是,對於鄭連福和沈勃來說,考驗還遠沒有結束。
宴會開始後,鄭連福就站在主席臺的西側。看似平靜的鄭連福每時每刻都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現場的服務人員都按照牆上的指示燈行動,控制各處指示燈的人正是鄭連福。
他既要根據整個宴會的時間協調排程廚師的烹飪時間和服務人員的上菜時間,還要掌握好領導講話的時間,國歌的播放時間等等。鄭連福就像個交通警察一樣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宴會上的一切。
宴會上,賓客們舉杯共飲,十分融洽。他們卻都不知道就在他們的頭頂上,50個人正在嚴陣以待,只要有一絲火花就會被撲滅。與此同時,沈勃正死死地盯著整個大會堂的情況。
沈勃先生後來回憶,當時注意力全在宴會的安全上。雖然他站的位置能看到整個宴會廳,卻緊張得連周總理的致辭都沒聽到。
即使各項工作都做了安排,可沈勃的心裡壓力還是不小。就在他盯著宴會廳的時候,突然後廚發出一聲響。保衛人員立馬趕過去檢視情況。
原來是一位廚師對煤氣灶不熟悉,只是虛驚一場。這雖然是個小插曲,但是對於這場盛大的國宴來說可不算是小事。因為任何一個小細節都有可能造成重大失誤。
正是由於鄭連福和沈勃等人這樣細緻穩妥的安排、排查才保證了人民大會堂第一宴的順利進行。看似一場宴席的背後更凝結著無數人的辛勤付出,也彰顯著中國人兢兢業業的認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