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女士回廈門市中醫院內分泌科複查時,摸著自己已經恢復光滑的小腿,笑著對醫生說,“這麼多年來,我的小腿粗得看不到腳脖子,面板也疙疙瘩瘩的,從沒想過是為什麼,沒想到這也是病。”
50歲出頭的徐女士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近3年時間,一個月前到廈門市中醫院內分泌科隨訪就診時,發現自己因甲亢導致肝功能受損,需要入院接受治療。進一步治療時,內分泌科主任葉向榮還發現她的雙腿因甲狀腺功能失調,出現了黏液性水腫,雙小腿面板呈現粗糙、增厚、蠟樣改變。密密麻麻的腫塊佈滿小腿前側靠近腳踝的位置,最大的腫塊直徑有2釐米。這些腫塊還連在一起,讓腳脖子都腫得變形,和癩蛤蟆背上的疙瘩樣很是相似。如果不進行治療,輕者影響美觀,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
在對徐女士進行保肝治療的同時,管床醫師林琳在評估確認沒有相關禁忌症後,對她的小腿前側的黏液性水腫部位進行激素區域性注射治療,同時配合抗甲亢處理。大約一個月後,徐女士的小腿區域性面板由原本的區域性隆起、膚質粗糙,逐步變軟,隆起消失。出院後,她回門診隨訪,確認甲狀腺功能控制良好,正處於藥物減量階段,而脛前黏液性水腫亦未再發。
葉向榮介紹,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是臨床常見疾病,患者可有多種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甲狀腺腫大、突眼和心悸等,臨床較少出現區域性水腫和甲狀腺相關面板病,如脛前黏液性水腫,其與甲狀腺自身免疫有關。脛前黏液性水腫由國外在1895年初次報道,在中國的甲狀腺疾病患者中患病率為1.6%。4%的甲狀腺相關眼病患者可出現脛前黏液性水腫。
至於發病原因,甲亢時的黏液性水腫是免疫應答的結果,抗原抗體產生的免疫複合物堆積,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面板真皮層,同時也有黏蛋白增多造成水腫。而黏蛋白是由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在甲減患者黏蛋白數量增多更明顯,黏蛋白吸水效能非常強,正常時是保證面板水分,數量增多就會帶來水腫。
甲亢合併脛前黏液性水腫通常出現在小腿前側,偶爾也會出現在其他部位,包括肢體末端、外科手術瘢痕、接種疫苗部位以及受外傷或受壓力部位。區域性面板開始為蠟樣光澤,通常面板顏色變淺,表現為肉色或者土黃色,面板增厚,質地較硬。大多數患者表現為非凹陷性水腫和塊狀的病變,有的也可能出現小結節。皮腫的病變比較少見,大約出現在5%的患者當中。病變不易發展為潰瘍,但會出現瘙癢。區域性面板的改變平均發生在甲亢出現後12-24個月,有的病例在診斷甲亢後數年才會出現。因此,在治療甲亢期間,對甲功的隨訪非常重要。
(廈門日報記者 劉蓉 通訊員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