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代的書信和詩文都描寫傳神,比喻生動,更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警句和成語。比如戰國時荀子的《勸學》,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中唐韓愈的《進學解》等等,都是行文流暢,耐人咀嚼。
古代還有很多著名人士,其中有些功高蓋世,卻無辜被害;有些激 流勇退,終於保全性命。雖然後世的評價不同,可是他們的人生經歷卻非常值得大家深思。下面分享范蠡的一封信,只有120個字,卻貢獻了6個成語,更是哲思精警。
遺大夫種書
吾聞天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賢人乎?蠡雖不才,明知進退。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免已盡,良犬就烹。
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明矣!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國宛(河南南陽)人,曾任越國大夫。他盡心竭力地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身退後,攜佳人而泛海,又赴齊國經商,是文化史上功成即退、全身遠害的典型。
種,即文種,也是幫助越王滅吳復國的功臣。范蠡雖助越滅吳,卻已看透勾踐兇殘奸險,可共危難,不可共安樂,故識機及時進退,並提醒文種儘快離開,免遭其害。
作者先以自然界的四時更替、春生冬伐作比,闡述了萬物繁榮腐朽、緣起緣滅的必然規律。然後再聯想到人世間的禍福盛衰,不可能一直通達,也不會總是窮塞,而是相互轉化,不斷變換。
接下來作者闡述自己的觀點,古代的賢人知進退存亡,而自己雖然無法與堯舜相比,但也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
寫到這裡,作者還覺得不夠有說服力,於是又繼續運用比喻手法,鳥散弓藏、免盡犬烹,多麼形象生動,估計對方應該有所心動。
作者還給勾踐看了面相,長頸鳥喙、鷹視狼步,描摹越王嘴尖頸長,像鷹一樣看人,像狼一樣走路,既形象,又深刻。
最後范蠡又透過自己的經驗,深入分析越王勾踐的為人特點,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可以一起經歷危險,卻不能在一塊度過安穩日子。
這篇短文哲思精警,充滿智慧,揭露了古代專制制度的一個普遍規律,即君王處於危難或開創基業時,會利用一切人才;而一旦轉危為安、基業穩固之後,則視功臣為隱患,必欲除之而後放心,故有伴君如伴虎之說。
處於這樣艱難的生存環境,志士俊傑要想使自己有所建樹,而又能保全生命,就必須善識進退,絕不可沉醉功名。全文雖然看似具有人生哲學和生存智慧,但是細加品味,卻充滿悲涼。
范蠡的這封信行文簡短,比如作者以自然界的“春生冬伐”,類比人生的“泰終必否”,一個深奧的哲理,就變得十分淺顯。作者還貢獻了六個成語,“長頸鳥喙、鷹視狼步,鳥散弓藏、免盡犬烹,否終而泰、患難與共”,這些妙喻也已進入了優秀成語的寶庫。
遺憾的是,文種看了信,雖然有了防備,但只是經常告病不去上朝,卻依然抱著僥倖心理。可是勾踐對他早已心存忌憚,後來有人汙衊文種有意謀反,勾踐就賞賜給文種一把劍,於是文種不得已,只能自殺身亡,令人感到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