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考古工作者們推開了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地宮大門。在這個塵封了四百年之久的地宮中,埋葬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后,原配孝端皇后王喜姐,追封孝靖皇后王氏,也就是明史中經常提到的王恭妃。在地宮後殿的一個偏僻角落中,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孝靖皇后的墓誌銘。
數百年來,野史傳聞王恭妃是一個年紀很大的宮女,被鄭貴妃輕蔑地叫做老媽子。但定陵出土的墓誌銘澄清了這些傳聞。
根據出土墓誌記載,王恭妃出生於嘉靖四十四年,比明神宗朱翊鈞小兩歲。王恭妃出身於宣府都司軍戶。萬曆六年,14歲的王氏選入掖庭,成了李太后身邊的宮女。
萬曆九年的冬天,皇帝路過慈寧宮,臨幸了時年17歲的王姑娘。不久,她就發現自己懷孕了。
按說皇帝臨幸宮女本是尋常事,但王氏是李太后身邊的宮女,兒子和母親的婢女有染,這說出去就不太好聽了,所以朱翊鈞極力向母親隱晦此事。
隨著王氏懷孕月份越來越大,此事已經難以隱瞞。在一次家宴上,李太后提到慈寧宮有宮女懷孕,萬曆佯作不知,李太后命人取來內起居注,無奈之下,萬曆承認了自己臨幸過王氏。
當時朱翊鈞已經成婚四年,只和皇后生下了一個女兒。盼孫心切的李太后得知王氏有孕後,十分高興,讓兒子為王氏封妃。
萬曆十年六月,王氏被冊封為恭妃。兩個月後,長子朱常洛就出生了。若說萬曆皇帝從一開始就討厭王恭妃母子是不準確的。
事實上,萬曆對長子的出生是非常高興的。在朱常洛出生後,萬曆不僅調撥了三十萬兩白銀賞賜百官,還下詔大赦天下。
萬曆十二年,萬曆和王恭妃又生下了一個女兒,起名朱軒嫄,封號雲夢公主。然而這個女兒年僅四歲就夭折了,和其他姐妹一起被葬在北京西山。
在定陵考古發掘現場,考古工作者在孝靖皇后(王恭妃)的陪葬品中發現了一箱小女孩的用品,裡面的三件童衣就是雲夢公主的遺物。
王恭妃把雲夢公主的遺物帶入墳墓陪葬,不僅是思念女兒,也是懷念她這一生中短暫的幸福時光。
萬曆十四年,鄭貴妃生下了福王朱常洵,萬曆不顧群臣反對,進封鄭貴妃為皇貴妃。從此,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開始了。
所謂的“國本之爭”,就是萬曆不喜歡長子朱常洛,想立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為嗣,因此常年與朝臣爭論不休。
外朝的爭端,波及到後宮中,就是王恭妃被萬曆皇帝所冷落。從定陵考古發掘結果來看,王恭妃的隨葬品中有一件舊衣經過了多次縫補。在崇尚奢華的晚明後宮中,王恭妃竟窘迫到連衣服都換不了新的。
萬曆二十九年,萬曆迫於壓力,終於冊封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移居慈慶宮。然而王恭妃從此被禁錮在景陽宮中,再也不能與兒子相見。
五年後,朱常洛的長子朱由校出生,王恭妃晉封為皇貴妃。此時距離她首次封妃已經過去了24年。
雖然皇貴妃這個名號看起來極為尊貴,僅次於皇后,但是這並不能讓萬曆對她更尊重一些。鄭皇貴妃依然得寵,王皇貴妃只能在枯坐深宮。
萬曆三十九年九月,皇太子的生母王皇貴妃去世,享年47歲。
接聖諭:皇貴妃王氏於十三日酉時薨逝,閣臣具題恭慰。隨奉聖諭:皇貴妃王氏,朕以誕育皇太子,命居一宮。自適前月間偶爾有疾,即著皇太子自問安數次,不意昨以疾終,朕深悼惜。——《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八十七》
在王皇貴妃臨終前,朱常洛才得以探望生母,母子倆抱頭痛哭,在場的人也無不落淚。萬曆在詔書中稱自己“深悼惜”,但是在操辦王皇貴妃的身後事上,萬曆卻盡顯涼薄本色。
作為嗣君的生母,王皇貴妃的喪事理應更加隆重,但是萬曆卻只想草草埋葬。在一拖再拖之下,萬曆選定了天壽山的東井作為王皇貴妃的墓地,而且不允許皇太子為生母送葬。
王皇貴妃就這樣死了,她臨終前對著兒子說:“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恨!”但是她的兒子朱常洛,擔驚受怕地當了19年太子後,好不容易在萬曆四十八年八月登基為帝,不到一個月就病死了。成了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朱常洛死後,長子朱由校登基,追諡祖母王皇貴妃為孝靖皇后,從東井遷葬至定陵,與萬曆合葬。還按照皇后的規制,陪葬了冊寶和鳳冠。這時距離她去世已經有將近十年了。
但死後的哀榮,又與生前的悲若何干呢?王恭妃的一生在深宮中蹉跎,在皇帝的冷眼下苟活,苦熬了三十年,最終孤苦死在了深宮之中。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那些在後宮中凋零的女子,大多被掩蓋在了史冊之中。王恭妃墓誌銘的出土,也讓我們得到了史書之外的更多資訊。在王恭妃墓誌銘結尾有這樣一句話:
妃賢著椒塗,譽流蘭掖,蒙眷於聖主,誕毓乎震英,肇啟多孫,用延繁祉。懿諡既彰於玉冊,休嘉永庇乎金枝。然則為妃也者,其亦無愧於穹壤矣乎!
這段話的大意是王恭妃無愧於她短暫地一生。雖然墓誌銘對傳主多是褒美之詞,但這段話也能代表明廷對王恭妃的蓋棺定論——王恭妃的德行和作為亦是無愧於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