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簡稱“陝”或“秦”,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西安,位於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總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國家授時中心位於該省 。
陝西省地勢呈南北高、中間低,由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貌構成,其中黃土高原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橫跨三個氣候帶,陝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季風氣候,關中及陝北大部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陝南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關中八大怪是指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大致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出現的八種獨特的傳統民風民俗。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陝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陝西的風趣。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典故:東晉有個“身無長物”的典故,說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風俗。此風尚的轉變應在晉以後,關中地區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勢稍有改變,膝蓋不著地了,大腿壓在小腿肚子上,就變成為蹲姿,於是乎想蹲就蹲,此風尚也就世襲了下來。
“蹲景”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實屬一種硬功夫。
關中人把蹲叫圪蹴(gejiu),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並直端坐於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後跟上。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臥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乾旱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只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郁。“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面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也算正統。既然關中男人還不錯,那麼,這裡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了。配合這一觀念的還有這裡的地理優勢,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於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在關中地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佔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於此,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第四怪手帕頭上戴
在關中風俗中這一怪最好解釋了。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颳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幹活串戶沒個遮蔽可不行,頂塊手帕不能算怪吧?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走親戚,回門子(回孃家),下地幹活時這個自制的手帕就發揮出大作用,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
一般婦女是頂在頭上遮陽擋風,下毛毛雨還能頂一陣子。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別的用處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髒頭髮。關中地區雖然號稱“八水繞長安”,但地處西北總體缺水,過去沒有洗澡設施,除了夏天別的季節都有問題。洗頭也不方便,怕頭上生蝨子,於是,男人們都剃光瓢(光頭),留長髮的婦女就麻煩了,怕頭弄髒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頭包起來了。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第五怪麵條像褲帶
陝西地處中國內地中部,降水量較少,乾燥,因此盛產小麥,當地人民以麵食為主。各種各樣的麵食,其中有一種當地特有的面叫做(地方音面“Biángbiáng”)面,(。一根麵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幣差不多,像人的皮帶 一樣,一根麵條通常可達二兩,因而對飯量小的人來講,一頓飯吃一根麵條就足夠了。這個“biang”字,據傳說,非常難寫,筆畫很多。關於這個“biang”字有一個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朝裡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間夾個言嘍嘍,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撾個勾搭勾麻糖,坐上車車走咸陽”。
單是一個簡單的麵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棍棍面、片片面、涼麵、臊子面、酸湯麵、漿水面等等。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關中地區的麵館,一碗麵只有一根麵條,但若要讓一個弱女子能把這根麵條吃完,那也是難事。 其中屬棍棍面最長,臊子面最少,一碗飯只夠吃一口,因此又得名:一口香。關中的男人娶媳婦,大多都是要看這女人的擀麵手藝了。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
名稱由來:由於關中地區以前為了避免浪費,且屬於大家庭吃飯的傳統,所以,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並且由於面體發酵比較好,厚度適中,俗稱“鍋盔”。
鍋盔是一種用慢火烙的大餅,形狀大如鍋蓋。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動的,人要騎在槓子上壓揉,然後放在大鍋裡,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這樣的鍋盔外焦裡酥,清香可口,邊薄中厚,表面鼓起,饃瓤幹酥,層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鍋盔很大,大得像鍋蓋一樣,所以叫做鍋盔像鍋蓋。當然它也很厚,吃的時候要張著大嘴,那自然也要瞪著眼睛,所以這種鍋盔又叫“瞪眼鍋盔”。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都說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們和陝西人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他們拿辣子當作料,陝西人拿辣子當菜。陝西特有的一種“秦椒”被稱為“辣椒之王”,關中人沒菜、沒油、沒肉都可以,唯獨不能沒有辣子。賈平凹在散文裡寫道:“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撈麵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嚷嚷。”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鍾,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幹辣子面,而是油潑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僅辣味十足,而且具有獨特的香味。
常見的做法是辣子罐裡的辣子面不能放滿,六成即可,放點鹽、胡椒或者別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最好,油溫很有講究,高了,辣子面會焦的,燙出來的味道就會發苦;低了,就沒有辣子的香味,卻是生油味,油溫控制在八九成熱,邊倒邊攪,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沒了就行了,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滿街都能聞見。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四是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歡迎大家多多關注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