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西方殖民者透過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粉碎了清廷長期堅持的“閉關鎖國”策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但客觀來說,西方殖民者也帶來了工業文明先進的科技,制度和思想。
這些東西使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英國透過鴉片戰爭,強迫清廷簽訂了《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那龐大的市場。之後,西方的“高科技產品”開始大量的湧入中國。
比如,“洋火”,即火柴。“馬燈”,即煤油燈。“洋槍”,即燧發槍。“洋布”,即平紋布等等。
這些產品使中國從明末就開始出現的,大量擁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廠,全部倒閉。
不僅如此,由於當時西方奉行著“寧可賠本,也要開啟中國市場”的精神,所以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貿易出口迅猛增長。
而中國這邊,貿易出口的“王牌”,茶葉生意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英國長期盜種中國的茶樹,終於在1853年於印度試種成功。結果中國茶葉不再是“壟斷產品”,價格暴跌,茶商損失慘重。
到了第2次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西方列強的貿易,出口中國產品所賺到的錢開始少於進口西方產品的錢。
面對這種不利情況,洋務派們提出了“求富”的口號。
在中國人看來,英國人用中國的茶樹生產出茶葉,不僅解決了國內龐大的需求,而且還“厚著臉皮”打入國際市場,把中國茶商的飯碗給砸了。
所以,洋務派們決定不顧頑固派們所謂“要臉”的阻撓,選擇了“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即進口西方的機器,然後生產產品,滿足國內市場,並伺機打入國際市場,把洋人的飯碗也砸了。
首先,因為當時中國的船運業快被西方的輪船公司搞垮了,而且這行業利潤巨大,所以李鴻章先於1872年建立了輪船招商局。
經營了6年後,1879年,這一年除去開銷,利潤高達67萬兩白銀!這還是長期與英國輪船公司競價的結果。
到了1882年,10年使橫行於中國船運業的兩家英國輪船公司,“太古”和“怡和”少賺了2000多萬銀子!逼得兩家船運巨頭不得不坐下來與輪船招商局談判,簽訂“齊價合同”,共同壟斷中國船運市場。
因為船運業異常發達,所以煤炭的需求也非常巨大。當時在中國沿海,外國輪船每年的煤炭消耗量高達40萬噸!此外,清廷開始建設近代海軍,對煤炭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而當時使用的煤炭卻大多都是進口外國煤炭,為了避免銀子全流入了外國人的腰包,清廷開始建設自己的採煤工業。
清廷相繼建立了磁州煤礦,基隆煤礦,池州煤礦,開平煤礦,荊門煤礦等等,其中以開平煤礦最為成功,直接將日本煤“趕出”了渤海灣,幾乎壟斷了天津的煤炭市場。
除煤炭工業外,洋務派建設的軍事工業需要用到鐵,銅,鉛等金屬,而這些金屬當時也靠外購 ,所以洋務派們又建立起了平泉銅礦,鶴峰銅礦,石竹山鉛礦,大冶鐵礦等等。
雖然很多都因為官辦而失敗,但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金屬資源的需求,並打擊了外國礦廠的“漫天要價”。
輕工業方面競爭尤為激烈,光緒18年,即1892年,中國各海關進口的洋布洋紗高達三四千萬兩白銀。
因此洋務派們建立了蘭州織呢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和湖北紡織官局等企業,來分洋商之利。特別是上海機器織布局,即便遭遇火災焚燬後。洋務派們也沒有被挫折所打倒,反而在原廠基礎上建立了規模更加龐大,下設10個分廠的華盛紡織總廠!
在洋務派們不計成本的推動下,雖然沒能砸了洋人的飯碗,而且由於國內的市場巨大,也沒能滿足國內的需求,但建立了許多近代化的工廠和企業,並粉碎了外國對晚清的經濟控制。使清朝的經濟欣欣向榮,實現了“同光中興”。
然而1894年的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併為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