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沛(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講師)
2021年9月,深圳南山博物館展出了來自敘利亞的195件古代珍貴文物,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家所擁有的輝煌古代文明再次引起了國人的熱切關注。在敘利亞古代文物展中,來自希臘化和羅馬帝國時期的帕爾米拉文物可謂展品中的翹楚。帕爾米拉作為由阿拉伯沙漠遊牧部落定居後與當地阿拉米語族群融合而建立起來的綠洲商貿城市,自希臘化時期以來便扮演著連線東西方貿易路線之中轉站和大宗商品集散地的角色。研究帕爾米拉這顆“沙漠明珠”在希臘羅馬時代的興衰,有利於充分認識這一時期以該城為代表的古代敘利亞文明的發展特徵。
“帕爾米拉(Palmyra)”一詞來自拉丁文“椰棗(palm)”,阿拉伯人稱之為“臺德穆爾(Tadmur)”。公元前兩千紀的亞述阿卡德語商業文獻第一次提到臺德穆爾,而希伯來語《舊約》聖經則稱臺德穆爾由以色列國王所羅門所建。進入希臘化時期後,臺德穆爾成為塞琉古王朝統治下繁榮的東西方貿易城市。公元前64年龐培征服敘利亞後,臺德穆爾以帕爾米拉之名進入羅馬帝國統治下,但仍然保持著獨立城市的地位。公元14年後,帕爾米拉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由敘利亞行省管轄。公元32年,帕爾米拉人修建了恢宏壯麗的巴爾神廟,而其城牆要塞設施也於公元1世紀期間逐漸完善。公元75年,維斯佩薌皇帝命人修築了連線帕爾米拉至幼發拉底河岸蘇拉城的道路。由此可見,帕爾米拉自公元1世紀起便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在羅馬帝國的庇護和支援下,帕爾米拉成為羅馬—帕提亞之間政治博弈和從波斯灣至東地中海商路溝通的戰略據點和貿易中繼站。
公元2世紀後,隨著羅馬帝國兼併納巴泰王國造成的商路北移,帕爾米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開始進入繁榮鼎盛期。與此同時,帕爾米拉的領土也逐漸由帕爾米拉城向周邊地區拓展,成為羅馬帝國東方頗具經濟實力的自治城市。公元129年,哈德良皇帝親自拜訪了帕爾米拉,將自己的名字和自治市地位賜予該城。在哈德良的推動下,帕爾米拉市政建設呈現出希臘羅馬文化與東方本土文化傳統相交織的特點。帕爾米拉的羅馬式劇場、柱廊廣場和納布神廟均在安東尼王朝時期得以落成。根據阿拉伯史家的記載,來自阿拉伯人的四大部落的貴族成員共同構成帕爾米拉市議會的主要代表。帕爾米拉在引進希臘羅馬城市管理制度和藝術風格的同時,仍然保留了阿拉伯部落貴族合議的政治制度和對敘利亞本土神祇(如巴爾、納布)的混合崇拜。
進入3世紀中葉後,羅馬帝國先後遭到波斯人和哥特人的大規模入侵,內亂外患頻仍。在這樣的背景下,帕爾米拉的政體也開始由貴族合議制向準君主制發展,其標誌便是出身帕爾米拉四大部落的酋長權力迅速擴大,並由一個“首領(Res)”來總領帕爾米拉內外事務。自公元252年起,帕爾米拉首領奧登納圖斯開始自稱帕爾米拉總督,顯示出強烈的獨立自主傾向。不過,從公元261年起,奧登納圖斯在敘利亞境內先後擊殺僭位稱帝的叛軍領袖,以表明自己繼續效忠羅馬帝國的政治姿態。由於重整羅馬帝國東方局勢的功勞,奧登納圖斯被羅馬皇帝加里恩努斯授予“東方全境大統帥”稱號,兼領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阿拉比亞和安納托利亞諸省。公元263年,奧登納圖斯從波斯凱旋之後被加里恩努斯皇帝授予“偉大的波斯征服者”稱號,同時加號“東方王中之王”。公元266年,奧登納圖斯再次率軍東征波斯,直達其首都泰西封城下並大掠而還。公元267年,奧登納圖斯與其子海蘭一世于波斯撤軍回程途中遭到暗殺,僅10歲的幼子瓦巴拉圖斯在其母后芝諾比婭的攝政下繼位。
芝諾比婭在繼承奧登納圖斯事業的同時,將帕爾米拉從羅馬帝國附屬國向完全獨立的帕爾米拉帝國發展。自公元270年起,帕爾米拉帝國開始對外擴張,芝諾比婭派軍攻佔了羅馬帝國納巴泰—阿拉伯行省首府波斯特拉並洗劫了該城。同年11月,安條克的鑄幣廠也不再發行印有羅馬皇帝克勞迪二世的錢幣,開始把瓦巴拉圖斯的名字刻在新鑄的錢幣上,這表明帕爾米拉帝國已經不再奉羅馬帝國為宗主。不過,這一時期的阿拉伯行省界石銘文仍然使用羅馬帝國的複合式頭銜“傑出者,國王,執政官,大統帥,羅馬公爵”稱呼瓦巴拉圖斯,由此可以看出帕爾米拉與羅馬帝國關係的複雜性和微妙性。
公元271年,芝諾比婭自封奧古斯塔,封瓦巴拉圖斯為奧古斯都,儼然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帕爾米拉帝國的擴張至此達到巔峰。然而好景不長,公元271年底奧勒良皇帝開始率軍渡過海峽反攻進入小亞細亞,帕爾米拉軍隊連戰連敗。公元272年初,羅馬將軍普羅布斯又從帕爾米拉人手中收復了埃及。芝諾比婭率軍在安條克近郊的伊米亞迎戰羅馬軍隊失敗,隨後在艾米薩之戰中再敗後退回帕爾米拉,奧勒良遂將帕爾米拉團團圍困。芝諾比婭試圖逃出城外前往薩珊帝國求援,最後於幼發拉底河邊被羅馬軍隊俘獲。帕爾米拉城隨後投降,至此稱雄羅馬帝國東方達十餘年之久的帕爾米拉帝國宣告滅亡。
帕爾米拉帝國的命運雖然依附於羅馬帝國,但也留下了人類歷史上寶貴的文明交往遺產。從公元前3世紀孔雀帝國在阿富汗留下的銘文中提到臺德穆爾便可以看出,該城在希臘化時期絲綢之路遠端貿易中已經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在羅馬帝國時期,以帕爾米拉為核心的區域貿易網路從波斯灣的卡拉克尼經帕爾米拉延伸至東地中海的安條克,而帕爾米拉商人的船隊也在波斯灣和印度西海岸之間往返貿易。在貿易鼎盛時期,帕爾米拉商人的足跡遍及兩河流域的杜拉—幼羅波斯、巴比倫、塞琉西亞,尼羅河流域的科普託斯,波斯灣的巴林,印度河三角洲以及中亞南部的木鹿等地,形成連線中亞、西亞、南亞和地中海世界的規模龐大的跨國貿易網路。絲綢是帕爾米拉商人中轉貿易的主要商品,帕爾米拉出土的中國絲織品生動地證明了漢代中國和羅馬帝國的貿易往來。除絲綢之外,帕爾米拉商人經手的貿易商品還包括香料、寶石、象牙等其他大宗商品。帕爾米拉商人團體實際上扮演了絲綢之路西段貿易的中介者角色,對羅馬帝國的東方貿易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援,豐富了由波斯和中亞商人主導的傳統絲綢之路貿易網路格局。
另外,位於羅馬帝國、波斯和阿拉伯沙漠之間結合部的有利位置,也使帕爾米拉得以充分吸收周邊各大文明的成果。在帕爾米拉,羅馬式的柱廊、希臘式的神廟與帕爾米拉人崇拜的本土神祇融為一體,而帕爾米拉浮雕和壁畫中的騎射手形象則是汲取帕提亞和薩珊波斯軍事文化的結果。帕爾米拉所匯聚的東西方文明元素,生動體現了公元1-3世紀希臘羅馬文明與古代敘利亞文明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領域的深度交流和互鑑,也體現了古代近東文明在希臘羅馬時代文明交往的普遍性。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5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