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湖北書家何慧敏
購得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陳振濂先生主編的
《民國書法》一套三卷
在閱讀時
他發現書中的
篆、隸作品釋文
存在錯誤或有待商榷的地方
一起來看看何慧敏的解讀
1
圖1
第一卷中
第116頁篆書聯
“跬行安步武,
遠視蕩讙囂”(圖1)
下聯中的“讙”釋為“歡”
不確
《漢典》對“讙(huān)”的解釋:1.喧譁。《說文》:“讙,譁也。”《玉篇》:“讙,讙囂之聲。”2.責備。《方言》卷七:“讙,讓也。讓,北燕曰讙。”《廣雅·釋詁二》:“讙,讓也。”3.鳴。《廣雅·釋詁二》:“讙,鳴也。”4.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西山經》:“翼望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大][集]百聲。”5.通“歡”,喜悅。《禮記·檀弓下》:“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6.古地名。故地在今山東省肥城市南,為春秋時魯國屬地。7.姓。《萬姓統譜·寒韻》:“讙,見《姓苑》。”
另,“讙”還有“huàn、xuān”的讀音,“huàn”同“喚”,“呼喚”之義。《集韻·換韻》:“喚,《說文》:‘評也。’或作‘讙’,亦從言。”“xuān”同“喧”。《漢典》對“歡(huān)”的解釋:1.快樂,高興。2.喜愛,亦指所喜愛的人。3.活躍,起勁,旺盛。《說文》:“歡,喜樂也。”《漢典》釋“讙囂”:“喧譁吵鬧。”《六韜·奇兵》:“鼓行讙囂者,所以行奇謀也。”王安石《鮑公水》詩:“讙囂滿耳不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綜合分析,“讙、歡”只有在“喜悅、喜愛、快樂、高興”的義項上相通,當然喜樂時,是可以“鳴、叫”的,但都不是確指。所以,以“歡”代“讙”是不行的。
2
圖2
第168頁
隸書聯“歲儉梁稷年寒織纊,
詩腸鼓吹俗耳針砭”(圖2)
上聯“歲儉梁稷”
應釋為“歲儉粱稷”
“年寒織纊”
應釋為“年寒纖纊”
纖纊:細棉絲
《書·禹貢》:
“厥篚纖纊。”
孔傳:“纊,細綿。”
孔穎達疏:
“纖是細,故言細綿。”
3
圖3
第191頁
篆書聯“贊皇世業平泉記,
樞密新堂書錦帶”(圖3)
下聯釋文有誤
應為“樞密新堂晝錦詩”
典出查慎行《敬業堂詩集·卷八》
“盛事雕橋紀一時,
壽槐千歲尚虯枝。
贊皇世業平泉記,
樞密新堂晝錦詩。”
其中“密”和“詩”
出自傳抄古文字《古文四聲韻》
黃賓虹書寫時作了變形
辨識不易
4
圖4
第319頁
篆書聯“長壽杯深,換得龍絲鳳吹;
合歡屏暖,丈加金釧霞枝”(圖4)
為集宋人詞句
下聯釋文“丈加金釧霞枝”
應為“交加金釧霞枝”
典出吳文英詞《聲聲慢·詠桂花》
“藍雲籠曉,玉樹懸秋,
交加金釧霞枝。”
5
圖5
第327頁
篆書聯“對花臨畫有人不俗,
參蔥辟世無我乃尊”(圖5)
下聯“參蔥”應為“參玄”
參玄,佛教語,猶參禪
此作“玄”字寫法有誤
又加誤釋
可謂錯上加錯
6
圖6
第331頁
篆書聯“大異卅趨為其賢醫,
不菹人好歸而求之”(圖6)
聯語錯釋,文理不通
應釋為“大異世趨為其賢也,
不羨人好歸而求之”
《漢典》釋“醫”:1.治病。2.治病的人。3.治病的科學。《說文解字》:“盛弓弩矢器也。從匸從矢。《國語》曰:‘兵不解醫。’於計切。”《說文解字注》:“(醫)臧弓弩矢器也。臧各本作盛。今依廣韻。此器可隱藏兵器也。從矢。會意。矢亦聲。春秋《國語》曰:兵不解醫。齊語文。今國語作翳。假借字。韋曰:翳所以蔽兵也。按古翳隱,翳薈字皆當於醫義引申,不當借華蓋字也。翳行而醫廢矣。”
《說文解字》:“‘
’女陰也。象形。‘
’秦刻石也字。”《說文解字注》:“‘
’女陰也。此篆字女陰是本義。”《說文解字注》:“‘
’秦刻石‘也’字。《秦始皇本紀》二世元年,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顏氏家訓》載開皇二年長安掘得秦鐵稱權,有鐫銘,與史記合。其於久遠也,‘也’字正作‘
’。俗本訛作‘世’。薛尚功歷代鐘鼎款識載秦權一、秦斤一。文與《家訓》同。而權作‘
’、‘斤’作‘殹’。又知‘也、殹’通用。鄭樵謂秦以‘殹’為‘也’之證也。
‘殹’蓋與‘兮’同。‘兮、也’古通。故毛詩‘兮、也’二字,他書所稱或互易。石鼓:‘汧殹沔沔。’‘汧殹’即‘汧兮’。”結合平仄,上聯最後一字,顯然用“也”比“兮”更合適。
7
圖7
第332頁
篆書聯“道鏡日月寶是天慶,
文鼓風雨方之人龍”(圖7)
上聯中“天慶”應為“天爵”
天爵:天然的爵位
指高尚的道德修養
因德高則受人尊敬
勝於有爵位,故稱
8
圖8
第二卷,篆書比較少
有兩件作品誤釋
第685頁
篆書聯“雄風懷東海,
岩石瞻南山”(圖8)
上聯中的“懷”應為“表”
9
圖9
第787頁
篆書聯“執酒客來求畫馬,
鼓琴人靜對翰鴻”(圖9)
下聯中的“翰鴻”應為“飛鴻”
10
圖10
第三卷,篆書也不多
第900頁
篆書聯“林泉雨畢魚兒出,
圃囿風和燕子來”(圖10)
正文所釋無錯
然上款“甲申”的“甲”
用篆書書寫
釋文成“丁”
因傳統紀年中
年號無“丁申”
11
圖11
第901頁
篆書聯“守世鼎鍾偁大族,
小辭遣興取傐爾”(圖11)
應釋為“家世鼎鍾稱大族,
小辭遣興取復爾”
《漢典》《線上漢語字典》釋“傐(hào)”:“中國北方古地名。”《康熙字典》:“《篇海》:‘乎老切,音皓,北方地名。’按:今直隸真定府有鄗,即高邑。陝中有鎬滈,並無傐。《篇海》不知何據。”
“復爾”,“復(復)”作動詞,表示“返回,回來”之義。
《說文》:“復(復),往來也。”又可引申為“恢復、復還(回返)”。如諸葛亮《出師表》:“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復”有“迴歸、還原”之意。如《史記·田單列傳》:“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論語》:“言不可復也。”
“復(復)”有“回答”之義。如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如復書(覆信、答函)、復謝(回拜、答謝)等。
“復(復)”作副詞,是“又、再”之義,表示中斷再開始。如《管子·牧民》:“不行不可復者。”
“爾”作形容詞。如《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爾”通“邇”。如《詩·大雅》:“慼慼兄弟,莫遠具爾。”如爾者(近來)。
“爾”作第二人稱代詞“你”。如歐陽修《歸田錄》:“爾安敢輕吾射。”
“爾”作助詞、形容詞、副詞的詞尾,相當於“然”。如《論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爾”相當於“了”。如爾爾(應答詞,唯唯、是是)。“爾”通“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譯為“而已”“罷了”。如歐陽修《歸田錄》:“唯手熟爾。”
宋袁燮《和李左藏荔支》:“揮毫詠物聊復爾,相待莫負平生期。”“聊復爾耳”(聊復爾爾),可縮為“復爾”,結合上聯詞性字義,“傐爾”顯然說不通。
12
圖12
第937頁
篆書聯“漢宋學通堤炫耀,
群經理貫徹中邊”(圖12)
上聯中的“堤炫耀”
應為“堪炫耀”
13
圖13
第942頁
篆書聯“風高虎出谷,
日入雞在□”(圖13)
下聯最後一字未釋
以“□”代之
此字應為“棲”
14
圖14
第995頁
篆書聯“皇古以上有成道,
山墅之夫方著書”(圖14)
下聯“山墅之夫”
應為“山野之夫”
作者書寫有誤
釋文以訛傳訛
本文原標題為:《民國書法》作品釋文商榷
作者何慧敏,文字有刪改
【小行楷】純尾小楷毛筆 狼毫 三支套裝
¥70
購買
【專業毛筆套裝】含六支毛筆,額外贈送筆簾一件
¥190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