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起趙構登基這件事的時候,多人有一個觀點,那就是趙構之所以登基,因為他是唯一倖存的皇子。
可實際上,當時想競爭皇位的人,還有兩個趙氏成員。一個是趙子崧,一個是趙叔向。從當時的情形去看,這兩個人也未必沒有希望。
趙子崧是趙匡胤的後人,而且當時就有傳言,大宋天下是太祖打下來的,太宗非法奪位,讓太祖後人處於邊緣地位,所以現在應該立一個太祖的後人。
這種說詞非常有煽動性,事實上,在趙構之後,大宋皇位就是由太宗一系,再度轉入了太祖一系。
趙構的兒子死後,一直沒有再生育,想從宗室中找一個人繼承皇位,大家都認為應該從太祖一系中尋找。而後來的孝宗,就是從太祖一系中找出來的。
從這層意義上,趙子崧也未必完全沒有希望當皇帝。
但是一切需要就看投票的結果,投票開始後不久,相州、磁州、刑州(信德)、真定等幾個州府,都明確支援趙構。支援趙子崧的似乎只有淮寧府,所以趙子崧知道,再爭下去是沒有結果,所以馬上也轉而支援趙構。
趙子崧認慫比較快,所以結局也算不錯。只是後來,有人和趙子崧有意見,所以翻出了他從前勤王的檄文,趙子崧遂受到了壓制。
趙子崧在當時的檄文中,曾拿太祖說事,太祖是大宋開國之君,平常你扯這種話並沒有什麼用。但是在靖康末年,你在勤王時提出這種話題,是想幹什麼呢?
更主要的是,你是太祖的後人,扯這種話題,是不是有什麼想法?
因為這件事,所以趙子崧雖然認慫了,卻也不可避免地被踩了一腳,趙構怕他翻天啊。
趙叔向是宋太宗的後人,當時就有軍隊七千,我們必須得知道,康王帥府剛開張時,也不過一萬軍隊,所以趙叔向這支軍隊的人數並不少。
趙叔向認為,自己的路線肯定能勝趙構,因為趙叔向堅持主戰,而趙構是以空間換時間。
其實,從大家都支援趙構的情形看,本身就證明,趙叔向的路線說起來激動人心,卻實在沒有多少人支援。
但是,趙叔向當時並不這樣認為,所以在敗局既定的背景下,他依然在做著無謂的努力。
在大家都支援趙構的背景下,趙叔向竟然不願意把自己的軍隊交給趙構,而是想把軍隊交給宗澤。因為,宗澤是唯一敢公開與趙構在路線上唱對戲的人。
宋太宗系宗室趙叔向則領兵七千,直抵開封城郊。也顯示了問鼎的志向。後來感到大勢已去,仍“不肯以其兵與朝廷,欲與宗澤”。
問題是,趙叔向和宗澤雖然主戰,但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向他們的大旗下靠攏。相反,趙構一直堅持以空間換時間,彙集到趙構旗下的人馬,那是越來越多。
開始,趙叔向的謀士說,如果你有信心,率軍北上迎復徽欽二帝,就不要向趙構臣服;否則,你不向趙構臣服,將是非常危險的。
問題是,趙叔向哪敢北上迎復徽欽二帝呢?關鍵是,就算他敢,又有幾個人敢跟著他北上呢?在這種背景下,趙叔向雖然高舉主戰大旗,與趙構的差距卻是越拉越大。
當趙構大旗下的聚集者越來越多時,他自然不會繼續容忍趙叔向,於是,派劉光世捕殺了趙叔向。
他顯然鄙視趙構的為人。他的謀主陳烈說“大王若歸進行,則當以其兵與朝廷。不然,即提兵過河,迎復二聖”。趙叔向被迫交出兵馬,後被趙構派武裝劉光世捕殺。
看完上述兩件事,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共識,趙構之所以能在競爭中獲勝,不是因為他的血脈有多麼高貴,或者說這不是最重要的一點,而是因為他堅持以空間換時間,贏得了大家的支援。
如果沒有這一點,趙構的血脈就是再高貴,又有什麼用呢?
在兩漢之交時,有人詐稱漢成帝的兒子,和劉秀爭奪天下。劉秀對此的說法是:打天下看的是拳頭而不是血脈,就是漢成帝活過來,他最多也只是個傀儡,何況一個詐稱漢成帝兒子的人?
總而言之,槍桿子裡出政權,其它理論都是用來為這個核心觀點服務的。
或許有人會說,兩漢之交和兩宋之交的情況不一樣,也許宋代的人就認血脈呢?
對此,只要看看靖康之亂前後的歷史,就可以知道了。
遼天祚帝死後,大遼皇帝耶律大石和天祚帝的關係,那是八杆子才能打著的。問題是,這並不影響耶律大石成為遼國的新皇帝。
遼國這樣,金國也是五十步與百步。
金太祖阿骨打死後,阿骨打的兒子,雖然一個比一個牛,但是也只能眼睜地看著阿骨打的弟弟繼位。
金太宗吳乞買死後,他的兒子雖然也不是吃素的,但是隻以眼睜睜看著,吳乞買的侄孫繼位。
宋徽宗不敢堅決主戰,直接就提前退休了。
如果再往前看,李世民是怎麼上位的?李世民的兒子們是怎麼造反的?趙匡胤是怎麼上位的?趙光義又是怎麼上位的?這些人,全都不迷信什麼血脈,全都是槍桿子裡出政權的代表。
如果下面大佬林立,那他們必然都會想方設法地推出符合自己利益的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趙構是唯一的皇子了,就算徽欽二帝留在中原,肯定也會是多頭政治。一切就看,哪種理論的支持者力量大了。
南宋可以這樣平穩過渡,是因為當時已是成熟的官僚政治,而且北宋滅亡得非常迅速,所以軍閥也好,賊寇也罷,還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一旦有皇帝出現,誰也不敢隨便否定這個皇帝的合法性,更不敢隨便擁戴其它人當皇帝。
當時大宋二十多個路(類似現在的省)三四百個州(類似現在的市),他們並沒有軍閥化,也沒有實現自治;各種義軍也好,賊寇也好,因為出現的時間比較短,所以都是烏合之眾,並沒有整合成強大的軍政集團。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軍政長官、義軍首腦,所能代表的股權,都是非常有限的。因為類似的原因,敢試圖透過擁戴皇帝而獲得利益的人,是非常罕見的,敢試圖控制皇帝的人,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這種背景下,就算趙構也被金國活捉了。也會有人提名一個新皇帝,而這個新皇帝一旦獲得一些軍政長官的支援,馬上就會變成無可爭議的皇帝。
因為當時的大宋帝國股權極為分散,一個人只要擁有百分三到五,甚至百分二到三的股權,就可以左右局勢。
這裡的百分比,只是舉一個例子,也許並不確切,只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更直觀的感覺。
說得具體點,當時只要有幾個軍政長官聯合推出一個皇帝,而這個皇帝從法統上沒有太大爭議,就會獲得大家一致透過。
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認為自己可以透過控制皇帝獲利的人,那都是非常罕見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因為,在那種股權分散的政治格局中,任何一個具體的軍政長官,只要他有理性就能知道,自己絕不具備這種能力。
南明後來的混亂,是因為,左良玉、四鎮、鄭芝龍、李自成、張獻忠餘部,那都是伸出條胳膊,比中央政府的腰還粗,關鍵是,他們之間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在這種背景下,就算崇禎皇帝親自南遷,肯定也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格局,因為誰也不會服誰的,崇禎也奈何不了人家。
如果崇禎敢不服,這些大佬只要有人敢打出清算崇禎皇帝歷史錯誤的旗號,也可以擁戴出新皇帝。這就好像,遼天祚帝還活著,有人就能擁戴天祚帝的堂叔當皇帝。
有人總認為,如果大明皇帝南遷,或是大明太子南渡,就可以讓南明,成為第二個南宋。那是因為把皇帝想得太神奇了。
事實上,背後沒有槍桿子,皇帝算什麼啊?太子又算什麼啊?
當時左良玉、四鎮、鄭芝龍、張獻忠餘部、李自成餘部,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各自爭雄不讓,絕不是因為皇帝的合法性有問題。而是因為,人家背後的槍桿子,一個比一個硬,就算崇禎到了南京,大家也不會鳥崇禎的,何況太子乎?
如果北宋也是經過多年的、長期的大規模的內亂滅亡,漸漸出現左良玉、江北四鎮、鄭芝龍、李自成餘部、張獻忠餘部那種巨型的大佬,趙構就算是唯一的皇子,又算什麼呢?
趙構可以當皇帝。第一是他的血緣近。第二是他制訂的大戰略,符合大家的期待。第一點重要,第二點更重要。
表面上看,主戰是大勢所趨,所以趙構逆天行事,還能穩住皇位,就是因為他是皇帝唯一的兒子,實際上卻不是這麼回事。
在徽欽二帝時期,大宋調動十萬成編制的軍隊,那就跟玩一樣。在這種背景下,亮劍戰略自然很有市場。
現在的大宋帝國,想調動三五萬成編制的軍隊,也得把吃奶勁全使上。在這種背景下,空間換時間才是眾望所歸的戰略,只不過類似的內容端不到桌面上。
所以從表面上看,主戰派一直是獲得主流的支援。其實,如果真的主流支援抗戰,趙構早就下臺了。
如果大家都反對皇帝南撤,趙構敢南撤,大家隨便扶個宗室成員,打著堅決抗戰的旗號,就可以取代他。
問題是,主戰只是說起來,激動人心,實際操作時就是另一回事了。